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挂饰》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再组、加工,成为与众不同的小挂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2.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材料进行简单的串联和装饰。
3.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小挂饰相应的工具材料,并将收集加工后的小挂饰材料有序地串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难点
寻找与众不同的小挂饰材料来制作挂饰,熟练并安全地使用工具进行制作,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收集各种挂饰的照片,准备胶水、针线等材料。
学生准备:彩色纸、吸管、麦秆、果核、果壳、钮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原始部落的人们日常生活或节日庆典时的图片,请学生注意观察这些人身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他们身上的饰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学生:欣赏图片,观察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在装饰方面的特点,初步了解挂饰可以运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一种与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风格引入,将学生思路打开,同时也通过欣赏初步认识身边的一些小物体在挂饰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认识材料:
(1)教师:原始部落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不佳,但他们用平时收集到的动物骨骼、石头、植物等做出了很多漂亮的项链、手链、耳环等饰品,那么同学们都收集到了哪些材料呢?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各种材料。
学生:了解原始部落的人们制作挂饰的材料。观察自己和同学们带来的材料,和同学互相交流收集的成果,拓宽对材料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认识原始部落的挂饰之后观察自己带来的材料,开始在脑海中初步想象如何对自己的材料进行制作。
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身上的项链,并展示到课件里,请学生观察这串手链使用了哪些材料。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用在一起?这些材料分别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受?穿在一起又怎么样?
学生:观察、认识材料,找出木珠、石子、贝壳、皮线、麻绳、金属环等材料。讨论材料的特点、性质及组合之后的效果。
【设计意图】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在设计制作中应怎样搭配、组合。
尝试摆放
教师:请各组的学生一起拿出材料,试着把材料摆放成一串,注意各种材质的材料的配合。
学生:学生尝试将各种材料摆放,组成一串挂饰,在制作过程中注意总结自己的感受、经验及对材料的认识。
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经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欣赏、评述,提出建议,集体总结:
(1)将有联系的物品串在一起会更好看。
(2)有的材料需要加工,如剪、绘画、折叠等,以美化效果。
【设计意图】初步尝试,通过摆放和组合,欣赏和评价,了解应如何将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搭配。
三、作品欣赏
教师:课件展示挂饰作品,由项链、手链、到腰带、耳坠、包饰、手机饰品、钥匙坠、风铃,信插……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搭配方法,同时也知道挂饰的含义和更多的挂饰的种类。
学生:欣赏各种挂饰,了解更多搭配方式。从各式各样的挂饰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拓展视野和思路,帮助学生了解挂饰,逐步培养具有自己个性的审美风格。
学生实践
1.组织讨论:
打算制作什么挂饰?
需要用上哪些材料?
组内如何分工?
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挂饰,建立设计思路,为制作挂饰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初步构思,培养做事前先计划的习惯。
2.实践制作
组内合作完成1~2件挂饰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注意总结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
五、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各组代表展示介绍作品,并说一说本组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学生:每组代表展示介绍本组的作品和学到的经验,共同分享经验、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分享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交流学习。
六、小结拓展
教师:请学生谈学习感想,提示学生生活中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价值,无论是一片落叶还是一粒石子,我们都应细心地观察,了解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学生:谈今天学习的感受,认为以后应怎样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应怎样去认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想总结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