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8章 碳的世界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8章 碳的世界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4 20:53:53

文档简介

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8章 第3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共10分)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药品是
A. 石灰石和稀盐酸 B. 生石灰和稀盐酸
C. 大理石和稀硫酸 D. 消石灰和稀盐酸
2.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的方法是
A. 从水中直接拿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B. 从水中直接拿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C. 在水中盖上玻璃片,拿出水面后正放在桌上
D. 在水中盖上玻璃片,拿出水面后倒立在桌上
3. 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①④③⑤⑥ C. ②①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4. 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 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 气体”是指
A. B. C. D.
5.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假设 B. 实验 C. 观察 D. 做出结论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6分)
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为何不用碳酸钠粉末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 ;
(2)实验室可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 为什么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第一部分
1. A
【解析】A、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能持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故正确;
B、生石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C、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发生,故错误;
D、消石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选A
2. C
【解析】防止收集到的气体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
3. C
【解析】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加(向广口瓶中装入大理石) 倒(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④⑤⑥。故选:C。
4. C
【解析】题述气体指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
5. B
第二部分
6. (1) 碳酸钠与酸反应的速率太快,不方便收集。
【解析】碳酸钠与酸反应的速率太快,不方便收集。
(2) 不能,反应生成的微溶物会使反应很快停止。
【解析】稀硫酸与大理石中的碳酸钙能反应,但是生成硫酸钙微溶物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反应很快就停止。故答案:不能,反应生成的微溶物会使反应很快停止。
(3)
【解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8章 第1节 碳的单质 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共14分)
1.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墨”主要成分是
A. B. C. D.
2.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作用,其原因是
A. 常温时,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B. 颗粒很小,而且是黑色的
C. 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D. 都没有毒性
3. 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A. 玻璃 B. 大理石 C. 金刚石 D. 石墨
4. 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可作散热材料 B. 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 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5. 关于金刚石、石墨、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属于碳单质 B. 都由碳原子构成
C. 都具有导电性 D. 完全燃烧产物不同
6. 下列对含碳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书写档案规定使用碳素墨水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石墨能够作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能够导电
C.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7. 今年我国科学家利用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烯合金和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B. 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C. 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 烯合金是混合物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8分)
8. 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
(2)刚开始加热,澄清的石灰水中立即产生气泡,但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3)继续加热,观察到的现象:
(4)试管①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5)若此反应中有 产生,则产生 的反应方程式可能是: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2. C
3. C
4. B
5. A
【解析】A.都属于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正确;B.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错误;C.石墨具有导电性,金刚石、 不具有导电性,错误;D.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错误。故选A。
6. C
7. B
【解析】A、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正确;
B、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错误;
C、石墨烯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正确;
D、合金属于混合物,正确。
故选:B。
第二部分
8. (1) 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2) 刚开始气泡是装置内的空气
(3) 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5) (或 )
第1页(共1 页)北京课改版九上化学第8章 第2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共14分)
1. 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 供给呼吸 B. 用于灭火 C. 用作气体肥料 D. 生产碳酸饮料
2. 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把“双刃剑”。对 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A. 大气层中 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
B. 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
C. 利用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D. 大气层中 越多,抵御紫外线作用越强
3.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用来灭火 B. 制干冰 C. 制纯碱 D. 制化肥
4. 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将该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下列有关溶液颜色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溶液从紫色变红色,再变为无色 B. 溶液从紫色变红色,再变为紫色
C. 溶液从无色变红色,再变为无色 D. 溶液从无色变红色,再变为红色
5.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小强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你认为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B. 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C.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 二氧化碳是氧化物
6. 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 ,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A. 变红色 B. 变蓝色 C. 变白色 D. 不变色
7.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B. 二氧化碳是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原料
C. 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作人工降雨
D.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18分)
8. 一个大烧杯中放有红、蓝两个气球。
(1)若红色气球中充满空气,蓝色气球中充满 ,当向大烧杯中倒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时,出现的现象是 。
(2)若红、蓝两色气球中各充有一种未知气体,当向大烧杯内倒入一种无色气体时,发现红色气球浮起,蓝色气球未浮起,则倒入的气体为 (填“二氧化碳”或“空气”,下同),红色气球中充的气体为 。
9. 如图所示,用塑料瓶进行实验。
(1)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再向瓶中注入适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有 ,化学方程式为 。
10. 走进国博,走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惠及民生,“健康生活,幸福追梦”。请回答问题。
人们用干冰制作口感类似汽水的“碳酸水果”。
(1)干冰与水果一起放置 小时后,水果变得冰凉,原因是 。
(2)干冰制作“碳酸水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第一部分
1. A
【解析】A、供给呼吸属于氧气的用途,不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常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 D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故A正确;
碳酸水分解产生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B正确;
由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以用来灭火,故C正确;
具有抵御紫外线作用的物质是臭氧,不是二氧化碳,故D错误。
3. A
【解析】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制干冰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易变成固体这一物理性质;制化肥、制纯碱都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 B
5. D
【解析】A、实验中不断倒入的二氧化碳没发生燃烧,因此根据该实验可得出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的判断,故不选;
B、烧杯中燃烧的蜡烛先后熄灭,此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蜡烛的燃烧,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不选;
C、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注入烧杯中,以及烧杯中蜡烛从低到高逐渐熄灭,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故不选;
D、是否能燃烧等与是否是氧化物无关系,即实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是氧化物,故选。故选D。
6. A
【解析】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浓硫酸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进来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的碳酸使紫色的小花变成红色。
7. D
第二部分
8. (1) 红色气球浮起,蓝色气球不上浮
【解析】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当向大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时,充有空气的红色气球会上浮。
(2) 二氧化碳;空气
【解析】当向大烧杯中倒入气体时,红色气球浮起而蓝色气球未浮起,说明所倒入气体的密度比红色气球内所充气体的密度大。
9. (1) 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瓶内压强变小,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 浑浊消失、产生气泡(或塑料瓶鼓起等);
【解析】再向瓶中注入适量盐酸,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大,观察到的现象:浑浊消失、产生气泡、塑料瓶鼓起,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 (1) 干冰升华吸热
(2)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