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6章 燃烧的学问 单元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6章 燃烧的学问 单元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4 14: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6章 燃烧的学问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A. 禁止吸烟 B. 禁止燃放鞭炮
C. 禁止带火种 D. 禁止堆放易燃物
2.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3. 下列做法不符合“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倡议的是
A. 对垃圾进行分类 B. 使用一次性餐具
C. 乘坐公共出行 D. 提倡无纸化办公
4. 高铁是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车厢内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5. 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了物理变化的是
A. 煤的焦化、气化、液化
B. 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C. 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D. 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6. 年 月 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信号实现全球覆盖。发射用的火箭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关于该燃料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热值高,推力大
B. 反应方程式是
C. 绿色无污染
D. 贮存、运输和加注都容易
7. 下列有关灭火的知识,错误的是
A. B. C. D.
8. 当今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
B. 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
C. “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 “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可以趋利避害
9.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0. 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燃烧一定有火焰
B.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11. 将棉手帕放入 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 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 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12. “乙醇汽油”的推广最有利于改善的环境问题是
A. 墨酸雨 B. 全球气候变暖 C. 水土流失 D. 臭氧空洞
13.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 成语“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B. 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铁丝燃烧实验中,火柴的作用是增加可燃物
D. 成语“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14. 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B. 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 图书、档案起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15. 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 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2分)
16.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下图蜡烛燃烧情况,了解其熄灭的原因。
填表:要将桌面上燃着的蜡烛熄灭,还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
17. 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乙醇的化学式是 ,生成原料有 ,生成过程是 。
②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③ 乙醇代替汽油,能完全消除污染吗 为什么 。
(2)氢能。
①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火焰呈 色。
② 氢能的优点: 、 、 。
③ 氢能未能广泛利用的原因: 、 。
(3)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新能源有 、 、 、 、 等。
18. 年,约翰 古迪纳夫、斯坦利 威廷汉、吉野彰三位科学家因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手机电池基本都是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
(2)电池正极材料含有 ,锂元素()的化合价为 ,则钴元素()的化合价为 。
19. 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如图是某同学的改进装置。请回答:
(1)图中 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向导管 处 ,若 ,则气密性好;若在导管 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 处连上尖嘴管并打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爆炸,可见此装置的作用是 。
(2)用如图中 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中气体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 。
20. 化合反应:
(1)由 生成 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化合反应的特征为 ,可用通式表示为 。
(3)化合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1. 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
(1)实验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 的现象是 。
(2)实验 ,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2. A
【解析】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对的.
B.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氢气的燃烧等,故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故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故错误.
故选A.
3. B
4. B
【解析】A、表示易燃物品,不符合题意;
B、表示禁止吸烟,符合题意;
C、表示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D、表示禁止带火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D
【解析】煤的液化、焦化、气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表面有水珠生成,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和有机物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正确。
6. D
【解析】A、氢气燃烧热值高,推力大。
B、氢气燃烧生成水 , 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的密度小,贮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 C
8. D
【解析】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化石燃料,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趋利避害。
9. D
【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0. D
【解析】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产生,故A错误;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在短时间内还产生大量的气体或放出大量的热,才能发生爆炸,故B错误;物质跟氧气也可能发生缓慢氧化,故C错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是灭火的一种措施,故D正确。
11. D
【解析】棉手帕是可燃物,A错误;
棉手帕能接触到氧气,B错误;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升高,C错误;
酒精燃烧放热,使棉手帕上的水汽化,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使温度低于棉手帕的着火点,因此棉手帕依然完好,D正确。
12. A
13. D
14. A
15. D
【解析】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A正确。升温至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继续升温至 的过程中,②不燃烧,③燃烧,说明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C正确。④未燃烧,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故D错误。
第二部分
16. 中的蜡烛熄灭是燃着的蜡烛耗尽烧杯内的氧气从而熄灭,这种灭火原理叫隔绝氧气或空气; 中的蜡烛熄灭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将烧杯内的氧气排尽,这种灭火,原理也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17. (1) ① ;高粱、玉米、薯类等;发酵、蒸馏

③ 不能,乙醇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
(2) ① ;淡蓝
② 热值高;来源广;产物无污染
③ 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3)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
18. (1) 电
【解析】手机电池基本都是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
【解析】在化合物中,锂元素显 价,氧元素显 价,设钴元素的化合价是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 价。
19. (1) 通入气体(或吹气等);水从中间玻璃管喷出或中间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阻断燃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检查题图中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关闭止水夹,然后向导管 处通气或吹气,若观察到水从中间玻璃管喷出(或中间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可燃性气体经 装置再被点燃,即使不纯也不会发生爆炸,是因为 装置能阻断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2) 吸热,将温度降到气体着火点以下
【解析】题图中 装置的铜丝和水都会吸热,能将温度降到气体的着火点以下,可以防止导管内的气体爆炸。
20. (1)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另一种物质
(2) 多变一;
(3) 属于
21. (1) ①中白磷不燃烧,②中的白磷燃烧
(2) 水吸收了部分的热量,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