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第二单元 我们的身体与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消化道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 的过程,叫做消化。
分解
一、消化的概念
开始
口腔
将馒头放在口中咀嚼,在咀嚼的过程中会产生唾液,通过舌的搅拌,使唾液与馒头充分混合,细细品尝,会感到馒头越嚼越甜。这是为什么呢?
二、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
2.淀粉遇碘液变 。
小辞典
1. 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没有甜味。
淀粉
蓝
3.淀粉在 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且没有甜味。
唾液淀粉酶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 。
37℃
一.提出问题
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二.作出假设
唾液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三.制订计划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清水
滴加碘液
10分钟后
37 ℃水浴加热
A
B
A
B
A
B
37 ℃水浴加热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现象 解释原因
A 淀粉糊+ 2mL唾液 37℃
B 淀粉糊+ 2mL清水 37℃
不变蓝
变蓝
淀粉被消化分解
淀粉不能被消化分解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清水
滴加碘液
10分钟后
A
B
A
B
A
B
唾液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唾液腺
分泌
唾液
含有
唾液淀粉酶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所以馒头越嚼越甜。
口腔中除了唾液腺外,还有牙齿和舌,它们对馒头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呢?
三、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说明牙齿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
二、材料用具
馒头、唾液、试管、试管架、解剖针、烧杯、37℃温水、刀片等。
三、方法步骤
馒头块+唾液
馒头渣+唾液
滴加碘液
10分钟后
37 ℃水浴加热
A
B
A
B
A
B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A 馒头块+ 2mL唾液 37℃
B 馒头渣+ 2mL唾液 37℃
部分变蓝
不变蓝
部分淀粉未被消化分解
淀粉被消化分解
馒头块+唾液
馒头渣+唾液
滴加碘液
10分钟后
37 ℃水浴加热
A
B
A
B
A
B
牙齿咀嚼能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大食物与唾液接触的面积。
1.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如果两只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是什么?
四、思考讨论
馒头块的大小。
牙齿咀嚼能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大食物与唾液接触的面积,利于消化。
①唾液量太少(唾液淀粉酶含量低)。
②水浴加热温度高于或低于37℃太多。
四、消化的方式
如:吃馒头时不断咀嚼,把馒头变小块的过程.
1.物理消化
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的过程。
四、消化的方式
如:咀嚼的过程中馒头变甜、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化学消化
本质发生了改变
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消化酶,消化酶可以将蛋白质和淀粉等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易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五、牙齿的结构和作用
牙齿包括 、 、 三部分。
牙冠
牙颈
牙根
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食物通过牙齿的咀嚼,易与消化液接触,从而被消化酶分解。
龋齿的形成过程:
如何预防龋齿:
1.小明的龋齿是由下列哪种习惯引起的( )
A.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B.喜欢喝牛奶,多吃肉类
C.多吃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
D.喜爱吃零食、甜食
随堂检测:
D
2.食物开始被消化的器官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3.能被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消化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麦芽糖
A
B
4. 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
1号试管 ,2号试管 。
(2)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 号试管的变化相似,即口腔中的 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变蓝
不变蓝
2
唾液淀粉酶
4. 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如再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
①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 ;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_______中 。
唾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