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河南地区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河南地区专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3 2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练习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二模)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编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由此可见,国民党发起谈判的真实意图是( )
A.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B.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C.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D.确定和平建国方针
2.(2021·河南方城·二模)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而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A.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B.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D.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3.(2021·河南·模拟预测)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 )
A.攘外必先安内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假和平,真内战
4.(2021·河南·柘城县实验中学三模)为了“民族的独立、统一、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地抗争与奋斗。下列相关表述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中国同盟会建立—→辛亥革命兴起
C.抗战胜利,人民渴望和平—→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实现
D.新中国成立初,内忧外患—→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巩固了政权
5.(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上述文件内容可能出自于
A.中共七大 B.国民党一大 C.重庆谈判 D.中共一大
6.(2021·河南宛城·一模)《大公报》发表消息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八年抗战,今于国家大胜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结。”为此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是
A.召开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B.签署“双十协定”
C.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D.通过《共同纲领》
7.(2021·河南孟津·二模)下列老照片共同见证了(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走向对抗内战
C.和平建国的实现 D.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8.(2021·河南社旗·二模)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最能体现这个战略思想的军事行动是
A.三大战役,主力决战 B.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C.在孟良崮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9.(2021·河南息县·二模)毛泽东说:“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得礼让。”材料反映出毛泽东认为( )
A.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B.重庆谈判将会达成和平的协议
C.蒋介石政权军事力量强大 D.国共第三次合作可以实现
10.(2021·河南省襄城一高教育集团第一初级中学模拟预测)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11.(2021·河南·模拟预测)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12.(2021·河南洛阳·三模)“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二模)下表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土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14.(2021·河南卫辉·二模)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反映出中共土地政策
A.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的需要 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共矛盾
C.兼顾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利益 D.与时俱进,同时代任务相结合
15.(2021·河南·模拟预测)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化。下面年代尺中,对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重大事件描述准确的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摧残文明
②地主阶级创办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下被镇压
④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16.(2021·河南镇平·二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使得贫雇农基本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经济上的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使亿万农民进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A.改变了贫雇农的地位 B.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C.废除了土地剥削制度 D.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17.(2021·河南社旗·一模)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电影《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18.(2021·河南·一模)李宗仁于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说: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街上行人绝,只有少数部队在做撤退的准备。这段话表明当时
A.太平军攻陷南京 B.革命军北伐南京 C..侵略军占领南京 D.解放军兵临南京
19.(2021·河南·模拟预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下列属于“黄河故事”首创的是
A.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 B.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20.(2021·河南嵩县·一模)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解放军英勇善战
C.人民群众的支持 D.军事实力的优势
21.(2021·河南祥符·二模)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A.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开始
B.标志着粉粹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2.(2021·河南·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模拟预测)某同学编写历史剧木,在“场景”一栏中有如下五个地名,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
大别山→锦州→徐州→北平→南京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3.(2021·河南通许·二模)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某一法规:“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根据农民的要求,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这一法规的实施有利于
A.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C.激励农民支援解放战争 D.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4.(2021·河南辉县·一模)老照片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下面两幅老照片有助于我们了解( )
A.解放军的作战原则 B.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C.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D.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综合题
25.(2021·河南内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23日晚,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民居里,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在楼下厅堂围坐。灯光摇曳,一桩石破天惊的大事变,就这样在上海的石库门里静悄悄酝酿、发生。7月30日晚,会场闯进不速之客,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年正值我党百年风华,中国以更伟岸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大事变”是什么?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分别列举一例上述四个时期我党为了民族利益艰苦奋斗的事例?(写出两个时期两个事例即可)
(3)依据材料三回答,我党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
(4)经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26.(2021·河南洛阳·三模)某学校八年级某班准备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知识竞赛”。高原同学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帮他解决问题。
[开天辟地谱新篇]
材料一: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星星之火可燎原]
材料二:
[功垂千古永不忘]
材料三: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全线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面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责任使命铸辉煌]
材料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材料一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成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垮台的“一个政权”指的什么?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中共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感悟。
27.(2021·河南·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土地政策
①时期 洪秀全 “有田同耕”
辛亥革命时期 ② “平均地权”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 “打土豪,分田地”
(1)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土地政策变迁“为主题进行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成果,请在表格①②处补充一下相应的内容。
材料二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自王建朗、曾景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2)依据材料二回答,抗战爆发后为什么会停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战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
(3)依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场改革的影响。
三、论述题
28.(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二模)依据年代尺中历史史实,选择其中2-3个事件,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语句通顺,反映历史事件的主题。
29.(2021·河南·模拟预测)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0.(2021·河南濮阳·一模)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
在培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我们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对史实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
请你根据上述任一项转化的新要求,选取中外近现代历史上任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写一篇80-12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中外联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富有文采)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反映的是重庆谈判,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如果毛泽东来了,可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将发动内战的罪责推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B正确;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是国民党发起重庆谈判的表面理由,AD排除;建立联合政府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共七大上提出的主张,C排除。故选B。
2.B
【详解】
根据材料“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历史基础”可知,材料在强调重庆谈判中的和平建国原则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B正确;重庆谈判没有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A排除;材料主旨并没有体现重庆谈判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C排除;重庆谈判达成的协定最终被国民党方面撕毁,D排除。所以本题选B。
3.D
【详解】
依据题干“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国民党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赢得政治主动,进行重庆谈判。D选项符合题意;“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A选项不符合题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说法与题意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说法与题意无关。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A逻辑关系正确,不合题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孙中山汇集革命力量,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领导辛亥革命,故B逻辑关系正确,不合题意;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胜利。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故C逻辑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内忧外患,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巩固了政权,故D逻辑关系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逻辑关系不正确”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筹备和平建国的会议是重庆谈判,C正确;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的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A排除;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排除;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排除。故选C。
6.B
【详解】
“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结”指即将召开的重庆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故B选项正确;从材料中“八年抗战,今于国家大胜之日”可知是抗战胜利后,而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故A选项错误;《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共同纲领》出现于1949年,时间均不符,故CD选项错误。故选B。
7.D
【详解】
图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情况下召开,会议上毛泽东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报告,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不懈努力,先后参加了1945年的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故D正确;1945年的重庆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召开的,故A与题意不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走向对抗内战,B错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不懈努力,先后参加了1945年的重庆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但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和平建国未能实现,C错误。
8.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可以看出,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了某个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胡宗南部大兵压境,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陕北机动转移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同时,吸引国民党重兵追击,分散其他战区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军的军事压力,所以B符合题意;三大战役,主力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没有放弃某个地方,所以A不符合题意;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在山东省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此次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不符合材料中“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所以C不符合题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军主动出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次行动并未放弃某个地方,所以D不符合题意。
9.A
【详解】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给准备内战赢得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题干材料“对蒋介石的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得礼让。”反映出毛泽东认为蒋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故A符合题意;重庆谈判将会达成和平的协议与题干的“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符,排除B;蒋介石政权军事力量强大在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C;国共第三次合作可以实现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故选A。
10.D
【详解】
示意图中的事件均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期间,可以先排除A,它们也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BC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故选D。
11.C
【详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是为了团结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为了争取农民支援解放战争,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革命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有利于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利于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可见ABD非共性所在,排除。故选C。
12.D
【详解】
依据材料“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说的是民族的独立;“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说的是当家作主。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国民革命战争发生在1924年,主要目的是除军阀,打倒列强;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1927年;抗日战争是在1937年全面爆发,都不接近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BC项;故选D。
13.C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政策不同,但都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这说明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注重农民的力量,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表格无关,排除;故选C。
14.D
【详解】
国共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共产党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共产党采取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以团结地主阶级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共产党又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这反映出中共土地政策与时俱进,同时代任务相结合,故D正确;“打土豪,分田地”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的需要,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B错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兼顾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故C错误。
15.C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摧残了中国文明,①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期间,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D;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下被镇压,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④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B;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⑤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③⑤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题干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结合事件的意义解答问题,利用排除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6.A
【详解】
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使得贫雇农基本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得贫雇农摆脱了封建剥削,翻身获得解放,改变了贫雇农的地位,A正确;题干所述土地改革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B排除;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土地剥削制度,C排除;题干所述土地改革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D排除。故选A。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物遗迹和当时的照片真实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故D正确;电影、回忆录和历史论著中的描述都会掺杂人的主观意念,不能真实反映当时历史故ABC错误。故选D。
18.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可知,1912年是民国1年,因此民国38年是指1912+38-1=1949年,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正在进行渡江战役,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所以题干材料表明解放军兵临南京,D项符合题意;A项太平军攻陷南京是在1853年,排除;B项革命军北伐是1926——1927年,排除;C项侵略军占领南京是在1937年,排除。故选D。
19.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是黄河故事的组成部分,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在上海,排除;B项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共三大是在广州召开,与黄河流域无关,排除;C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发生在上海一带,与黄河流域无关,排除。故选D。
20.C
【详解】
《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支援前线体现了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持,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解放战争正式打响,B项是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项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大别山涉及解放战争进攻的开始,锦州、徐州、北平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有关,南京与渡江战役有关,D项正确;ABC与题干给予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D项。
23.C
【详解】
根据材料中“1947年”“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励农民支援解放战争,故选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抗日战争在1945年取得了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24.D
【详解】
据图片《淮海战役支前民工》、《1949年5月露宿上海街头的解放军战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老照片有助于我们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心向背是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D符合题意;ABC项图片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25.(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时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正面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等。(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等。(意思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详解】
(1)“大事变”:根据材料中的“1921年7月23日晚……就这样在上海的石库门里静悄悄酝酿、发生……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事变”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之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2)国民大革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正面作战,还有发动了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道路:由图中所示根据地示意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4)本题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以及任务等来认识,如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等。
26.(1)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入农村。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4)南京国民政府。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派;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何时都有着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遂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故这一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2)依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主要是指在南昌发动起义,以城市为中心,但是在南下广东准备建立根据地时,中途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随后 ,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故中国的革命策略发生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入农村的改变。
(3)依据材料信息“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全线崩溃……只有中国”可得出,丘吉尔的言论肯定的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故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4)依据材料信息“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可知这个战役是渡江战役,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故这个政权是指南京国民政府。
(5)依据材料信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得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派;材料“我们的责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知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何时都有着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故我们从中共的奋斗历程中可得到的感悟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派;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何时都有着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言之有理即可)
27.(1)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孙中山
(2)原因:团结更多的人去参加抗战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目标: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
【详解】
(1)根据表格信息“洪秀全、有田同耕”、“辛亥革命时期”“平均地权”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内容是太平天国,②处内容是孙中山。
(2)根据材料二“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可知抗战爆发后停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原因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战;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根据材料三“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可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根据材料“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再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影响是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8.题目:解放战争的胜利。论述: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起三大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发起渡江战役,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它事件也可)
【详解】
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取年代尺中的三件大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三件大事均与解放战争有关,因此可拟定题目是解放战争的胜利。论述: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起三大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发起渡江战役,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9.参考范文: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各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的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提取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先确定论题,图1反映的是《中国土地法大纲》,图2体现了三大战役,图3说明的是渡江战役,这三者的关联是都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即将取得胜利的一系列行动,都与人民有关,可以先确定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然后,再分别简单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个历史事件对解放战争起到的作用或影响。如《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开展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瓦解,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0. 由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想到的
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这一著名历史史实是必须掌握的。但是,其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国情?对史实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这体现了培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蕴含了什么国情呢?“攻占”二字,说明是武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成为执政党必须用武力呢?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民主政治可言,政权转移不能通过选举实现,只能用武力革命的方式实现。
【详解】
此题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此类题,必须有基本史实,必须体现出培养目标变化,例如,
由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想到的
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这一著名历史史实是必须掌握的。但是,其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国情?对史实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这体现了培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蕴含了什么国情呢?“攻占”二字,说明是武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成为执政党必须用武力呢?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民主政治可言,政权转移不能通过选举实现,只能用武力革命的方式实现。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