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五讲:记叙文的悬念
你大概看过《三国演义》吧?大概还记得这样的情形吧!“正观之际,忽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一阵风过,刮起角旗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时,却早不省人事。正是:一时忽笑又忽叫,难使南军破北军。毕竟周瑜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这是第四十八回的结尾。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三国演义》,你必将会为周瑜的命运,为孙、刘两方的命运担忧起来,急忙翻看下一回;因为罗贯中“故弄玄虚”,把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基础知识】
上文所说的你曾经有过的担忧心情,就是悬念。悬念,按照《辞海》的解释,指的是阅读文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者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是说,为了情节的需要,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引起悬念”。那么,你在用笔说话并想引起读者兴趣时何不也尝试一下引起悬念呢?
你如果想学会如何引起读者的悬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本篇第三单元所介绍的已经被你掌握的倒叙手法,就是引起悬念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何尝不是!倒叙最能吸引读者。
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倒叙手法,直接在文章的开头引起读者的悬念。就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的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文章不是倒叙,但是,读者的悬念已经被作者引了起来。
你也可以在文章的两部分交界处引起读者的悬念,就如上文所举的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的做法。
引起悬念也有简单和复杂的分别。
最简单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你可以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疑问,人为地制造“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在后文揭开谜团,致使“柳暗花明又一村”。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一对一式”;当然,你设置一个疑问后,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此为“由总到分式”。
你也可以稍微复杂一点,在文章的开头同时设置多处疑问,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依次揭开谜团,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并列式”;当然,你在设置多处疑问后也可以用最后“大团圆”,同时解开谜底的方法,此为“由分到总”式。
更复杂一点,你还可以学习金庸或梁羽生武侠小说的手法,依次设置疑问;当第一个疑问即将解开前,第二个疑问立即出现;当第二个疑问即将解开前,第三个疑问立即出现……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连环递进式”。
当然,如果没有必要,你“为赋新诗强说愁”,那么,其结果必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例文赏析】
㈠ “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传来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爸爸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毛茸茸的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看到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朋友,您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那么就请您耐心地听我从头说起。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厉声厉气,有时妈妈也要让他三分。这不,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子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这一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但又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救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孩子们插嘴是他们表现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您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论据:
“您知道美国旧金山的公立学校吧,他们学校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21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样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在我国唐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想邀请人作序。但是在场的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样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论据,竟把爸爸压倒了,刚才那吓人乎乎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了,还是让妈妈解了围。这时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讲:“是呀,孩子有了长进,‘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用大眼睛盯着我。看着弟弟的小脸,我笑了。
(冀生:《胜利的微笑》)
按照一般的写作顺序,例文应依次写:①爸爸是家中的权威、②爸爸责怪“我”和弟弟插嘴、③“我”举例反驳爸爸的谬论、④爸爸无话可说、⑤爸爸认输摸摸弟弟的头。然而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记叙脉络是:⑤→①→②→③→④→⑤,将爸爸认输放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悬念,也能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为运用倒叙的“一对一式”。
例文点拨
㈡ 新学期的第一堂生物课,走进来一位年轻的新老师,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汇聚到他身上。他那张白皙的脸上充满了笑意,鼻梁上架着一幅金边眼镜,文绉绉的像个大学生。他介绍说他姓范,又在黑板上帅帅地写下“范克科”三个字。自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Coco老师”。
……
我最喜欢上他的课,他很幽默,也很“狡猾”。有一次刚上课,他就拿出一块巧克力,在全班同学的眼前一晃,说:“我想请一位同学吃巧克力。”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唰”地一下,把手举得老高,贪婪地盯着那块巧克力,都想成为能在课堂独享巧克力的幸运者。我也不甘示弱,大叫着:“我来吃。”
就在大家垂涎欲滴的时候 ,范老师却露出一丝诡笑 ,丝毫不理睬我们,说:“‘条件反射’有可能在你看见食物时发生,它促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在你们看见巧克力时的反应就叫做‘条件反射’。”说完,他一挤眼得意地笑起来。
我们都为受了他的骗而愤愤不平,吵着让他请客。他无奈地摇摇头说:“唉,作为补偿,我准备请你们每人一块巧克力。一会儿,叫人去我办公室搬好了。”
话音刚落,班里又热闹开了,大家提议叫人现在就去搬,可范老师脸上又露出了那种诡秘的笑,说:“请安静,‘条件反射’也会发生在你们听到‘巧克力’这个词时候。”
啊,我们又受骗了,我们的唾液腺平白分泌了两次,同学们既不满又觉得好笑。范老师接着说:“请吃巧克力是假,让你们理解知识是真。”
噢,原来Coco老师别有用心,同学们都为他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感叹。
此后,我们更喜欢上他的课了。
课上是我们的老师,课下他是我们的朋友。他经常同男同学一起打球,和女同学一起讨论英语难题。他和我们一样拥有火热的青春,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张研:《年轻的Coco老师》)
称老师“狡猾”,可真有点儿大逆不道。第三自然段,作者以一句“他很幽默,也很‘狡猾’”引起了读者的悬念。那么,这位老师究竟怎样“狡猾”呢?且听下回分解。第一个场面中,老师以一块巧克力“骗”出了学生的唾液,但是,这唾液并没有白费,学生们懂得了由于实物而“条件反射”的原理;第二个场面中,老师以“巧克力”这一词语再次“骗”出了学生的唾液,但是,这唾液也没有白费,学生们懂得了因词语而条件反射的原理。到此,悬念已经解开:这“狡猾”是贬词褒用,在文中是“聪明”、“巧用教学方法”的意思。此为非倒叙的“由总到分式”。
例文点拨
㈢ 一滴,两滴,三滴……瓶中的药水缓缓滴入老好叔的脉管,然而,他仍是紧闭双眼,一言不发……
老好叔真是个谜。他70多岁,孑身一人,从来没有亲戚来往,有人说他曾是军官,有人说他经常给慈善机关捐款,有人说他得到过一笔巨额遗产,有人说他藏有一张30多万元的存折……
自从老好叔一病不起,病榻边突然出现了五个“侄儿”,争先恐后地为老好叔送茶递水,声嘶力竭地喊着“叔叔”,甚至还时不时背过身去用脏迹斑斑的手帕拭擦着眼睛……
终于,主任医生从抢救室走了出来,卸下口罩,沉重地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按照亲属的要求,下一步将病人的记忆移植给亲属。你们五人抽签,决定各人移植记忆的时间段。”
“侄儿”A移植了老好叔30岁-40岁之间的记忆。他乘着坦克营长老好叔亲自驾驶的战车,参加夜战演习,刹时间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天空中一道道火光织成了一张绚丽的五彩缤纷的网。最后,老好叔所在的坦克营受到了军部的表彰。
“侄儿”B移植了老好叔40岁-50岁之间的记忆。他随老好叔走进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厅,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华侨手中接过了30叠1公分多厚的百元钞票……
“侄儿”C移植了老好叔50岁-60岁之间的记忆。他来到位于顶楼的老好叔的家里,吃了一顿极为简单的早饭,帮着老好叔用铁皮、石灰浆把通上来的脱排油烟机的总孔道堵死……
“侄儿”D移植了老好叔60岁-70岁之间的记忆。他随老好叔吃了一顿较为丰盛的午饭,然后“打的”来到敬老院,把一张15万元的存单交到了院长手里,一些泪流满面的老头老太坐在旁边;然后又来到了孤儿院……
“侄儿”E移植了老好叔70岁以后的记忆。他悄悄走进一套陈旧的单元房中,看着老好叔颤巍巍地拿着一张存单。他瞪大双眼,发现那是一张1.00元的存单;那时候,老好叔拿出笔,在“1”前五格添上了一个“3”,然后在“3”与“1”之间添上了四个“0”,然后把它塞进一条棉被中……
……
第二天,一辆汽车把老好叔的尸体接到了火化场。──没有人陪同前往。
(相德初:“老好叔”的记忆)
“有人说他曾是军官,有人说他经常给慈善机关捐款,有人说他得到过一笔巨额遗产,有人说他藏有一张30多万元的存折……”在例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就引起了读者的一系列悬念,然后,“借助”各个“侄儿”所移植的记忆将这些悬念一一解开。此为“并列式”。
例文点拨
㈣ 一共15只书橱,每只书橱6层,他要的书应该在第10只书橱的第2层。为了这本书,他已经连续10天在这儿搜寻了。这本不是,那本也不是,这本厚度差不多,但书脊破损,看不出书名,请管理员查一下,不对。
他再度展开那张边沿极不平整、显然是从练习本上撕下的被自己揉皱了的纸条,白纸黑字赫然:“你想要的书,今天中午可以在图书馆得到。”字是一笔一划搭起来的,似乎特意不愿别人认出自己的笔迹。这也没什么,反正全班同学都知道他最近常在图书馆等这本书。虽然说将信将疑,但他还是早早地来到了图书馆,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进馆的还书者。
像一阵风,小俊把自己的书包扔了过来:“还在守株待兔?那就待吧,帮我照看一下书包,在下打球去也!对了,我作业已经做好,就在书包里,你反正闲着,帮我核对一下。”边说,边冲进操场中生龙活虎的一群。
哎,这个小俊,如能把时间都利用起来,就不会被每次的班级排名弄得狼狈不堪了。“作业已经做好”?鬼知道是从哪儿抄来的;“帮我核对”?他刚想打开书包,却觉得那简直是浪费时间。还是多注意一下还书者吧,千万别错过了机会。哎,那张纸条,究竟是谁写的呢?
隔着一层玻璃,这边是静悄悄的阅览室,只听见沙沙的翻书声、偶尔的几声咳嗽和压得极低的嗓门。有人到了还书处,但还的书与他无关。他心不在焉地翻着一本杂志,眼睛却扫向窗外:阳光下,一群男孩穿着球衣,为了一只顽皮的球,跑步、跳跃、追逐。“哗”穿蓝衫的裁判哨子一响,一场球赛就开始了。快!抢球,抢到了;传球,接稳了;闪,躲一只长手;跑,一窝蜂地跑向篮下;等待飞来的球。虽然距离不小,他看得很清楚,那个穿红色球衣的就是小俊。他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向小俊的书包,刚解开搭扣,一个还书者引起了他的注意,但等待他的是又一次失望……
上课铃响前5分钟,他一怒之下将那张纸条撕个粉碎,回到了教室。小俊又像一阵风似的冲进教室:“哥们,我的作业全对吗?”一把抢过了自己的书包。搭扣没扣上,包里的东西散了一地:一本崭新的《围城》赫然在目,扉页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字:“阿平,祝你生日快乐”──这时候他才想起,今天是自己16岁生日。边上,是小俊的作业本,显然,最后的那张白页被撕下不久……
(吉儿:《那书,那人》
为什么“为了这本书,他已经连续10天在这儿搜寻了”?他找的究竟是什么书?到底有没有找到?那张纸条到底是谁写的?可靠吗?选文一开头,读者就被作者带进了云里雾中。故事在发展,“他”还在“听从”纸条的指示,仔细观察着走进图书馆的每一个还书者,然而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人物。小俊的出现,似乎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然而,这个插曲却是故事的关键──谜底就在“他”多次想看而最终未看成的小俊的书包里。直到文章结束之前,作者才“打开”了小俊的书包,让读者在恍然大悟之际感受书山攀登中真诚的友谊。此为“由分到总式”。
例文点拨
㈤
天还没亮,赵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正在熟睡。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桌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地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头旁蹲下磨镰。村子里很安静,天还早得很哩!
磨罢镰,赵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几步,不由笑了,用镰刀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边,却很少去。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的,可辛苦了一个妇道人家。妻子真是个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破烂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若按妻子的推理,他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也便都是破烂儿了,可是她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理疼他,理解他,支持他。
迎着一弯下弦的月亮,赵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他边走便一幕幕的想着孩子他妈多少年的辛勤与好处。不知不觉便走到了地头。朦胧中,麦田像一块完整的缎带,腾起一片依稀的氤氲,凭着往昔的记忆,赵老师找到自家麦地,动镰割了起来。月光好清爽,空气也好凉快,麦子潮润润的,地里就他一个人,割得挺自在。他估摸着时辰,割完后还不耽搁到学校辅导学生早读,待孩子他妈来时,一定会吃一惊的。想到这儿,他笑了。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打出来,算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真不小了。
他的脑子不自觉地想到了学校。割麦如救火,救火不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天上学经过村口,住在村口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儿呀,哦不,赵老师,咱这穷乡僻壤啥时候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据那懂八卦的先生说,咱祖坟里这几年风水旺盛呀!”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重望啊,村里爷儿们识文断字的少,都希望小字辈们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在乡辅导站会议上,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赵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就看你教的那个班了!”多少乡亲都在注意着他,看他老赵会再放出什么卫星来。
渐渐地,月儿不见了,东方染出一片桔红,麦也割完了。望着满地麦茬,他笑得好舒心。
匆匆地赶回家,妻子也早起来作饭,见他拿着镰刀风尘仆仆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腾出来在额头上搭个凉棚,夸张地望望东边刚露头的太阳:
“哟,我说哩,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别用老眼光看人嘛!”赵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嗯,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哩!”
上午,当赵老师正给学生上课时,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盖脸的问:
“我问你,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
“咱家的啊!”
“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
“哄──”学生们都笑了。他难堪地站着,她气呼呼地走了。
傍晚,火辣辣的夕阳下,赵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他们是赵老师的学生。赵老师还不知道,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模拟考卷。
这时,驼背八爷拎着一壶开水站在地头,冲着孩子们喊:“小崽子们,来喝开水解渴哦!你们的赵老师可真坑苦了你们!”
(任慧超:《割麦》)
老师忘我为学生辅导,为报师恩,学生主动帮老师割麦──无非是老生常谈。然而例文却未给读者这样的感觉,仍将师生之间的诚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主要得益于悬念的设置。“天还没亮,赵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正在熟睡”,究竟为了什么?下文通过赵老师大段的回忆作了回答;出门割麦为什么会走错路?紧接着回答;天不亮割麦,午休将如何“连三赶四将麦子打出来”?又将读者的“胃口”高高吊起;然而未到“午休”,赵师母即“气呼呼地赶来了”,原来赵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清晨割的不是自家麦子!该如何收场?正当读者为赵老师担忧时,文章异峰突起,傍晚时学生们在赵老师家的麦田里挥舞着镰刀……文章的最后,驼背八爷送水时说:“你们的赵老师可真坑苦了你们!”何为“坑苦”?作者未作解答,又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回味。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些悬念,那么,这篇文章就缺少了灵气,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此为“连环递进式”。
例文点拨
[小园学步]
㈠、用“一对一式”引起悬念解决疑问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㈡、用“由总到分式”引起悬念解决疑问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㈢、用“并列式”引起悬念解决疑问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㈣、用“连环递进式”引起悬念解决疑问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题目㈠] 一幅画
一大早,学校的橱窗前就挤满了人。只听到前面一片骚动:“不可能”,“怎么会呢!”“人不可貌相嘛。”这时候,杨青从人丛中钻了出来:“陈东把李小乐打伤了,记大过。”“啊!?”我愣住了。陈东,这位斯斯文文,深受老师、同学喜爱的小“画家”,平时他可是连一句脏话都不说的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后来据李小乐说,那天回宿舍拿书,因为急,爬床时未注意踩到一幅画,定睛一看,颜料都踩糊了,知道闯了大祸,赶忙跑去道歉。没想到,陈东竟火冒三丈,抡起拳头就打,他站不稳,跌了个四脚朝天。陈东还破口大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给我滚得远远的”。他当时完全震惊了,平时这么要好的朋友,今日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真让人想不通。
“看来那幅画十分重要,画的是什么?”“一只威武的大老虎。”老虎?这与打架有什么关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一个月后,陈东右臂上戴上一个黑色的臂章,他爷爷去世了。
暑假回来,陈东情绪有些好转,不再总是发呆,我终于开口问他:“那幅画是怎么回事?”他顿了顿说:“那天,爷爷被检查出来是肺癌晚期,最多只能活几个星期。没有爷爷我以后怎么办?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爸爸妈妈不同意,说学那种东西没用,让我认真学习功课,将来考医科大学。我一连哭了好几天。后来爷爷知道了,送我进了少年宫,每次风雨无阻按时接送。每次外出,都给我带回画册宣纸……
“进了中学,父母怕影响我的学业,又出来反对。爷爷支持我,并教我如何协调功课与爱好之间的关系。如今,爷爷将要去了,我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于是我决定画一幅老虎工笔,他老人家属虎,让他老人家在走前得到安慰。然而,李小乐却……我知道他是无心的,可我实在太心痛了。
“现在,我决定不顾父母的阻挠,继续学画。为了自己,也为了爷爷。”
原来如此!作为从小学到中学的好朋友,我祝愿陈东成功。
一向斯文的陈东怎么会打人?习作一开始,作者就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读者迫切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旦将读者引入彀中,作者就逐步借陈东之口道出了原委,让读者松了一口气。然而,或许是为了加深读者心中的悬念,作者多次说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就有点蛇足之嫌了。
例文点拨
[题目㈡] 话说世界杯
那夜,一只小小的足球,竟使得小城不眠,家家不眠。
镜头之一 家中买“大件”不容易。已经是第三年了,T喋喋不休要求爸爸更新换代买29英寸彩电。爸爸说:“手头尚不宽馀,全家还须努力,明年保证圆梦。”伸长脖子盼“九八”──元旦不买,春节不买,五一不买,难道是等儿童节?谁知一语中的!5月31日星期天,“长虹”飞进了家。“爸爸,爸爸,你把18岁的儿子当成老顽童了”。晚上,显山露水了。原来,儿童节买大彩电,为的是过把足球瘾。
镜头之二 “世界杯有什么看的?都是外国人在斗。陪太子读书的味道已不好受了。现在,我们中国人,连那些臭国脚都只能陪太子看球,瞎起劲!偏偏中国男人“拎不清”,还要轧闹猛。我家里也有一个!昨天夜里,我家那口子备好了茶和烟,将电视机搬到小房间去享独福。真弄不懂这些男子汉。”──第二天早上,W阿姨只要逢人就放起那段“录音”。
镜头之三
为了戒烟,家中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岁月流逝,Z先生烟龄见长,抽烟的架势象一座山岿然不动。人民币在烧,眼看着人家的电视机从14英寸到29英寸日长夜大。遇到精彩球赛,Z就往大彩电人家奔。年初就在嘀咕,世界杯到哪里看?天赐良机来了,Z阿姨以买大彩电来引诱戒烟。起初Z不中计,Z阿姨死缠硬磨不罢休,嗜烟如命的Z先生多日辗转反侧,总算投降。昨天晚上,Z阿姨备上茶点小吃,邀来邻居球迷,第一次在家大摆龙门阵。真要谢谢世界杯!
镜头之四
这家无战火。X老师、师母、球三者,荣辱与共生死相随。中国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没有消蚀全家的足球情结。用X老师的话说,奋斗过了,牺牲也是悲壮的。其实,心中的苦涩,师母最能体味。球赛开始前,学生来了一客厅。球起球落,喊的叫的、拍的跳的。进入角色后,分不清师与生、忘记了日与夜。济济一堂的球迷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疯狂大半夜。曲终人散,已近凌晨。X老师5点睡下;6点半又硬撑着去学校,到宿舍拖学生起床……
镜头之五
B成绩优秀,在年级中一向名列前茅,为了抵制世界杯的诱惑,他用棉花堵住双耳,紧关门窗,伴随着电扇的嗡嗡,一直苦读到凌晨四点。
习作确实用了“由总到分式”,以一句“那夜,为了一只小小的足球,小城不眠,家家不眠”引起读者的悬念,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解答。然而,文中的“镜头之五”,虽然也写“不眠”,却与“为世界杯疯狂”的中心意思没有关系,实是答非所问。如把它砍掉,用“……”独立成段,问题就解决了。
例文点拨
[题目㈢] 电视是什么
电视是什么?电视是“大香槟”;电视是什么?电视是邻里情;电视是什么?电视是“素菜席”;电视是什么?电视是“春蕾计划”;电视是什么?电视是“幸运星”;电视是什么?……
20多年前。在中学当物理教师的爷爷抱回一只大香槟酒瓶似的玩意儿,据说叫“示波管”,爷爷当众宣布,要用它亲手装一个“电视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从绿色的“瓶”底扭出几条歪歪斜斜的“波纹”;慢慢地,“波纹”扭成了唱歌跳舞的人群,不过经常是黑白颠倒的“负片”。然而,从此家中多了一重欢笑。不久,那只“大香槟”彻底怠工了,“瓶”底上再也没出现过一丝波纹。“大香槟”被爷爷带到学校“尸体解剖”──物理课上敲碎,让学生看看“庐山真面目”,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20年前的一天。爷爷将学校里的一只14英寸木壳电视机驮回家修理。经过几个日夜,荧屏上显出了清晰的图像。既然能妙手回春,当然得“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当时还没有我)家有一只正式电视机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邻里,一连好几天,爸爸的哥儿们天未断黑就端着小凳守在电视机前。有一夜,爷爷特地将电视机搬到客厅的大方桌上,面对天井,敞门“入场”。一时间人头济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密密匝匝,63人,一个不少!那天播放的片名是《难忘的战斗》。《难忘的战斗》使爸爸久久难忘;然而好景不长,那台修好的电视机不久就被送还了学校。
15年前。那时我5岁。小时的我爱哭爱闹,只有在舅舅家看动画片,才会喜笑颜开。爸爸妈妈商量了几天,终于,一只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抱进了家门。虽说当时还小,但我清楚地记得爸爸妈妈突然“喜欢”吃素菜了,家中几乎天天摆“素菜席”;同时,爸爸身上的烟味也没有了。
近几年。添置了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托舅舅买回了平价的17英寸“熊猫”彩电,托人从广州带回一台21英寸彩电……今年上半年彩电价格大战,一些商场以旧换新,爸爸终于下决心将那台21英寸的彩电换回了32英寸的大屏幕彩电。听说,回收的旧彩电作为“春蕾计划”的一部分,经拍卖后捐助给了失学儿童。“它终于有了好归宿。”年近80,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的爷爷如是说。
电视是什么?
明天。一定会有新的答案。
“电视是什么?”电视是“大香槟”、“邻里情”、“素菜席”、“幸运星”、“春蕾计划”,“邻里情”尚可理解,那“大香槟”、“素菜席”、“幸运星”与“春蕾计划”就令人费解了。实际上,习作已经引起了读者多个悬念。后文,作者对这些悬念一一作答,这就是所谓的“并列式”。对照全文,可见第二自然段对照“大香槟”,第三自然段对照“邻里情”,第四自然段对照“素菜席”,第五自然段对照“春蕾计划”;但是,哪儿对照“幸运星”呢?作者把这颗“幸运星”可给忘了。习作告诉我们,既然用“并列式”引起悬念解答悬念,就必须处处对应,绝不能悬而未解。
例文点拨
[题目㈣]
“破案”
你说奇不奇?初三⑴班的教室一夜之间“老母鸡变鸭”全变了样。左右两边墙壁各贴三幅名人书画,醒目引人。后墙上是一幅标语“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前面黑板上又是一幅标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地面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擦得一尘不染,摆得整整齐齐,一些油漆脱落处还补上了油漆。全班同学大为惊奇,连班主任老师也觉得奇怪,是谁做了这件大好事呢?
为了尽快“破案”,王老师和班干部商量,决定请初三⑷班饮誉全校的“小侦探”前来一显身手。
要说这位“小侦探”,可真有两下子。他从小喜欢看破案推理小说,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他看了又看,正因为如此,他小小年纪,竟宣称要当“福尔摩斯二世”。
围观的人让开路,“小侦探”不声不响地进入现场。
这时,全班同学都被挡在教室外面,以免破坏现场。“小侦探”呢?对每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进行极仔细的搜索。窗户、墙根、门板、黑板都侦察过了。一点迹象也没有。忽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立即叫全班同学们回教室坐好。
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小侦探”极有风度地眯起眼睛,向同学们命令道:“请大家……”
“有紧急情况!”突然,初三⑷班的班长冲进了教室,一把将“小侦探”拽出了教室。全班同学莫名其妙。
第二天,“小侦探”没来。
第三天,小侦探还是没来……
第四天,王老师带“小侦探”走进了教室:“同学们,知道‘小侦探’前几天为什么没来吗?他爷爷突然生病了,由于他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小侦探’天天在医院伺候爷爷,现在,他爷爷病情稳定了,就让他继续破案吧。”
“请大家举起右手!”‘小侦探’终于发布了他的命令。
同学们莫名其妙,但还是举起了右手。“小侦探”仔细地把同学们的右手观察了一遍。又说:“请大家举起左手。”
“哈……”‘小侦探’顿时舒心地大笑起来,一把将班上出名的‘老实头’抓住了:“有意思,真有意思,是他!”
“为什么?”众人追问道。
“补上去的油漆上有一个手指印,比正常人短了一点,不是‘老实头’还会是谁?”
‘老实头’涨红了脸,右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时候因受伤而短了一截的手指。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习作者企图用“连环递进式”引起悬念解决疑问的方法写作。文中共有数处可引起读者的悬念:究竟谁是“作案者”?“小侦探”“破案”期间为什么离开现场,对“破案”有没有影响?“小侦探”为什么要大家举起手来?确实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这其中的一波——“小侦探”到医院伺候爷爷究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为了使文章波澜起伏,作者实际上做了不必要作的事,引起这个悬念全属多余,属于“为赋新诗强说愁”!
例文点拨
[体验研究]
本单元把“悬念”定位为读者“阅读文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过去你是怎样认为的?现在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