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6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重点难点 1.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2.亚欧游牧民族迁徙过程。
3.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
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是今天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祖先。
印欧人
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族。
情景探究一:结合下列迁徙路线示意图,介绍印欧人迁徙的路线?
依据地图说历史
①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②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③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④ 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⑤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2、印欧人迁徙的概况:
①
③
②
④
⑤
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史料探究二:依据史料分析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
材料二: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材料三: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四: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①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②游牧民族的性格
③发达文明的吸引
④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
中华文明
印度文明
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中华文化区
古印度文化区
西亚
文化区
喜克索斯统治
时期的埃及
希腊
罗马
文化区
赫梯人
大约公元前1900年,印欧人的一支翻越高加索山脉到达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他们逐渐发展为赫梯人。
思考问题:铁器的使用往往用来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迈入新时代的标志。铁器相对于人类之前使用石器、骨器、青铜器而言有哪些优点呢?
两河流域的乌尔军旗上驴拉战车复原图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对比乌尔人的战车,赫梯人的马拉战车有哪些进步之处呢?
中国战国时期的马拉战车
公元前1285年,赫梯人与埃及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爆发了卡迭石战役。赫梯王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古埃及
亚述帝国组建了一支包括步兵、骑兵、工兵和情报人员等多个兵种在内的复合军队。骑兵又分为马上弓箭手和长矛手等不同类型,用于对付不同的敌人。
公元前10—7世纪,两河流域的亚述进入铁器时代。图为亚述骑兵
波斯人是印欧人的一支,迁徙到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5世纪国力强盛,继承和发展了印欧人马拉战车和骑兵制度。
问题探究:
印欧人的迁徙带来哪些新的因素呢?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文明
婆罗门教
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去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
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①中国北方: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1)背景:
(2)概况
贵霜帝国(55年—425年)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⑵欧洲:日耳曼人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①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公元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及影响
410年,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带领下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继西哥特人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除了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 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③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游牧世界农耕世界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
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影响
碰撞交流,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亚欧的区域文化
本课小结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
区域文化的形成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公元前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区域文化间交流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新一轮大迁徙及影响
三、游牧民族迁徙对世界的影响
课堂检测
1.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B题干主旨即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或许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元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体现了其生产力的进步,但与“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是建立在剥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础上的,与题旨不符,排除C项;D项所述体现不出“社会集团”“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排除D项。
2.公元378年,罗马军队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被打败,罗马皇帝也被打死,罗马帝国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打败罗马军队的是( )
A.西哥特人 B.大月氏人 C.匈奴人 D.阿拉伯人
A据所学可知,4世纪中后期,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A正确;大月氏、匈奴人以及阿拉伯人并未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与罗马皇帝战斗,排除B、C、D。
3.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A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中“中亚与欧洲之间”,C项中“中西方文化交流”,D项中“古希腊、罗马”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4.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A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道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B项排除;“《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故C项排除;“法老与金字塔”是古埃及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D项排除。
5.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B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是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B项正确;法典是在古罗马,排除AC;佛塔是在古印度出现的,排除D。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