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7章 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关于化学方程式 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个甲烷和 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个二氧化碳和 个水
C. 个 分子和 个 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个 分子和 个 分子
D. 和 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和
2. 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A. 碳元素 B. 氢元素 C. 碳和氢元素 D. 碳、氢、氧元素
3. 下列关于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道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B. 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 镁和 氧气反应,可生成 氧化镁
5.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③元素的种类;
④元素的化合价;
⑤原子的数目;
⑥物质的种类;
⑦物质的状态;
⑧原子的质量;
⑨分子的数目。
A. ①③⑤⑧ B. ①③④⑤⑦⑧⑨ C. ①③⑤⑥⑦ D. ①②③⑤⑥⑧
6.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冰融化后得到 水
B. 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
D. 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7. 化学变化中不能实现的变化是
A. 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B. 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
C. 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D. 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
8. 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A. B.
C. D.
9. 氧炔焰是乙炔燃烧产生的火焰,温度高达 以上,常用来切割和焊接金属,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炔的化学式为
A. B. C. D. 无法确定
10.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的化学式为 B. 中 元素为 价
C.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均不变
1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定是化合物
B. 在反应中 、 、 三种物质的微粒数目比为
C. 若 和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和 ,则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D. 若 完全反应生成 ,则同时消耗
12. 在 的反应中, 克 完全反应生成 克 和 克 ,若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则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 B. C. D.
13. 丙烷( )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B.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 甲完全燃烧至少需 乙
D. 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4.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甲有 克参加反应,一定是反应物
B. 乙反应后质量增多,一定是生成物
C. 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一定是催化剂
D. 丁反应后的质量 克
15. 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 。向含溶质 的 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 粉,反应过程中 、 的质量随 粉质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
B. 化学计量数
C. 方程式中 和 的比为
D. 完全反应后,生成 的质量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38分)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氧元素 ;②钠离子 ;③氢氧根离子 ;④二氧化氮 。
(2)用“”表示一个氢原子,则“”表示 (填标号),“”表示 (填标号)。
A. B. C. D.
17. 回答下列问题,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金属钛被广泛用于火箭、船舶等装备的制造、生产钛首先要制得四氯化钛(),制得四氯化钛的方法是:使金红石()与碳粉混合,再通入氯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四氯化钛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如图表示某两种气体混合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由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以看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
(1)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 ,现象 。
(2)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 ,现象 。
19.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 中药品混合后,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3)比较反应前后电子秤示数,描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B.
C.
D.
20. 为了测定液化气中的丙烷()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1)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表中 为
(2) 丙烷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 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
三、计算题(共1小题;共13分)
21. “蛟龙号”是我国研制出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为保证载人潜水器长时间潜水,需要在潜水器里配备供氧装置,过氧化物供氧是一种常见的供氧技术,原理是用过氧化钠(化学式为 )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若用这种方法制取 氧气,则至少需要多少克过氧化钠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化学方程式中的“”应读作“和”,A不正确;微观方面表示 个甲烷分子和 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个二氧化碳分子和 个水分子,B不正确,C正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比表示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而不是质量比,D不正确。
2. C
3. D
【解析】由 可知,该反应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故A正确;
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C正确;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 ,而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故D错误。
4. A
【解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道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故选项正确;
B、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故选项不正确;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是由于镁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以烟的形式扩散了一部分,故选项不正确;
D、根据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begin{split}&\ce{2Mg +O2\overset{点燃}{=\!=\!=\!=}&2MgO}\\&48\ \ \ \ \ \ \ \ \ 32&\ 80\\\end{split}\)
即 镁恰好和 氧气反应(氧气过量),生成 氧化镁,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5. A
6. A
7. C
【解析】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把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如 ,故A、D不符合题意;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如由 分解生成 和 的过程中离子发生了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故C符合题意。
8. D
9. B
10. A
11. C
12. B
【解析】由 克 完全反应生成 克 和 克 可知 的质量为: 克+ 克- 克= 克,设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则:
根据:
解得 。
故选B。
13. C
14. C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量增加,参与反应的物质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A选项:甲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 克,故甲有 克参与反应,一定是反应物,故A正确;
B选项:乙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克,一定是生成物,故B正确;
C选项: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有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C错误;
D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可得,,故丁反应后的质量 克,故D正确;
故选C。
15. C
第二部分
16. (1) ;;;
【解析】①氧元素符号为 ;②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符号为 ;③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符号为 ;④二氧化氮的化学式为 。
(2) C;B
【解析】用“”表示一个氢原子,则“”表示 个氢原子,“”表示 个氢分子。
17. (1)
(2) 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18. (1) ;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和黑色的固体
(2)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白烟
19. (1)
【解析】实验 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产生大量气泡
【解析】实验 中药品混合后,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
(3) AD
【解析】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式是 ,反应中没有气体的逸出,也没有吸收空气中的气体,比较反应前后电子秤的示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产生的氧气逸出,烧杯内的物质质量减小,比较反应前后电子秤的示数,。故选AD。
20. (1) ;
【解析】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
(2)
【解析】设 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质量与质量为x的丙烷中含碳元素的质量相等,则:,解得 ;
第三部分
21.
【解析】设至少需要过氧化钠的质量为 ,
\(\begin{split}2&\ce{Na2O2 +2CO2=2Na2CO3 +&O2}\\ &156&32\\ &x&96\ {\rm g}\end{split}\)
,
。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