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同步提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同步提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11: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éng (______)意 xiū(_____)身
gé wù (_____)致知 lún(_____)语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3.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A. 尽管 可是 只是 才 B. 如果 那么 不仅 而且
C. 尽管 但是 不仅 而且 D. 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格物(推究) 有鉴于此(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齐家(整治)
B.致知(获得) 领悟(明白,理解) 不知所措(处理)
C.肇事(发生,引起)清谈(清淡的)治国(治理)
D.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袖手旁观(藏在袖子里)修养(在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
5.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 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 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 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 借
①葡萄藤借木竿,盘环而上,繁衍生息;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行至南海;明月借日光,照亮黑夜,皎辉如练。万物因借而生。荀子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借,能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善借”的人,能够抓住灵感与时机,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在他孤身拼搏到40岁的时候,成为一个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黯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条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邮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条货船,将之改成邮轮出租,几年之后,他拥有了自己的船队。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自己没花一分钱,却最终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③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大帐之内出谋划策,我比不上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打仗攻城,我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的才智,最终取得了天下。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若不借刘邦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和高妙的用人智慧,恐怕他们也很难有所成就,在史册上也难以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一个成功的团队必然是“善借”的,他们会互相借力,团结协作,成就彼此。
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并保持不衰的活力必须“善借”。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善借”的民族。早在公元8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实行“大化改新”,才有了日本文化的灿烂;近代日本在亚洲各国中最先学习西方文明,并积极推行“明治维新”,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又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再次崛起。可以说,日本是搭别人的“东风”走向辉煌的。然而,与之一海之隔的大清王朝,幅员之辽阔,经济之富庶,文化之繁荣,国力之强盛,放眼世界,无出其右。但正当世界各国革新运动风生水起之际,各种先进技术横空出世之时,清政府却没有借大好之势,取外力之精华,除旧革新,发展自身;反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愚昧保守,不思进取,最终落得“山河破碎”的下场。“善借”才能有进步,故步自封注定失败。
⑤我们所说的“借”不是乱借,不是无原则地全盘接收,不分良莠;也不是借他力而己不为,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来力量”之上。外物固然可以凭借,但谁也不知道支撑你的拐杖什么时候会折断,你所站的平台什么时候会倒塌。在此种情况下,还是要凭借自身的努力,才是正道。
6.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①“善借”助个人走上人生巅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8.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9.请选出下列不适用于选文的论据(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中的圣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用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C.田径场上,运动员借助长竿一跃而上,在半空中尽力舒展,全力跃过目标高度。
D.一位国企老总这样说:“管理者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征求大家的意见,随时留意各方善意的批评,纳众言方能得人心,得人心方能得人智,得人智方能成大事。”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刘根生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有删改)
10.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3.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三、综合性学习
14.八年级(1)班举行“走近古诗,与诗人对话”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活动一] 班级要选编一套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请你编辑其中一个专题,你自己选择(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专题,并举出一首可以编入这个专题的古诗。(写出题目和作者)
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 请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按照示例,用第二人称与他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示例:刘禹锡 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融入了我的心灵,给予我许多的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微写作
15.学习本文后,请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感悟吧。要求200字以上。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参考答案
1.诚 修 格物 论
2.D【解析】A项“分号”改为顿号;B项“第一”“第二”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用“分号”;C项“大学”是一部书,应该使用“书名号”。
3.C【解析】前两个分句是转折关系,所以填“尽管”“但是”;而后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填“不仅”“而且”。
4.C【解析】C“清谈”中“清”的意思应是“不切合实际的”。A、B、D正确。
5.A【解析】短语类型,一般有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等。A均是偏正短语。
6.论点:善借,能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从卑微走向伟大分论点:①“善借”助个人走上人生巅峰 ②“善借”助团队成就彼此 ③“善借”助民族强盛不衰
7.举例论证。列举了丹尼尔通过“借”获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善借’的人,能够抓住灵感与时机,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这一分论点,论证具体,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说服力。
8.首先用名言引出分论点“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并保持不衰的活力必须‘善借’”,然后举了大和民族和清王朝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点进行有力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
9.B【解析】B项不适合做论据,《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坚不可摧,但并没有体现“善借”。
10.①由成语故事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没有假如,哪来真知”;③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文章观点。
11.(1)没有“假如”,哪来真知?(或:没有“假如”,就没有真知)(2)列举张兴栋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或:“大胆假设”)。列举法拉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求索精神”(或“小心求证”)。
12.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气”比喻创新思维的环境和大胆假设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示例二: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异想”“假如”代指创新思维和大胆假设的精神,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
13.示例:“大胆假设”是“小心求证”的前提,“小心求证”是“大胆假设”的保证。法拉第如果不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次实验;如果没有10年间做的无数次实验,就不会发现和证实电磁感应的规律。可见,“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辅相应,缺一不可。
14.(1)(示例)专题:古诗中的爱国情怀
诗歌: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2)示例:李清照 你拥有“沉醉不知归路”的豪情与美丽,你爱国,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远大志向,你憎恶朝廷的苟且偷安,你让我懂得,一个人除了父母之外,最应该爱的,就是国家!
15.参考范文
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感
古之欲明明德与天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摘自《礼记·大学》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上并没有太重视实践精神,只是注重书本上片面的知识,没有真正的实现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国家,他们更注重在实践中探求新的知识,因此导致了中国学生与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古代《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轨迹上有些偏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没有好好看老师做实验,只是背会了书上所写,老师所说的内容,并没有太过在意怎样做实验,第二天,去了实验室,老师让做一下“滑动变阻器”的实验,在看到别的同学都在满脸期待的做着实验,当时的我,不得不后悔,没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会知识点没有用,相反,另一组同学因为上课好好看了老师做实验,在自己的实践中,完成了老师所交代的任务,开开心心地去做另一组实验。此时的我,不仅没有理解其中要点,反而将之前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相比之下那组同学已经理解透彻,反而很轻松。
在近代的化学家中,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后,在一次次对其探索中,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为后代学习元素而奠定了基础。可见,实践出真知。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