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练习(含解析)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河南地区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练习(含解析)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河南地区专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3 21:3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练习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社旗·一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救亡图存
2.(2021·河南新蔡·一模)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的时期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3.(2021·河南省襄城一高教育集团第一初级中学模拟预测)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主张男尊女卑 B.提倡男女平等
C.承认男女有别 D.宣传女权至上
4.(2021·河南·模拟预测)民国时期,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以放荡为己任,以攘夺为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C.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 D.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动乱不息
5.(2021·河南·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模拟预测)一场运动的口号和主张反映了运动的目的,往往蕴含着时代的特征。“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等口号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6.(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二模)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 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 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出民主科学 B.提倡男女平等 C.关注教育发展 D.宣传女权至上
7.(2021·河南驻马店·一模)新文化运动的几个基本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一批热血沸腾、志存高远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维护了民族尊严 D.挽救了民族危亡
8.(2021·河南驻马店·模拟预测)它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 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2021·河南唐河·二模)落后封闭的时代,报刊作为纸媒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列报刊在当时的共同作用在于( )
A.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D.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
10.(2021·河南师大附中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11.(2021·河南固始·一模)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12.(2021·河南祥符·二模)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富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
13.(2021·河南·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模拟预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大,开始实行与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这则材料说明
A.俄国十月革命是五四运动的起因 B.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4.(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二模)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 思想,准备了干部。”上述评价主要强调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D.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15.(2021·河南社旗·一模)五四运动爆发后,有学者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科学精神
C.民主法治精神 D.民主革命精神
16.(2021·河南驻马店·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 )
A.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B.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是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7.(2021·河南·柘城县实验中学模拟预测)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A.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B.使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C.加快了国共合作的步伐 D.开始有了坚强的阶级力量
18.(2021·河南嵩县·一模)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9.(2021·河南中原·一模)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20.(2021·河南·一模)“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2021·河南息县·模拟预测)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22.(2021·河南·三模)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提到: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 B.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3.(2021·河南驻马店·二模)“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云将收,雾将散,湖面上升起引航的帆,引航的帆,啊……”该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B.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4.(2021·河南焦作·一模)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庄子》中“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名句,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其作始也简”体现了什么精神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坚定信念、转危为安
C.生死攸关、走向成熟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25.(2021·河南·模拟预测)100年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开端,有一首歌曲赞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
C.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D.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26.(2021·河南·一模)五四运动后,不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说明( )
A.知识分子转变为工人 B.工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善
C.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D.工人运动找到了方向
27.(2021·河南·中考真题)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因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二、综合题
28.(2021·河南息县·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陈独秀的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3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29.(2021·河南唐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年—1850年
器物实践 1850年—1895年
第二阶段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1898年
君主立宪实践 1898年
民主共和设想 1894年—1911年
民主共和实践 1912年—1927年
第三阶段 思想阶段 欧美资本主义思想 1915年—1926年
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1926年
——摘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1)表格中的“器物”代指什么?写出“第二阶段”的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1920年前后推动“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因素。
(3)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2
)
(
1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所以材料中“启蒙之水”是指“民主”、“科学”,故选C。
2.B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诗《相隔一层纸》,可见语言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言之有物,这是典型的白话文新体诗。结合课本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提倡,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B项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文章使用的艰涩难懂的文言文。A项不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白话文。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和他字开始并用”,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因此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4.C
【详解】
材料信息是,新文化使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因此保守知识分子视其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故C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放纵私欲和社会动乱不息,故ABD错误。
5.D
【详解】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口号,“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主张,“三民主义” 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口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反映的是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体先民族危机,排除A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和他字开始并用”,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维护了民族尊严,挽救了民族危亡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贡献,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和最突出的贡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是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
8.C
【详解】
依据题干“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 进一步启迪了民智……”可知评价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启蒙、全盘西化,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猛批判烈封建传统文化,结果动摇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A排除;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打破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相反康有为等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B排除;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的爱国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排除。故选C。
9.A
【详解】
根据题干的“共同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报刊都宣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打击了封建落后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A符合题意;《时务报》与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B项;《民报》与戊戌变法的开展无关,排除C项;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是《民报》,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分析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远离普通民众,革命派也没有发动广大人民参与到革命运动中,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论准备和深入持久的思想启蒙,甚至在资产阶级内部思想也极不统一,脱离群众基础等。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该学者旨在说明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B
【详解】
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B符合题意;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2.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五四运动相比之前的运动只局限在上层而言,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比如学生、商人、工人阶级都参与其中,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到斗争精神和斗争性质,BC项排除;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是五四运动前的革命,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详解】
根据材料“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可知,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届阶级基础,C项正确;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排除A项;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 思想,准备了干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因此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15.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可知,作者的意思是对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要提起公诉来维护民国法治;又要释放被捕学生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故A符合题意;民主科学精神、民主法治精神、民主革命精神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C
【详解】
材料是对五四运动的描述,因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C正确;A是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排除;B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描述,排除;D是对南昌起义的描述,排除。故选C。
17.A
【详解】
根据题干“1919年5月18日”“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可知,陈独秀号召全体国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拯救祖国的危难,A正确;材料号召的全体国民,而不是只有青年学生,排除B;1919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C;材料号召的是全体国民,而没有说明“有了坚强的阶级力量”,排除D。故选A。
18.A
【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有关知识的的识记。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的一所游艇中可以判断这是一大召开的情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0.A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一大会议的内容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1.A
【分析】
【详解】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是正确的。
22.C
【详解】
根据“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C项正确;中共的诞生与思想文化的新时代无关,排除A;B项是五四运动,排除B;D英是新中国成立,排除D。
23.C
【详解】
材料是对中共一大召开的描述,其中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正确;AD是遵义会议的意义,排除;B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故选C。
24.A
【详解】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思是说,大凡有远大前程的事物,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甚至粗鄙不堪。而在它将要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也必然以巨焰和轰响作别,使曾经有过的一切成为永恒。简单地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极其微小,将要结束的时候极其巨大。“其作始也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故A符合题意;坚定信念、转危为安与“其作始也简”含义不符,排除B;生死攸关、走向成熟与“其作始也简”含义不符,排除C;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对“其作始也简”的理解不准确,排除D。故选A。
25.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00年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后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B项正确。A、C、D三项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直接联系,排除。故选B。
26.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他们对工人进行帮助,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就是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2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也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而五四运动却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因此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斗争的彻底性。选项C符合题意;革命的复杂性,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制度的创新性,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B排除;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没有爆发,D排除。故选C。
28.(1)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批判封建旧传统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民主与科学思想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西方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和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1919年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反映的是五四运动;“192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和1921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3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可知,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由批判封建旧传统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民主与科学思想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西方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勇于探索、不懈追求,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的优秀品质等等。
29.(1)“器物”: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名称:制度阶段。
(2)因素: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
(3)特点: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设想到实践,由被动到主动;探索群体具有广泛性;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表格中的“器物”代指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二阶段是制度阶段。
(2)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推动了推动“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介绍,是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
(3)依据材料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与“求富”; 19世纪末维新派的主张是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民主共和时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民主科学时代;这四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入,曲折发展的过程。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