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 社戏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dǐ) 归省(shěng) 惧惮(dàn) 怠慢(dài)
B.凫水(fú) 松懈(xiè) 撺掇(cuān) 踱来踱去(duò)
C.行辈(háng) 桕树(jiù) 一哄(hǒng) 潺潺(chán)
D.舟楫(jí) 旺相(xiàng) 漂渺(miǎo) 皎洁(jiǎo)
2.选词填空。
①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②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③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④母亲便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 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得能朋友们的帮助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 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4.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①顺序是:________
②详写的是:________
③略写的是: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A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B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有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地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6.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7.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和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8.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9.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陪父亲看戏
苏正新
①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我从城里回家乡的小镇,去看望住在我妹妹家的父亲。由于临时有事,启程晚了些,到了妹妹家已经要吃午饭了。
②吃完饭,在客厅里跟父亲喝茶聊天,一向爱聊天的父亲似乎有些心神不宁,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我问他是否有事,他说没事。妹妹进来说,父亲要去看戏。
③原来,镇子里新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请来县剧团以示庆贺,演的是老戏。父亲是个戏迷,早就打听着这一好消息。因为我刚回来,父亲觉着应该在家陪我聊聊,可是又惦记着看戏的事。
④一听看戏,我也来了兴致,因为许多年没在老家看戏了。不过,我对那些老掉牙的老戏倒不怎么感兴趣,目的是再重温一下在乡村看戏那种情景。于是,我提出跟父亲一块去看戏,父亲听了高兴得像个孩子,提起马扎就要走。
⑤戏台搭在露天市场上,从妹妹家到市场有三里多路。我要搀扶父亲,父亲却不肯,非要自己走不可,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么个犟脾气。路窄,看戏的人多,说说笑笑,欢天喜地,我跟在父亲后边。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的父亲,如今毕竟老了,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望着父亲那佝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看戏的情形。
⑥那时,在农闲时节,镇上有时会请来剧团演出,一般是在晚上。我们村离镇子有五六里地。父亲没上过学,不识字,却十分喜欢看戏,尤其是那些老戏。他对戏中的那些人物和情节如数家珍,甚至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许多段戏文,高兴的时候还自个儿哼上几句。因此,一有演出,父亲就带上我徒步去镇子上看戏。戏台前面的好位置,早就让镇子上的人占去,我们大都是站在后边,远远地看戏台。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我一边吃着父亲买来的糖球之类的,一边洋洋得意地看戏。其实,那时我年龄小,根本看不懂那些装扮怪异、拖着长腔的老戏,只是爱跟着父亲来凑热闹。吃完了糖球,不多会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父亲就把我驮在背上或抱在怀里。几乎每次散场,我都是由父亲背回家的。
⑦想着如烟的往事,看看年迈体衰的父亲,陡然心中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楚。
⑧人山人海,挨挨挤挤,我搀扶着父亲,终于寻到了一个靠近戏台的好位置。刚刚坐定,戏就开演了,演的是吕剧《王定宝借当》,这是父亲最爱看的老戏。父亲满面喜色,仰着头,腆着脸,不停地吧嗒着旱烟袋,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父亲那十分投入忘情的样子,我在心里偷偷地直发笑。
⑨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城里一位要好的同学打来的,催促我赶紧回去,说晚上去某宾馆参加同学聚会。我犹豫片刻,看看身旁陶醉于戏中的父亲,断然回绝了同学的邀约,说在老家陪父亲看戏。
⑩红日西沉,戏才演完。父亲饶有兴致,似乎意犹未尽,一路上唠唠叨叨,评说剧情和角色,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
(文章有删改)
10.文章以“陪父亲看戏”为题,有什么好处?
11.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12.作者说“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请说说“我”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13.从全文来看,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三、综合性学习
14.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四、微写作
15.写作借鉴·多种感官结合描写景物。《社戏》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看戏途中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请你也试着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
【写法指导】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绘景物,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画面内容,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时,注意合理安排顺序,适当地发挥联想与想象。
第一课 社戏 参考答案
1. D
2. B;C;A;A
3. C
4. G,F,C,B,A,D,E;C,B,A,D;G,E,F
5. B
6.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7.(1)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2)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8.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9.【示例一】东北二人转。曲调细腻,唱腔优美动人,极具感染力。唱词诙谐幽默,讲究韵律,富有生活气息。【示例二】安徽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示例三】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本题不设统一答案,所写地方戏剧种类应与自己所处地域一致,表述清楚即可。)
10.该标题是故事的叙事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幸福感。
11.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年老之后变化之大。
12.陪父亲看戏,“我”找回了童年时温馨、熟悉的感觉;陪父亲看戏,父亲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我”也感到幸福。
13.插叙;作者插入了小时候“我”与父亲看戏的情景,写出了那时看戏温馨的感觉,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14.(1)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老生;小旦
15.【优秀示例】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