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三课 最后一次讲演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卑鄙蛮横赋予鲜血
A. bì hèng yǔ xuè
B. bǐ hèng yǔ xiě
C. bǐ hèng yǔ xuè
D. bì hèng yǔ xuè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鼓掌 屠杀 恐布 赋予
B. 署假 蛮横 毒手 遭遇
C. 卑污 无耻 政协 祈祷
D. 疯狂 垮进 遭受 卑鄙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 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 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 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4.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义是( )
A. 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 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 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 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5.下列各项中,能与前边加线部分构成最佳对偶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
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和平可期,,杀人者必覆灭。
A. 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B. 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 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 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唯一一次服软
国中华
众所周知,闻一多是个从不服软的人,但却有一次 例外。
1944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学校南区10 号楼举行纪念五四文艺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主持,邀请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教授讲演。因为参加会 议者太多,连窗外也挤满了学生。罗常培见教室里实在 容不下,只好请演讲的人站得高一些,以便站在窗外的 学生也能够听得见。
有些教授在演讲时,因为声音小,惹得外面的人不断在叫“大声些”。那些奉命来捣乱的特务也趁机起哄, 大喊大叫并不停敲打窗户,致使会场出现了混乱局面。
此时,天又下起了雨,特务在混乱中弄断了电线,会场顿时陷入黑暗之中。罗常培见状说:“我看今晚的会就到此结束算了。”他的话激怒了脾气暴躁的闻一多:“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即便在黑暗中也要把会开到底! ”其他几个教授提出建议,是否将座谈会转到图书馆的大阅览室去开,那里地方大,灯又很亮,但罗常培怕特务跑到图书馆破坏,没同意。这更让闻一多暴跳如雷,对罗常培吼道:“如此重要严肃的会议,你怎能当作儿戏?你究竟怕什么?是怕那些特务手里的枪吗 如果你怕,你可以走,我却不怕,我要留下来继续开会!”
闻一多的慷慨陈词,让罗常培认为是对他这个系主任尊严的挑衅,于是硬性宣布“散会”。之后,他气冲冲 地拂袖而去,其他人也不欢而散。
齐亮和马识途两名学生将闻一多请到一旁,告诉了他国民党特务以及联大三青团捣乱的真相,对他说:“罗先生也是出于无奈才那样做的,您怎能当着众人的面对他大发雷霆呢?既然事已至此,我们也不能让特务的阴 谋得逞,一定要把联大的旗帜举起来! ”又跟他说了还要于5月8日再次举行座谈会和文艺晚会的计划,希望他 能够参加并说服罗常培与他一起主持会议。
闻一多听后犹豫了:“罗先生已经生我的气了,他还愿意来参加和主持会议吗?他如果不来参加,我也就不好意思来参加了。”
齐亮和马识途劝闻一多:“只要您能亲自登门向罗先生道歉,他一定不会驳您面子的。”闻一多听罢,答应了。
闻一多登门前,齐亮和马识途已经找罗常培做了疏通。随后,齐亮、马识途又陪闻一多一起去了罗常培的家。刚进门,闻一多就向罗常培深深鞠了一躬。这一招让罗常培猝不及防,也赶紧鞠躬以示回敬。两人谦让着进了客厅后,也没有提起那天的不快,相逢一笑,冰释前嫌了。
5月8日的座谈会和文艺晚会,在罗常培和闻一多 的共同主持下举办得很成功。事后,闻一多对齐亮和马 识途说:“我是为了开好会才向罗先生服软的,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服软,以后绝不会有第二次了。”
敢作敢为,又有所不为,既是大师的精神底色,也体现了大师的人格境界。
(摘自《文史博览 文史》,有改动)
6.罗常培宣布“散会”的原因有哪些
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语句“如此重要严肃的会议,你怎能当作儿戏?你究竟怕什么?是怕那些特务手里的枪吗 ”的表达效果。
8.闻一多为什么会向罗常培服软?说说你的理解。
9.阅读全文,从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0.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11.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12.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综合性学习
14.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着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了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请你拟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人们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警句。请你来完成任务吧!
生活现象:
名言警句:
(3)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小声说笑,作为主持人,请你结合本次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怎样说?(80字左右)
四、微写作
15.写作借鉴·对比
《最后一次讲演》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愤怒、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请你也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一个人物。
第十三课 最后一次讲演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蛮横”中的“横”应读hèng。
2.C【解析】A项“布”应为“怖”。B项“署”应为“署”。D项“垮”应 为“跨”。
3.C【解析】A.“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用在此句恰当;B.“义愤填膺”指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用在此句符合语境;C.“挑拨离间”指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含贬义,用在此句不合语境;D.“光明正大” 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用在此句恰当。故选C。
4.D【解析】D项,闻一多先生那天讲演后,在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因此那次讲演成为他生前最后一次讲演。
5.A【解析】本题考查常用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A项最为恰当,选择时要注意与上下句间的内在逻辑。
6.①窗外的学生大喊,特务敲打窗户,致使场面混乱。②特务弄断了电线,会场陷入黑暗。③罗常培担心特务破坏图书馆,不敢转移会场。④闻一多大胆挑衅,尊严受辱。
7.这几句话接连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对罗常培要解散会议的严重抗议及对罗常培“怕特务”“怕死”的蔑视。
8.罗常培解散会议屑于无奈,并无恶意,因此闻一多知错了。更重要的是,闻一多一心想办好座谈会,而座谈会需要罗常培的主持,因此,他向罗常培服软了。
9.闻一多是一个敢作敢为、爱憎分明、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志士。
10.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11.“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12.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的幽默、坦然心态。
13.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也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14.(1)【示例】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列举一种即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列举一句即可)
(3)【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15.【写法指导】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时,可以横向对比,即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人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纵向对比,即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以表现其变化、发展;还可以将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自相矛盾等现象进行对比,如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等。
【优秀示例】我问他(卖豆浆的孩子):“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 ”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分成熟、几分老练、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也是十一二岁的样子。【通过两个孩子的对比,突出卖豆浆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选自《卖豆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