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练习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三模)《科技铸剑——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指出:我国“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航空与船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这说明了
A.加强军队建设的必要性 B.中国坚持走科技强军的道路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我国军事力量超过其他国家
2.(2021·河南南阳·二模)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只有百余艘陈旧舰艇。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外出访任务。2019年12日7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材料表明
A.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B.海军促卫领海主权、维护国家统一
C.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D.海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3.(2021·河南安阳·一模)1954~1965年,空军院校陆续进行调整。1958年,撤销一批预备学校、文化学校,先后成立空军学院、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以及通信、卫生等院校。至1965年底,空军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培训场所。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军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A.实战经验的增加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教育培训的加强 D.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4.(2021·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模拟预测)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A.改革开放,科技强军 B.钢铁国防,振奋人心
C.多元兵种,装备先进 D.优化结构,铸就军魂
5.(2021·河南·模拟预测)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人民军队
A.武器装备不断提高 B.使命担当始终未变
C.军种兵种逐步完善 D.组织架构实现重塑
6.(2021·河南·一模)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人民军队
渡江战役中的帆船 20世纪50年代的鱼雷快艇 山东号航母入列
A.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组织架构实现革命性重塑
C.实战化演习再创新高 D.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
7.(2021·河南安阳·二模)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人民军队
A.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组织架构实现革命性重塑
C.实战化演习再创新高 D.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
8.(2021·河南·模拟预测)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可以说,对于潜在的敌对势力而言,它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杀手锏。关于该部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的名称由第二炮兵部队更名 B.它是现代化军队中不可或缺的
C.它的成立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 D.它是中国战略进攻的核心力量
9.(2021·河南南阳·一模)2020年6月15日晚,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中国边防部队果断采取自卫措施,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印度军队的行为违反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D.全方位外交
10.(2021·河南新蔡·二模)“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史实是(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1.(2021·河南社旗·一模)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只注重与近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C.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2021·河南·模拟预测)2020年6月某日,在喀喇昆仑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度边防部队悍然越线挑衅,引起冲突,4名解放军官兵在冲突中牺牲。我军奋起反击,一举击溃驱离来犯者。印军溃不成军,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违反了中印两国之间早就达成的指导相互关系原则( )
A.独立自主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13.(2021·河南唐河·二模)《求是》杂志总结了2016年中国外交的30向重大成就,但也有三大挫折,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朝鲜半岛安全、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另起炉灶
14.(2021·河南师大附中三模)周恩来敏锐地抓住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已经独立的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会议的时机,继续大力推进并发展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机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会见印度总理
C.参加万隆会议 D.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5.(2021·河南祥符·二模)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新中国受苏联影响,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16.(2021·河南驻马店·一模)2018年1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中方愿同印方一道,以双方共同倡导的……为指引,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推进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印关系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代表的内容是( )
A.独立自主方针 B.多边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7.(2021·河南·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模拟预测)60多年来,这个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中国外交理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外交理念”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展开全方位外交
18.(2021·河南师大附中模拟预测)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指中国
A.重返联合国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创办上海合作组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2021·河南·一模)徐中约认为:在新的三角(中美苏)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正如英国政治家坎宁在1825年“把新世界拉过来矫正旧世界的平衡”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开创了一个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这段话评述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2021·河南·二模)下图中,中美贸易额发生变化的关键是
A.美国需要中国产品
B.中国消费能力提高
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中美分歧已经消除
21.(2021·河南·一模)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A.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22.(2021·河南·模拟预测)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些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
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23.(2021·河南邓州·二模)自尼克松访华到1972年底,我国与英国等8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是
A.万隆会议召开 B.中美关系改善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4.(2021·河南辉县·二模)从1972年开始,中国先后同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国的企业签订了一批引进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的合同。到1977年,成交金额39.6亿美元,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等。这一现象说明( )
A.外交政策影响经济建设 B.农业发展依赖化肥生产
C.国家确立对外开放政策 D.西方倾销落后污染产品
25.(2021·河南·模拟预测)下图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总结的史实摘要,你认为图中内容的共同影响应该是( )
A.加强了中国对外交往 B.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C.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6.(2021·河南新乡·一模)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史中笔墨最多最浓重的内容,敌对、冲突、矛盾、缓和、发展……所有形容外交关系的词语都得到了一一体现。下列图示说明中美关系( )
A.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利发展 B.实行了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中发展 D.由敌对走向合作并不断深化发展
27.(2021·河南三门峡·一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的巨轮能否继续保持正确航向,不仅与两国人民利益密切相关,也关乎世界前途与命运。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基辛格访华 B.尼克松访华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特朗普访华
28.(2021·河南许昌·一模)2020年二十国集团新导人特别峰会上,中国坚定提出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抗击疫情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材料所体现的外交理念是
A.“求同存异”方针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一带一路”倡议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9.(2021·河南·郑州中学一模)时光荏苒,风云变化,新中国的外交走过了72年。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开弓”,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90年代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该材料印证了( )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C.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是中国的外交布局
30.(2021·河南·模拟预测)“一带一路”被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他强调,这不只是我国自身的发展,也要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注重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还包括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重新获得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D.倡议并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31.(2021·河南·三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联合国理当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然而,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中国的这一合理要求却长期得不到实现。在中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在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该材料最能体现
A.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漫长之旅 B.中国得到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的支持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 D.这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32.(2021·河南·柘城县实验中学三模)2020年的中国元首“云外交”备受瞩目,国家主席习近平仅在11月就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并阐述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张。这说明(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3.(2021·河南·模拟预测)对下列图片反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我国
A.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 B.同大国关系稳定发展
C.国防力量正日益强大 D.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
34.(2021·河南·三模)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所设计的纪念邮票公开发行。关于邮票涉及事件的背景,符合史实的是
A.第三世界国家热烈支持 B.中美关系缓和正式建交
C.中苏关系和好大力支持 D.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
二、综合题
35.(2021·河南·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中国军队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改革,加快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取得显著成就2019年阅兵仪式上,不仅有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军种,还有装甲兵、空降兵、炮兵、通信兵等兵种,并按照联合作战编成32个装备方队,分为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7个模块。坦克、战车、火炮、导弹、无人机等全部是自主研制生产的新型列装装备,展示了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自主化建设的成果和自主研制及创新能力。
(1)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国防科技和军队建设发生的变化。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防科技和军队建设发生变化的原因。
(3)请举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防科技成就。
36.(2021·河南·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4万亿美元(按汇率换算,约为99.1万亿元),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将指日可待。该数据还显示,2019年中国GDP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30%左右。
(1)依据材料一,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说说该政策起到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按照这一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50年代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三则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37.(2021·河南息县·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1953年底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7年底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1961年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71年10月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1972年9月 中日建交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1981年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同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到2011年,中国已同171个国家建交。到2012年,中国已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0多所孔子学院。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必将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请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3)综上所述,你得到了哪些关于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认识?
38.(2021·河南·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外交转型特点 内容
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从屈辱外交到立国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 从立国外交到富国外交 确立了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论亲疏的外交路线,坚定奉行“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政策
中共十八大之后 从富国外交到大国外交 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奥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进行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如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等原则始终如一的传承。
——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据材料一,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说明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并举出一例相关外交史实。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新中国外交因何而“变”,因何而“不变”?两者有着怎样的关系?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整体发展的认识。
三、论述题
39.(2021·河南卧龙·一模)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
40.(2021·河南平顶山·二模)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对比)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航空与船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不断提升国防科技水平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体现了我国坚持走科技强军的道路,B正确;题干体现了我国坚持提升国防科技水平,没有涉及加强军队建设的必要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排除C;我国军事力量超过其他国际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
2.C
【详解】
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只有百余艘陈旧舰艇”、“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2019年12日7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可见,当前中国的海军建设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军建设比较,有了巨大的飞跃,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军队改革,故A不符合题意;海军促卫领海主权、维护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海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详解】
根据“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培训场所”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军发展迅速原因是加强教育训练,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军的快速发展是由于教育培训加强,A BD都不符合这主旨,排除。
4.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时,东风导弹压轴出现,体现了新中国军事力量的提高令人振奋,故B符合题意;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5年,70周年是2019年,都不是改革开放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原子弹和导弹不能显示兵种的多元,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显示结构的调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
题干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人民军队抗美援朝、汶川救灾、驰援武汉,其共同主题是人民军队始终担负保卫国家安全、为人民牺牲奉献的使命,B正确,D排除;汶川救灾、驰援武汉与武器装备提高、军种兵种完善并没有直接关系,AC排除。故选B。
6.A
【详解】
据题干图片“渡江战役中的帆船”、“20世纪50年代鱼雷快舰”、“21世纪初大型导弹驱逐舰”、“山东号航母入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是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反映出人民军队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故选项A符合题意;十八大以后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材料仅仅是体现装备的改进,没有体现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实现革命性重塑,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体现装备的改进,不能体现人民军队实战化演习再创新高,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人民军队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排除D项。故选:A。
7.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渡江战役中的帆船”、“20世纪50年代鱼雷快舰”、“21世纪初大型导弹驱逐舰”、“山东号航母入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是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反映出人民军队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増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故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是体现装备的改进,没有体现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实现革命性重望,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是体现装备的改进,不能体现人民军队实战化演习再创新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材料井没有体现人民军队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与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8.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部队是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中国导弹武器。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准打击任务,是现代化军队中不可或缺的;火箭军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准打击任务,不是战略进攻的核心力量。选项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ABC关于战略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部队、火箭军)的叙述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印度2020年的举动,违背了这一原则,故A符合题意;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全方位外交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是解题的关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1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B项符合题意。AC项表述不正确,D项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做法。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故C项符合题意;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求同存异”的含义是“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互惠互利原则是最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前夕提出的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周恩来敏锐地抓住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已经独立的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周恩来参加了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万隆会议。会议接受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引申发展为“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5.A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方愿同印方一道,以双方共同倡导的……为指引,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推进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印关系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推动中印关系的发展,并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符合题意;独立自主方针是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A排除;多边外交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排除;周 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材料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C。
17.A
【详解】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倡导的“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是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正确;“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排除B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提出的外交理念,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以后,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故A符合题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创办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均是2001年,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在新的三角(中美苏)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开创了一个国际关系的新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评述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随着新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1971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逐渐缓和。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因此美国拉拢中国应付苏联以便实现平衡,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20.C
【详解】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双方的敌对时代结束,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所以C符合题意;AB项是推动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关键,不符合题意;中美分歧已经消除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C
【详解】
依据“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使中美两国由敌视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改善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当时世界政治大格局。C项符合题意;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A项不合题意;1972年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大国霸权主义。B项不合题意;1979年中美建交,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2.C
【详解】
依据材料“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分析可知,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之一是亚非国家的大力支持,所以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自尼克松访华到1972年底,我国与英国等8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是中美关系改善。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迎来了与西方国家建交的热潮,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万隆会议召开在1954年,与题干“1972年底”不符,排除;C项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排除;D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1972年底”不符,排除。故选B。
24.A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从1972年到1977年,中国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了一批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也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而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由此得出外交政策影响经济建设,A正确;化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是题干的主旨,B排除;新中国确立对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与题干中所述时间不符,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是技术和设备,而非落后的污染产品,D排除。故选A。
2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都是国际地位提升的表现,所以共同的影响应该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抗美援朝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材料内容和祖国统一大业无关,排除B;中国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与增强国防实力无关,排除C。故选D。
26.D
【详解】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到1972年尼克松跨越太平洋与周恩来握手,再到2012年中美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握手,说明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不断深化发展。D正确;1954年没有握成的手并不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美关系,不能体现多边外交。B错误;目前为止美国不属于一带一路的成员国。C错误。综上故选D。
2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项B符合题意;基辛格访华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排除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C;特朗普访华是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D。故选B。
28.D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坚定提出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抗击疫情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可见,中国倡议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显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各国之间的相同追求和不同的国家性质等,故A不符合题意;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一带一路”倡议,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9.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建国初期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国家,60年代的“两面开弓”,是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对立;70年代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中国与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进行联合,一致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80年代的全方位的外交,90年代不与大国结盟等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这四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外交政策,即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故选C;A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不能全面表达材料内容,排除;B是1955年提出,不能体现材料的核心内容,排除;D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外交政策,不能体现材料的外交变化,排除。
3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为实现这一点,倡议并成立亚洲投资发展银行,故D符合题意;周恩来提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1955年,周恩来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扩大了我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A
【详解】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但在美国的阻挠下,直到1971年新中国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此最能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漫长之旅,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程,无法体现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不能说明中国发挥积极作用,更不能体现对美国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打破,排除BCD。
32.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材料说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3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会谈加强了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这三件事都是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故D正确;美国与我国不是周边国家,故排除A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不是大国召开的,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防,故排除C项。故选D。
34.A
【详解】
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进行表决得以通过。因此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与亚非拉的壮大并支持有很大的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中美关系还没有正常化,故B排除;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关系紧张,故C排除;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故D排除。故选择A。
35.(1)从缴获到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性跨越;国防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正向现代化、信息化、自主化迈进;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发展国防科技和进行军队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核潜艇、歼-20战机、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详解】
(1)根据“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M3A3轻型坦克、中国仿制的59式中型坦克”“坦克、战车、火炮、导弹、无人机等全部是自主研制生产的新型列装装备”可归纳出从缴获到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性跨越;国防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改革,加快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取得显著成就”可归纳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中国军队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2019年阅兵仪式上,不仅有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军种,还有装甲兵、空降兵、炮兵、通信兵等兵种”可归纳出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根据“……展示了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自主化建设的成果和自主研制及创新能力”可归纳出武器装备正向现代化、信息化、自主化迈进;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国防科技和军队建设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发展国防科技和进行军队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开放题,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防科技成就即可,如:核潜艇、歼-20战机、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3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意思相近即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为外交奠定基础;外交的成功又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可知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政策;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各民族平等,对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意思相近即可)
(2)依据材料二“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参加了万隆会议,会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依据材料一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材料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为外交奠定基础;外交的成功又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37.(1)事例:抗美援朝战争→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
理由: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从而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作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致力于科技、文化交流;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3)认识:独立是外交发展的前提;富强是国家担当的基础;和平交往是长久之策。(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材料二的“1981年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分析材料二的“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同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是:推动地区和国家间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分析材料二的“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必将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近代中国,中国落后,是屈辱的外交。新中国,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外交取得显著的成就。由此可见,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外交的后盾,开放合作使各国共赢。
38.(l)第一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相关史实:万隆会议。第二个时期:国内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为工作中心,国家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相关史实:中美正式建交。第三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相关史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变”是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而变;“不变”是指坚守既有的核心原则,坚持谋求国家利益。关系:两者既有内外动力,又遵循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认识:国家综合实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外交政策的制定要依据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l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但中国仍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如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等;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在实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建交国家数迅速增长,如中美正式建交;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外交,“‘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路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因此“变”是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而变;“不变”是指坚守既有的核心原则,坚持谋求国家利益。由“变”与“不变”,可知是相辅相成的,“变”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坚持“不变”这一原测;“不变”是中国外交的根本,是一切“变”所必须遵循的外交核心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外交整体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综合实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外交政策的制定要依据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等。
39.评分说明∶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参考范文:承载中国梦的船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富民强。2017年,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展现出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两艘“船"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承载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小论文题,首先要依据图片内容和所学知识拟定论题,图一反映的是中共一大召开,图二反映的是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两者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承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可以拟定论题“承载中国梦的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举行。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而2017年,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大连正式下水,显示了中国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承载了中国的强国梦。
40.角度一:中华民族的崛起。
图片一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图片二2021年中美高层对话,双方平等对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立自主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中国与美国能够平等对话。百年以来,由屈辱到平等,反映了中华的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角度二:外交地位的平等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知之上。
图片一《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反应了近代中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列强侵略,主权丧失,积贫积弱,在外交方面任人宰割,没有平等权利。
图片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美平等对话,源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提升。
由此可见,外交地位的平等,源自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上。
【详解】
首先依据图片反映的图片反映的事件:1901年(辛丑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2021年(辛丑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分析两个两个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得出题目。然后论述理由,主要从事件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做总结,总述。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