1.6 物质的分离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操作过后形成的是纯净物的是( )
A.泥水中加入明矾后得到的上层清水
B.海里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以后得到的盐
C.“3M”家庭厨房净水器处理过后的水
D.经过蒸馏以后得到的水
2.t℃时,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的质量与析出晶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溶剂前甲是饱和溶液 B.b点对应的乙溶液是饱和溶液
C.t℃时,乙的溶解度更大 D.a点时,甲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3.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I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III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4.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获取硫酸铜晶体
B.配制10%的食盐水
C.获取纯净水
D.获取氯化钠晶体
5.如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6.将KNO3和K2SO4混合物进行分离,有如下操作:①将混合物溶解制成浓溶液;②加热蒸发浓溶液;③冷却溶液;④过滤,移出KNO3晶体;⑤过滤,移出K2SO4晶体。试据图分析,判断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④②⑤
7.水的净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自然沉淀后所得到上层清液是溶液
B.用凝聚剂的目的是让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
C.过滤可除掉除水之外的所有杂质
D.消毒净化后的水可直接饮用
8.为了培养节水意识,“胜哥”带同学们参观了自来水厂,下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水池中的清水是溶液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C.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
9.为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蒸馏 B.过滤 C.沉淀 D.吸附
10.《本草纲目》中“黄连”条目下记载:“吐血不止,去黄连一两,捣碎,加鼓二十粒,水煎去渣,温服。”该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称量 C.过滤 D.蒸发结晶
11.八年级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要对20g纯度约为90%的粗盐进行初步提纯(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以下实验操作可能导致精盐质量偏低的是( )
①量取40mL水溶解粗盐;
②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③蒸发结束转移精盐时,精盐有撒漏;
④称量精盐时,左盘放了砝码,右盘放了精盐,而后移动游码至平衡。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二、填空题
12.如图表示城市住宅饮用水的处理过程。
(1)有一个良好的饮用水源很重要。在地底下发现的水被称为地下水。为什么地下水比湖水和河水等地表水有更少的细菌和颗粒污染,请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______。
(2)水的清洁处理通常有包括不同技术的几个步骤。清洁过程如图中的4个步骤(数字1~4)。在第二个步骤,水收集在沉积池中。该步骤通过以下哪种方式让水更干净______。
A.水中细菌死亡
B.水中加入氧
C.砾石和沙子沉入底部
D.有毒物质被分解
13.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兴趣小组提纯含少量泥沙等杂质的粗盐,操作流程如下:
(1)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操作⑤中除用到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操作④后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就蒸发结晶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称量产品时,器皿上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天平上
(4)通过操作④得到澄清透明的液体,并蒸发得到精盐(晶体表面无水分)。小组同学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净的氯化钠!你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这个看法吗?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水和溶液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甲,小柯做了试管A、B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B中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
②同学们补充了C实验,他们想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
(2)图乙为电解水的装置,电池的左端为___________极,通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___________ ,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
(3)最近全县都在进行“污水零直排”工程改造。小雪同学从池塘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
①将水样静置,用图丙装置进行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②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以除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__作用,此过程为___________变化。
③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下列做法有益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提倡使用节水器具
C.园林浇灌用滴灌、喷灌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会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不变”)
15.如图为过滤装置,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是将____________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2)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b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玻璃棒应轻靠三层滤纸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为精制粗盐的示意图,回答:
(1)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漏斗中的液面应______(填“高”或“低”)于滤纸边缘。
(2)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粗盐提纯时正确顺序是_______
A.溶解、蒸发、过滤 B.过滤、蒸发
C.溶解、过滤、冷却 D.溶解、过滤、蒸发
三、探究题
17.如图所示为有关食盐的两个实验(天平使用时1克以下用游码):
(1)实验一:粗盐提纯并测定产率实验。
a.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b.经过下图⑤蒸发结晶得到的精盐属于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c.某同学所测得的产率与其他同学比较明显偏低,下列哪些情况可能会导致产率明显偏低____(选填字母)。
A.溶解时将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过滤时滤纸破损
C.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
D.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2)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3%的氯化钠溶液40克。
a.步骤如下: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____;④装瓶
b.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
A.制得的食盐还不纯 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
C.称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 D.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E.配制结束后,不小心洒出一部分溶液 F.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18.粗盐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和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的氯化钠。为提纯粗盐,同学们经过了①蒸发结晶,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等步骤。
(1)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填序号)。
(2)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实验结束后,有4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计算的精盐产率:
[]
组别 1 2 3 4
精盐产率 91% 69% 73% 75%
老师对各组的评价是:第1组结果偏高,其他组结果都偏低。于是各组分别讨论本组的误差,所找原因合理的是第___________组。
第①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
第②组:过滤时或蒸发时有滤液溅出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全就开始过滤
(4)为进一步探究氯化钠的溶解,向一定量的氯化钠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如下图所示。
下列图像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 B.
C. D.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泥水中加入明矾后得到的上层清水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
B、海里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以后得到的盐含有一些钙、镁等离子,不是纯净物,故B错误。
C、净水器处理过后的水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故C错误。
D、经过蒸馏以后得到的水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A、甲溶液在初始蒸发阶段就有晶体析岀,说明甲为饱和溶液,而乙镕液初始无固体析出,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b点时乙溶液已经析出了固体,因此是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t℃时,乙的溶解度更大,因为蒸发相同的溶剂,乙析出的溶质多,故选项正确。
D、a点时,甲溶液的质量分数应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D
【详解】
A、由图可知,步骤I是沉淀和过滤,能够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能够用于净化水,即X实际为活性炭,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氯气能够杀死细菌,所以向水中通入适量氯气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净化后的水只是除去了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和有害微生物,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即净化后的水不是纯净物,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冷却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后会析出硫酸铜晶体,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B、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且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50mL水的质量是50g,则50mL水倒入50g 20%的食盐水中所得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所以这样操作可得10%的氯化钠溶液,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C、过滤操作能除掉的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泥浆水过滤后能除掉不溶于水的泥浆,但溶于水的大量杂质不能被除掉,所以不能获取纯净水,故实验方案不能实现目的;
D、经过蒸发操作后食盐水中的水会被蒸发掉,剩余的溶质氯化钠会存在于蒸发皿中,所以可获取氯化钠晶体,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故选C。
5.A
【详解】
A、将海水引入贮水池,海水中的水分尚未蒸发,所以其中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选项正确;
B、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水分逐渐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选项错误;
C、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水分逐渐减少,选项错误;
D、饱和溶液才能够发生结晶析出晶体,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故选A。
6.B
【详解】
根据图像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始终大于硫酸钾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 将KNO3和K2SO4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步骤为将混合物溶解制成浓溶液,加热蒸发浓溶液,过滤,移出K2SO4晶体,然后冷却溶液,过滤,移出KNO3晶体,即正确的顺序为①②⑤③④,故选B。
7.B
【详解】
A.自然沉淀效果比较差,水自然沉淀后所得到上层清液仍含有少量不溶性杂质,不是溶液,故错误。
B.用凝聚剂的目的是让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故正确。
C.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故错误。
D.消毒净化后的水在输送过程中可能又会滋生微生物,因此饮用前一定要加热煮沸,故错误。
故选B。
8.A
【详解】
A、清水池中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溶液,故正确。
B、过滤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消毒过程中加入消毒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A、酒精与水均为液体,但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所以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B、酒精与水均为液体,且两种液体可以相互溶解,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两种液体,选项错误;
C、酒精与水均为液体,且两种液体可以相互溶解,用沉淀的方法不能分离两种液体,选项错误;
D、酒精与水均为液体,且两种液体可以相互溶解,用吸附的方法不能分离两种液体,选项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
“取黄连一两,捣碎,加鼓二十粒”,涉及到称量;“捣碎,水煎去渣”,涉及到加热和过滤操作,没有涉及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故选D。
11.A
【分析】
【详解】
①20g纯度为90%的粗盐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为20gx90%=18g;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因此,18g氯化钠至少需要50g水,量取40mL水溶解粗盐,会有部分粗盐未溶解,从而,导致精盐的质量偏低;
②过滤时,滤纸有破损,会导致泥沙等进入精盐中,从而使得到精盐的质量偏大;
③蒸发结束转移精盐时,精盐有撒漏,会导致得到精盐的质量偏低;
④称量精盐时,左盘放了砝码,右盘放了精盐,而后移动游码至平衡,会导致读数不准确,但对精盐的实际质量无影响,故①④操作导致误差偏低。
故选A。
12.地下水渗透地面从而被过滤,当水通过沙子和小颗粒时就干净了。它能被自然地过滤。因为水透过地面时会被岩石和沙子过滤。 C
【详解】
(1)以下答案中,回答一个完全一致的即可得4分,其他酌情给分。
回答1提到地下水渗透地面从而被过滤,当水通过沙子和小颗粒时就干净了。它能被自然地过滤。因为水透过地面时会被岩石和沙子过滤。
回答2提到地下水被封闭于地下因此防止了可能的污染;或地表水更容易受污染,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因此空气污染不可能将水弄脏。因为地下水是不开放的,它在某些东西的下面。湖水和河水会被污染,所以水不干净。
(2)步骤②沉淀池所起的作用是使泥沙沉积至底部,故填:C。
13.引流 蒸发皿 AD 不同意 有可溶性杂质
【详解】
(1)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所以操作④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操作⑤是蒸发结晶的过程,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蒸发皿。
(3)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流失一部分氯化钠,所以会导致产率降低;
B.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就蒸发结晶会导致产率偏大;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则会由于含有了水分,而导致产率偏大;
D.称量最终的产品时,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天平上会使获得的精盐减少,而使产率偏低。
故填AD。
(4)该过程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没有除去可溶性杂质,所以得到的晶体不是纯净的氯化钠。
14.溶剂的性质 溶质的性质 负 增强水的导电性 水 氢气+氧气 引流 吸附 物理 BC 降低
【详解】
(1)①试管A、B中溶质种类相同,而溶剂的种类不同,则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性质;
②试管A、C中溶剂的种类相同,而溶质的种类不同,则他们想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2)根据图乙可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体积大,则为氢气。因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所以电池的左端为负极。在水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形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
(3)①将水样静置,用图丙装置进行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②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以除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由于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则此过程为物理变化。
③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A错误;
B、使用节水器具,可以减小水的浪费,故B正确;
C、园林浇灌使用滴灌和喷灌,可以减小水的使用,故C正确。
故选BC。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形成溶液的过程中,硝酸铵会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
15.不溶于液体的固体 漏斗 引流
【详解】
(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仪器b是漏斗。
(3)玻璃棒应轻靠三层滤纸的一端,其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飞溅。
16.引流 低 滤纸破了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
【详解】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为了避免滤液直接从漏斗壁流下去,所以漏斗中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2)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造成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
(3)粗盐提纯的正确顺序是:溶解、过滤、蒸发,故选:D。
17.引流 混合物 AD 溶解 ACD
【详解】
(1)实验一: a.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b.经过蒸发结晶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属于混合物;
c.A.溶解时将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可能会导致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导致滤渣中含有氯化钠,从而导致产率明显偏低;
B.过滤时滤纸破损,会导致不溶于水的物质进入滤液,进一步会导致产率偏高;
C.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产率明显偏高;
D.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产率明显偏低;
(2)实验二: a.配制溶液步骤如下: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b.A.制得的食盐不纯,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少,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称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称量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4.8g,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导致水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E.配制结束后,不小心碰洒一部分溶液,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F.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8.②③①④ 混合物 ①②④ BD
【详解】
(1)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合理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2)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属于混合物;
(3)造成产率偏低是因为精盐质量偏小,结果偏高是精盐质量偏大;
第①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造成过滤不彻底,精盐质量偏大,结果偏高,分析合理;
第②组:过滤时或蒸发时有滤液溅出,造成食盐损失,精盐质量减小,结果偏低,分析合理;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造成食盐质量增加,结果偏高,分析错误;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致使所称取的精盐的实际质量偏小,所以产率偏低,分析正确;
(4)由图像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故BD正确。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