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6: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将进酒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背景简介: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
   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诗歌结构
起兴
饮酒作乐
劝酒
酒后吐真言
1.以黄河起兴有何作用?
感叹时光易逝
诗歌解读
2.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
什么?
作者认为只要人生暂时得意,
就可以纵情高歌
坚定信念
诗歌解读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前两行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为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悲伤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夸张 比兴
壮志难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伤年华易去 功业无成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梁园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饮酒作乐,暂避现实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为什么?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不是,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这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李白最可宝贵的性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 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4.引用典故,用意何在?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
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
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
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官场黑暗,无法施展抱负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
  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与尔同销万古愁”: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自命不凡 狂放之情
情感变化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豪放
愤激
板书: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总结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歌从这一句点酒入题,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联系前面“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苦短的悲感来看,似乎反映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并且高度自信。“有用”而“必”,这是何等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因此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在《行路难》的最后他不是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吗?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这一句便成了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
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怀用世之才,立志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所谓“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更是愤怒地喊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这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
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小结
我们的有不同的看法,正是李白矛盾苦闷复杂的内心体现。李白生活在盛唐,但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渐渐脱下开明的外衣,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越来越变成一纸空文。不过在“安史之乱”前,阴影还潜伏在光明下面。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幻想。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慰自解。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明暗交错、悲欢杂糅的调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避世,“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是一种消极避世;“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渴望用世,“天生我才必有用”则是渴望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