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2 12: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学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虚词用法的推断方法并初步运用到解题实践中,
2、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例子——合作探究——方法总结。
三、情感价值观: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重点难点:练习,文言虚词用法的推断方法及运用。
过程与方法:
一、试一试
温故:蟹六跪而二螯。
知新:例题1、宰予(人名)之辞,雅而文也。
分析:从相互关系看,“而”字前后的“雅” “文”二词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互换位置也不会改变原意,二者为并列关系。
答案:“而”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或“和”。
温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知新:例二、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
答案:“则”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方法点拨一:根据虚词前后词句的相互关系寻求答案。
即学即练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分析:从相互关系看“而”前后的“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是递进关系。“而”表递进关系。
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分析:“公子贤,多客”是“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的原因,所以,“以”表原因,解释为“因为”。
试一试:
温故: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知新:例三、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分析:“以”字后面的“春、夏、秋、冬,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均为时间名词,它们暗示,“以”字是表示时间的介词。
答案:“以”字为表示时间的介词,可译为“在”。
温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二虫又何知。
知新:例题4、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甚相憎也。
分析:“二臣”即“陈成常与宰予”,它们暗示,“之”为复指陈成常与宰予的指示代词。
答案: “之”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方法点拨二:从虚词前后的暗示性词句中寻求答案。
即学即练
⒈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⒉重帷而见其衣若手。
⒊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
⒋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不可。
⒌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
⒍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答案:⒈而,表示承接的连词,可译为“然后”。
⒉若,表示并列的连词,可译为“和”。
⒊以,表示并列的连词,可译为“又”或“而且”。
⒋且,表示假设的连词,可译为“如果”。
⒌因,表示处所的介词,可译为“从”。
⒍之,表示并列的连词,可译为“和”。
试一试:
温故:某所,而母立于兹。
知新:例五: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分析:从呼告语“夫差”看,话语情境为有人在和夫差对话。对话中称己为“我”,称对方为“你”。联系夫差父阖闾为越所杀的史实,可知“而”应为指称夫差的第二人称代词。
答案:“而”为第二人称代词,可分别译为“你”“你的”。
温故;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知新:例六、赵王曰:“子(郑同)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分析:句中情境为赵王在和人对话。“子”为对对方的敬称,因此,“之”应为赵王自称。
答案: “之”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方法点拨三:想象话语情境,据此寻求答案。
即学即练
⒈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
⒉(翟义)曰:今欲发(发动)之,乃肯从我乎?”
⒊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答案:⒈何,疑问代词,代人,可译为“谁”。
⒉乃,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⒊若,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试一试:
温故: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知新:例七、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分析:宾语前置句,“焉求”的正常语序应为“求焉”。因用于疑问句中,故疑问代词“焉”置于动词“求”前。
答案: “焉”为疑问代词,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温故: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知新:例八、昔者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
分析:句中“君之力”与“臣之力”并举,且用于有待确定其中一项的疑问句中,故两个“其”字应为联合表示选择关系。
答案:两个“其”字联合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方法点拨四:明确所用句式及语气,有助于寻求答案。
1、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通过其前后词句表现出来的,因而,对其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也应从其前后词句、话语情境、句式和语气入手。
2、熟悉教材用例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力矫漠视教材的错误做法。
即学即练
⒈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⒉卿为欲朕和亲,为不欲和?
⒊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⒈也,语气词,表示感叹,可译为“啊”。
⒉为,连词,联合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⒊且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试一试
温故: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分析:“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知新:例九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分析:“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方法小结五、看语法结构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
即学即练: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分析:“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分析:“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分析:“吾妻”是主语;“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试一试
温故: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分析: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知新:例十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分析: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方法小结六、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练一练: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分析: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分析: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试一试:
温故: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知新:例十一、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分析: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分析: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方法小结七:看具体语境
练一练
3)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4)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分析:“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5)犹且从师而问焉。
根据上文“从师问”可知“焉”为问的对象,由此推断“焉”是代词,可译为“他(们)”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8个虚词的用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课时安排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0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
而、何、 乃、其、且、若、所、为、焉、 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教师明确: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四、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教师明确: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规律总结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副词,通“已”,已经。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乃”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教师明确: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
二、复习“因”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教师明确:
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规律总结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3、动词,承袭
课堂训练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1、 介词,可译为根据
2、 动词,可译为沿袭
3、 名词,可译为原因
4、 介词,可译为趁着
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
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 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三、复习“所”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 则以兵围所寓舍
8、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教师明确:
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规律总结
1.所+动词→表……的人(事、物、地方)
2.所以→表原因 表凭借
3.为+所。
4、作名词,表处所
5、表约数
课堂训练
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四、复习“于”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教师明确: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14)在这件事上 (15)于是,今天意思一样。
规律总结
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课堂训练
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答案:1、 助词,动词词头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 介词,可译为到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 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若”“其”“焉”“且”“则”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3、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教师明确:
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表选择;23表近指,“这样、如此”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
(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复音虚词 “若何”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到……”。
4、动词 如同、像
课堂训练
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答案:1、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 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 代词,可译为你
5、 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二、复习“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 独其为文犹可识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 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 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教师明确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规律总结
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
B 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
C 作指示代词
D 作连词
E 语气副词
课堂训练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1、 代词,可译为他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 代词,可译为其中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三、复习“且”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不出,火且尽
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教师明确:
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规律总结:
1、 连词
2、 副词
课堂训练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
四、复习“则”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教师明确
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规律总结:
A 名词,准则
B 动词,效法
C 副词,表判断
D 连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
F助词
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答案:
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五、复习“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教师明确: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答案
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 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 代词,可译为他们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