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同步提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同步提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12: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 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D.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 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安街上车水马龙,鲜有人迹。
B. 看他做事漫不经心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 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 下半场突然风云变幻,麒麟队大显神威,连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
4.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íng)黧黑(lí) 冻疮(chuāng)
B.虔诚(qián)蠕动(rú)腈纶(jīnɡ)
C.骤然(zhòu) 漫溢(yì) 懈怠(dài)
D.敦实(dūn) 蜿蜒(yán) 演绎(y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míng mèi,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冰山是琼瑶仙境,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liè wén,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给加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íng mèi(______)磅礴(______)熠熠(_______) liè wén(_______) 皱褶(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选段中“接踵而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选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隆冬将尽时各拉丹冬主峰的美。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江漂流
尧茂书
①尧茂书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在乐山南边20公里,长江逶迤而过。他与长江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当他一次意外地发现中国国家考察队拍摄的《长江》画册时,他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从此,长江源头那片壮丽而奇美的风景便扎根在他的心中。“我要对长江做一次完整的考察”,他立下誓言,并开始周密的准备。
②1983年,尧茂书自费到长江源头实地考察,并到大渡河、沱沱河等地对橡皮筏越险滩技术作了尝试。准备工作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尧茂书预备于1986年下水。这时,突然传来美国人坎·沃伦率领一支探险队将于1985年8月到中国漂流长江的消息。“中国的长江应该由中国人首先漂流”,尧茂书决定提前开漂。1985年6月12日,尧茂书与向单位请了一个月假的三哥尧茂江携带橡皮筏和大批行装,经过千里跋涉,终于来到孕育长江第一股涓流的姜根迪如冰川。
③尧茂书一下子扑倒在冰盖上,倾听着水珠的叮咚声,冰盖下有细流在涓涓地流淌。“多少年了,想不到我这一辈子真的到了长江源头”,此时,这位壮汉泪流满面。
④长江的源头水浅。特制的橡皮筏只能在水深5米时才能漂起来,尧氏兄弟常得在冰水里推着橡皮筏前进。一个月下来,两人掉了10多斤肉。由于缺乏维生素和高原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他们嘴脸几度脱皮溃烂,稍一张嘴,就会拉烂嘴皮。
⑤6月24日,三哥的假期到了,必须走了,此后的路只有尧茂书一个人去承受。孤独是难耐的,“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个现代人孤身进入无人区所遭受寂寞的痛苦,有时我简直要发疯……上游气候恶劣多变,河道复杂。水浪、冰雹、雨雪交替打进舱内,我几乎整天泡在湿淋淋的水舱内划行。天黑露宿,头一件事就是晾被子和衣服。一遇到有人的地方,我最大愿望就是烤一烤火。”尧茂书遇到过泥石流爆发的惊险场面,曾以一把匕首与狼群面对面对峙。一次,他上岸拍摄,一头棕熊占据了橡皮筏,将筏上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扔入江中。回到橡皮筏,哭笑不得的尧茂书只好饿肚子了。直到两天后,遇到游牧的藏民,买下糌粑和牛肉干才得以果腹。进入通天河后,江流开始咆哮起来。一个接一个峡谷,江水如万马奔腾。
⑥7月6日,尧茂书写道:“在船上选好角度,拍了照。只听前面水声大吼,吃惊不小。匆忙系好机子,躲也来不及,只见波浪排出倒海向我压来……我奋力划桨,越过浪峰,又陷进浪谷,一个几米高的飞浪对着船首劈来,我心想‘坏了!’波浪涌进船舱里,将我一身打湿,舱中积满了水。我拼命划桨,全身神经集于一念:‘翻过浪’。”终于,尧茂书战胜了激流,他称7月6日为最惊险一日矣。7月23日,漂完通天河的尧茂书经过短暂休整,开始了他漂流金沙江的历程。然而,这一天是尧茂书活在人世的最后一天。由于金沙江水大浪急,他触礁翻船,不幸身亡。尧茂书牺牲了,但他的血没有白流。他是一位先行者,他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勇敢者的路。
6.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7.“从6月24日到7月23日”,尧茂书主要克服了哪四个方面的困难?请概括作答。
8.“中国的长江应该由中国人首先漂流”,从这句话中,你认为尧茂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9.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他是一位先行者,他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勇敢者的路。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的连绵情思,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注] 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0.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1.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线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12.阅读第⑦段和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②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13.“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一处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仿照示例作简要表述。
示例:滕王阁,王勃为之写,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三、综合性学习
14.暑假临近,越来越多的同学和他们的家庭打算选择出游的方式度假。为此,某班级举办了题为“文明旅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
(1)某班级拟定于2022年8月6日外出旅游,先在学校集合,再乘车前往机场。而刘强同学出游前却摔伤了右脚,医生说他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请你帮刘强写一张请假条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
(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要向旅客朋友们介绍我们安庆天柱山海拔1 488.4米的天柱峰,请结合下图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语句通顺,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0字左右)
(3)假如你的好朋友小明要在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几个字,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四、微写作
15.人生如探险各拉丹冬源头,只有相互关心,鼓起勇气,不畏艰难,越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好心人搀扶着你一路前行。请以“冬日里的火”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使用错误,“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是对前面症状的解释,其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2.C【解析】C项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
3.A【解析】A项使用不正确,“鲜有人迹”,指很少有人的踪迹出现,用在这里与“车水马龙”相矛盾。
4.A【解析】A项不完全正确,“棱”应读léng。
5.(1) (明媚) (páng bó) (yì)  (裂纹) (zhě) (2) “雾嶂” “雾障”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脚后跟 (4)比喻
6.尧茂书做好一切准备提前漂流长江,历经重重艰险,最后牺牲在漂流金沙江的历程中。
7.孤独寂寞、恶劣的气候、野兽的袭击、浪高水急
8.有强烈的爱国心、民族自豪感、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敢为天下先的决心、努力拼搏的精神、永不服输的决心等(任意答到两点即可)。
9.尧茂书勇敢的第一个漂流长江,这种勇敢探索、不畏困难的决心和精神,将激励更多富有探索精神的人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意合即可)
10.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内容上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
11.既指敌寇入侵时给古城墙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
12.①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②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
13.示例一:鹳雀楼,王之涣为之作《登鹳雀楼》,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 示例二:黄鹤楼,崔颢为之写《黄鹤楼》,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
14.(1)
请假条
王老师:
您好!因我的右脚受伤,医生说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特此向您请假不外出旅游,请您批准!
刘强
2022年8月3日
(2)示例: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如柱,如锥,如剑,又如生花妙笔。石下怪松丛立,或直如旗杆,或曲如苍龙,或枝如铁骨,或冠如华盖。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示例:小明,旅游景点是公共场所,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中学生,要爱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15.参考例文
冬日里的火当我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闷闷不乐的时候,妈妈鼓励我不要趴在桌上暗自哭泣,只要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当我因为道路的坎坷而跌倒的时候,爸爸嘱咐我不要一蹶不振,站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前行。当我骑车不小心撞到了路人时,好心叔叔善意的一声“没关系,下次注意”让我感激万分。虽然仅仅是一句话、一个手势,但是令我感受到他人最真切的帮助。如果将悲伤、抱怨、愤怒比作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请你千万不要忽略那些让我们快乐、坚强、感动的温暖而美好的事情。这些就是那穿透阵阵寒风的一把把温暖的火,给予我们光热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