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学段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学段考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0 07:5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学段考试
语文试卷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徐承平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贮藏(zhùcáng) 龟裂(jūn) 脖颈(jǐng) 呱呱而泣(gū)
B.妊娠(rèn shēn) 豢养(juàn) 蜜渍(zì) 桀骜锋利(jié)
C.醴酪(lǐ lào) 鹰隼(sǔn) 攒射(cuán) 悄无声息(qiǎo)
D.逶迤(wēiyí) 缂丝(gè) 乳媪(ǎo) 宠命优渥(w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报歉 渣滓 老趼 热胀冷缩 B.斑纹 缺撼 萌蘖 于世推移
C.冒昧 萋迷 和蔼 金榜题名 D.婆娑 祚薄 亲睐 黯然失色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刘氏对李密的乌鸟私情着实让人感动,李密也凭借着《陈情表》,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武帝的同情。
B.儿子的轮椅渐渐向远方驶去,史铁生的母亲仍孤单地茕茕孑立着,直到儿子的轮椅消失在视线之外,才缓缓地转身而回。
C.她俩真是有缘,念初中时在一个班住同一个宿舍,念高中后仍然在一个班住同一个宿舍,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中互相关心,举案齐眉。
D.少年不望万户侯,林觉民根本不稀罕荣华富贵,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殒身不恤。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铁一样的事实让我们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B.中学地理课本向我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
C.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左右,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俗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D.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虽然这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秉持“实录”的精神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的完整的艺术形式;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一般有旦本和末本两种形式,《窦娥冤》就是末本。
C.三国时的李密,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为太子掌管马车,负责太子的起居生活,他上《陈情表》辞谢;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D.《罗米欧与朱丽叶》讲述了罗米欧与朱丽叶二人一见钟情后,为了能在一起,他们先后殉情的故事;《罗米欧与朱丽叶》与《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一起被称为莎翁四大悲剧。
6. 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京剧脸谱”的定义。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字。(5分)
在京剧表演中,某些男性角色的脸部常有一种特殊的彩色化装,称之为“脸谱”。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等特征,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例如,红色脸常用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等性格,以“三国戏”里的关羽为代表;白色脸则常用来表现奸诈多疑,以“三国戏”里的曹操为代表。京剧脸谱能够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



7.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你的理解,应该把“原因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写作者与过去不一样。”这句话插入文中( )处(2分),并完成后面的填空(2分)。
前不久记者电话采访了毕飞宇,对于莫言获奖,毕飞宇表示自己相当高兴。他向记者强调了一句话:“他是一位破空而来的天才,这就是我的直接感受。”对于莫言的“乡土寻根”题材的作品,毕飞宇认为该类题材目前总体在走下坡路,A “有深厚农村生活经历的写作者越来越少,现在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城市出身。B他们即使去农村体验生活,也很难住的久,更难静下心来体验生活。C这个现象是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D毕飞宇这样解释。
①毕飞宇是我省第一位获得 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获奖作品是《推拿》,其代表作还有《那个男孩是我》《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等。
②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 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一)项脊轩记 归有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B.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C.吾妻来归 归: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D.公瞿然注视 瞿然:惊奇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客逾庖而宴 呱呱而泣
B.室西连于中闺 其制稍异于前
C.娘以指叩门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顷之,持一象笏至 叩之寺僧
10.下列对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脊轩记》《左忠毅公逸事》都是叙事写人的作品,二者都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B.大母“比去,以手阖门”,左忠毅公“解貂覆生,为掩户”,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们对年青人的关爱和厚望。
C.两段文字都有景物描写,枇杷树“亭亭如盖”,物是人非,表现出归有光的一片怅惘之情。“风雪严寒”,则表现出左公不避严寒,为国寻才的急切心情。
D.从“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句中,可以看出娘不太关心姐姐,只是从门外问问,她有点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3分)
⑵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分)
⑶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3分)
三、古诗词鉴赏(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5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的意象是 (1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⑵柳丝长玉骢难系,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⑶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渔父》)
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⑸长安回望绣城堆, 。(杜牧《过华清宫》)
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念刘和珍君》
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读本《与妻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史可法的扬州
肖复兴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摘自《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删节)
14.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有什么作用?(3分)
15.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16.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17.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14分)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①如果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②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③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⑤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⑥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⑴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做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⑦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其它动物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减)
【注】阈,yù,界限或范围。
18.生物学界为什么认为“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的观点是“相当糟糕的态度”?(4分)
19.本文作为科普作品,幽默、风趣、有人情味是它的语言风格之一,请举例分析这种语言特点及其好处。(6分)
20.文章结尾说,虽然人类最具社会性,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本文介绍的昆虫生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4分)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呢?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有所不同。
请以“最重要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A脖颈(gěng)B项豢养(huàn) D项“缂丝(kè)
2. 【答案】C
【解析】A.抱歉B缺憾、与世推移D青睐
3. 【答案】:D
【解析】A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B与“孤单”重复,意为“孤单无依靠”; C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D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4. 【答案】B【解析】A不合逻辑,“最主要的”与“独一无二的”矛盾。C重复累赘,“一二千”已经表示约数, “左右”累赘。 D关联词语的使用,“这”应放在“虽然”前。
5.【答案】A【解析】B《窦娥冤》就是旦本。C洗马,晋,掌管图籍。D莎翁四大悲剧: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6. 答案示例: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以夸张变形等手法(1分,要点“夸张变形等手法”),用不同颜色、图案、纹样(1分,要点“不同颜色、图案、纹样”)在男性角色脸上勾画(1分,要点“男性角色”)的用来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1分,要点“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的特殊彩妆(1分,要点“特殊彩妆”)。
7.【答案】A【解析】从语意连贯和标点符号的角度去考虑。①茅盾②诺贝尔
8.C归,女子出嫁
9【答案】B
【解析】A连词:承接/修饰B介词 跟C介词 用/介词 凭借D助词 无义/代词 他
10. 【答案】D
【解析】“儿寒乎,欲食乎”一语道尽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最核心最珍贵的关心,孩子可能正在断奶,母亲时时在惦念。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3分)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待她很好。
【解析】注意关键点:“大母”“ 乳”“ 抚”。
⑵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分)
【译文】我的孩子(孩儿、孙儿),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解析】注意关键点:“儿”“ 若”“ 竟”“ 类”。
⑶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3分)
【译文】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微服私访到一座古庙。【解析】注意关键点:“风雪”“从”“ 微行”。
12.【答案】:(6分)(1)流水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诗歌鉴赏所选材料是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飘渺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
13【答案】⑴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
⑵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⑶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渔父》)
⑷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⑸ 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
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本《与妻书》)
14.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3分)
15.(1)①内容上,这句话是作者的自我宽慰,同时也寓含着哲理,也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未见到梅花的遗憾,自然引发下文写他人和自己对史可法这一英雄人物的无限追慕。(3分)
(2)用比喻手法,把墨迹比作血迹,表现史可法的悲壮之情;用排比手法,通过描写墨迹如新,表明史可法的精神永存。整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3分 )
16.(1)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从此,史可法和扬州形成密切关联。(1分)
(2)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男儿血性与英雄豪气。(2分)
(3)扬州人种花植木、命名街道,都体现了扬州人已经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日常生活。(2分)
17.意蕴(2分):梅花,象征史可法的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后人对英雄的追思仰慕之情,也象征扬州城的高洁之美。(答对两点即可)
作用(4分):(1)“梅花”是作者结构文章的线索。
(2)表现史可法人物形象,写梅花,是为了塑造史可法的形象服务。
(3)作为史可法祠堂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哀婉的氛围,表达作者凭吊时的心情。
(4)设置悬念,作者向往着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领起全文,接着写两次未见梅花,心怀遗憾,为下文设置悬念。(一点1分)
18.(4分)因为生物学界认为昆虫行为是绝对有异于人的,(2分)把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相联系是违反科学的。(2分)
19.(6分)作者往往把生物的行为拟人化,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2分)如说说蚂蚁“喂养家畜”“使用童工”“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等等,就是把生物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亲切。(2分)
好处:作为科普作品,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便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能够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昆虫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显示出非凡的力量。(2分)人类往往盲目乐观自大,缺乏的正是这种联合精神;因此,人类只有加强联合与团结,才能不断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2分)(意思对即可)
21.参高考评分标准
注意:写记叙文要会点题。写议论文要防止偏题跑题,如“最重要的”是“理想”,然后就大谈理想,而不谈“最重要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