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物候(hóu) 翩然(pián) 炎热(yán) 孕育(yùn)
B.匿迹(nì) 衰草(shuāi) 载途(zài) 区域(yù)
C.传语(chuán) 农谚(yán) 刺槐(guǐ) 适宜(yí)
D.纬度(wěi) 连翘(qiào) 丘陵(léng) 侵害(q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割麦插荷
B.采集 侯鸟 竺可桢 花香鸟语
C.抽青 农事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苏省 悬殊 生态学 草木荣枯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
(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
(3)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 )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 )
5.文学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浙江上虞人。 学家和 学家本
文的体裁是 文。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6.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7.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8.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9.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11)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
10.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11.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13.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三、综合性学习
14.班级开展以“气象物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下列物候现象的形成原因。
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
(选自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2)你的同学小明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预测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
四、微写作
15.【写作借鉴】 本课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而且语言生动、典雅、准确。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过来”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请你写一篇简短的事理说明文,注意用语生动、准确。200字左右。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A.“候”应读hòu,“翩”应读piān。C.“谚”应读yàn,“槐”应读huái。D.“翘”应读qiáo,“陵”应读líng。
2.C 本题考查辨识字形。A.“荷”应改为“禾”。B.“侯”应改为“候”。D.“省”应改为“醒”。
3.B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B.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1)打比方、作比较 (2)作诠释、举例子 (3)举例子(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 竺可桢、气象、地理、说明
6.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7.不矛盾,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合即可)
8.本文主要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大量的诗词等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9.示例一: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点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出文章说明的中心。
示例二: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有欠生动。
10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11.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12.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3.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14.(1)物候现象与高下的差异有关。阿里山地形高度变化大,致使气温产生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自然面貌。
(2)(示例)小明,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谚语中浓缩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很多谚语都得到事实的验证,用谚语来预测天气,简单实用。所以多学习一些谚语也是很有用的。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