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3 21: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物质的溶解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明将氯化钠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发现底部有少量氯化钠晶体析出。下列关于新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变大 B.溶质的溶解度变小
C.溶液的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图像错误的是(  )
A. B.
C. D.
3.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 时,取三种物质各a克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 降温到 ,B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小
D.可用降温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为:①=②>③>④
C.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将④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为饱和溶液
5.小科看到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群发的《天气预报瓶》,感觉很好奇!后来在公众号中自学了《物质的溶解》后恍然大悟。如图甲所示,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瓶子放置于20℃的坏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丁所示的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
B.从图乙到图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图丙中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
6.炎热的夏天,小红打开雪碧瓶盖时,发现雪碧会自动喷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会打嗝。热爱科学的小红由此得出下列有关气体溶解性的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气体溶解度除了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溶剂的量有关
7.下图(Ⅰ)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小明进行了如下图(Ⅱ)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小明的实验过程中,B、D属于饱和溶液
C.D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若向E中加入100g水,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8.在50℃时,100克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晶体2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物质A的溶解度减少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9.实验室现要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50克,下列实验操作会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
B.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C.称量前游码未归零就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氯化钠
D.搅拌后,氯化钠充分溶解,玻璃棒带出少许溶液
10.在一定温度下,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1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n)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量分数相等
B.℃时将20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有晶体析出
D.℃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13.某碳酸饮料内溶解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该饮料会自动喷出。小科喝了该饮料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14.实验室有一杯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直至有晶体析出,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质量分数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
15.某温度下,在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6g该物质和10g水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34% B.30% C.31% D.15%
二、填空题
16.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称为农业生产中的铵态氮肥,下表是氮肥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0 60.2
(1)70℃时,将50g氯化铵加入100g水中完全溶解。若要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采用以下什么方法?___________。(填编号)
A.升高温度 B.加入氯化铵 C.蒸发溶剂 D.加入70%氯化铵溶液
(2)烧杯A内盛有温度70℃含有100g水的氯化铵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的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烧杯C内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17.1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与4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8.已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氯化钠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硝酸钾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1)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更大的是___________。
(2)80℃,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各100g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将所得溶液冷却到10℃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g。
19.某同学欲配制8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___g,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
(2)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___________;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以下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___________。
A.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 氯化钠固体不纯
C. 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20.下表是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与其质量分数对照表(20℃)。回答下列问题:
质量分数(%) 10 20 30 40 50
密度(克/厘米3) 1.11 1.22 1.33 1.43 1.53
(1)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______。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______。
21.如图所示,在小试管中加入的浓硫酸,则观察到U型管中的液面_______(填“a升高b降低”或“a降低b升高”),集中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2.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 溶液(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 (填“M”或“N”);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___________ 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3)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三、探究题
2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重要的实验技能,配制食盐水的过程如图甲所示:
(1)现要配制质量分数5%的食盐水溶液200g,则应称取食盐___g。若在称量过程中,天平的指针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则应_____ (填字母)
A、减少食盐 B、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2)小柯同学最后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可能的原因是__(填字母)
A、加水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水溅出
B、溶解食盐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量取水的操作中仰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
四、简答题
24.三墩中学实验室,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来使用,实验员发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于是想到了可以通过溶液稀释的方式来配制的氯化钠溶液,则:
(1)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多少克。
(2)可以配制成的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
(3)配制时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25.下图是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请根据有关信息计算:
(1)这瓶硫酸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g,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_____g。
(2)用这种浓硫酸50g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多少克?(列式计算)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小明将氯化钠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发现底部有少量氯化钠晶体析出,则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都变小,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D。
2.D
【分析】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详解】
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A正确。
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应该从零开始,故B正确。
C、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
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3.C
【详解】
A. 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时,取三种物质各a克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由于A、B的溶解度都大于ag,因此A、B都是不饱和溶液,而C的溶解度小于a,则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 降温到 ,A、B的溶解度都是减小的了,且A的溶解度的变化量明显大于B,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A>B。C的溶解度是增大的,即C溶液中不会析出晶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
D.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因此可用降温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A、因为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所以①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B、①→②是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恰好饱和,溶质质量不变,②→③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减小,③→④析出的溶质逐渐增多,溶质质量继续减小,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为:①=②>③>④,此选项正确;
C、在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此选项错误;
D、将④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为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故选C。
5.A
【详解】
A、将瓶子放置于20℃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丙是没有硝酸钾晶体存在,丁中硝酸钾晶体最多,则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故选项说法正确。
B、从图乙到图丙,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丙中溶液不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丁<乙<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6.D
【详解】
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气体溶解度除了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溶剂的种类有关,但与溶剂的量无关,D不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100%,因为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本题没说溶液是否饱和,所以无法判断是否相等,故错误;
B、20℃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而B溶液已经放入40g甲物质,所以溶液是饱和溶液;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而D溶液中已经放入了60g甲物质,所以溶液也属于饱和溶液,故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D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3.3%,故错误;
D、若向E中加入100 g水,正好把60g甲物质溶解,且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A、在50℃时,100克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晶体2克,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温度不变,所以物质A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50℃时,100克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晶体2克,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A错误。
B、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
C、称量前游码未归零就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氯化钠,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正确。
D、搅拌后,氯化钠充分溶解,玻璃棒带出少许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B
【分析】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详解】
A、向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选项一定不可行,故A不正确。
B、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选项一定可行,故B正确。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选项不一定可行,故C不正确。
D、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选项不一定可行,故D不正确。
故选B。
11.A
【分析】
本题运用图像的形式考查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用函数图像更能形象直观简洁地表示一些化学现象,通过图像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详解】
向一定量的氯化钠稀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但随着氯化钠的逐步溶解,溶液最终要达到饱和,当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故选A。
12.D
【详解】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饱和溶液的溶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将20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有晶体析出,正确。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故D错误。
故选D。
13.C
【分析】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升高而升高。
【详解】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会变大,故此选项错误。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变小,故此选项错误。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故此选项正确。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4.C
【详解】
A、随着溶剂的蒸发,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B、恒温蒸发直至有晶体析出,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该操作中温度不变,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故正确;
D、此过程恒温蒸发直至有晶体析出,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
某温度下,在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为100g-30g=70g,即该温度时,70g水中溶解30g该物质时恰好饱和,则该温度时6g该物质需要14g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故若向此饱和溶液中加入6g该物质和10g水充分搅拌后,该物质不能完全溶解,仍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是30%;故选B。
16.BCD 137.2
【详解】
(1)将50g氯化铵加入100g水中完全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可以采取加入氯化铵、蒸发溶剂、加入70%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来增加氯化铵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由图可知,降温至20℃后,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达到了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37.2g,此刻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7.2g。
17.12%
【详解】
解:1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与4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8.硝酸钾 氯化钠 156.7
【详解】
(1)分析表中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更大;
(2)8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为38.4g和169g,所以80℃时,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各100g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物质是氯化钠,将所得溶液冷却到10℃时,100g水最多溶解35.8g氯化钠和20.9g硝酸钾,所以溶液的质量是100g+35.8g+20.9g=156.7g。
19.4 往左盘继续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减小误差 搅拌,加速溶解 ABC
【详解】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80g×2%=4g。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说明右盘的砝码质量大而左盘的氯化钠质量小,则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往左盘继续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2)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减小误差。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4)A.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根据m左=m右+m游码可知,左盘的质量明显大于右盘质量。当放入氯化钠后天平平衡时,右盘的砝码先平衡掉左盘原来大的质量,剩下的才用于称量氯化钠,则实际得到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不纯,其中含有杂质,则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按照图B的方法即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则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0.大 10g 111g
【详解】
(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00g×10%=10g。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100mL×1.11g/mL=111g。
21.a降低b升高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
小试管中有水,加入浓硫酸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从而使集气瓶内空气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于是U型管内液面a降低b升高;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甲 不饱和 N 不会 44.4%
【详解】
(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一定饱和,而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升温后所得图2中的乙一定不饱和。
(2)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在20℃时没有晶体存在,故降温至30℃也不会出现晶体。
(3)50℃时甲的溶解度为80g,所以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3.10 A BCD
【详解】
(1)现要配制质量分数5%的食盐水溶液200g,则应称取食盐质量:200g×5%=10g;
若在称量过程中,天平的指针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说明食盐质量偏大,则应减少食盐。
(2)A.加水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水溅出,导致水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质量分数偏大;
B.溶解食盐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导致水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质量分数偏小;
C.量取水的操作中仰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导致水的体积偏大,从而导致质量分数偏小;
D.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导致食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质量分数偏小。
故填:BCD。
24.(1)m质=100g15%=15g。
答: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为15g。
(2)设可以配置成的氯化钠质量为x
x=1000g。
答:可以配制成的的氯化钠溶液1000g.
(3)所需水的质量=1000g-100g=900g

答:需要水900毫升。
【详解】
详解见答案。
25.(1)由题意,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体积为500mL(500cm3),这瓶硫酸溶液的质量是1.84g/cm3×500cm3=920g;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920g×98%=901.6g。
(2)设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50g×98%=x×19.6%
x=250g,
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250g。
【详解】
解析见答案。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