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4 10:00:02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种权,而佃农有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复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2.(2020高一下·大庆开学考)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4.(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5.(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子口税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种税制 (  )
A.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 B.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竞争压力
C.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 D.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
7.(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
A. 发展迅速 B.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
8.(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9.(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
10.(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
A. 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11.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12.(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 (  )
A. 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3.(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  )
A. 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14.(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15.(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
A. 开埠通商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社会时尚中出现崇洋现象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16.(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17.(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18.(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9.(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亚洲人口的膨胀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开展
20.(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  )
A. 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B.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21.(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2.(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
A."福利国家"制度 B.知识经济(新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第三产业
23.(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 B.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介入立法司法领域 D.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
24.(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  )
A.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25.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27.(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进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即永佃制反映的是土地的经营权,而土地所有者收大租,佃权所有者收小租,A符合题意;
B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及“赋税征收种类”,而是强调“永佃制”的实行办法,B、C不符合题意;
D项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问题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D说法绝对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出现于封建社会后期,是封建租佃关系的一种形式。
2.【答案】A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评】
3.【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南朝《宋书》则载江南……”可知,《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A符合题意;
B项“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江南的发展情况,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符合题意;
A项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永佃制的发展, 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
5.【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BC项“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C不符合题意;
D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知识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为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6.【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对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征收较低的子口税有利于外商产品在国内各地倾销,不利于民族工业参与市场竞争,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涉及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A不符合题意;
C项子口税虽然有利于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但不符合题干主旨,C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旨在对外商实行特权征税,并非规范市场秩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税收制度, 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其是一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收的各种捐税、厘金的税收。子口税制度不但破坏了中国主权,而且还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体现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D选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不能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结论,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与民族工业内部管理不善无关,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内容, 民族工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8.【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内陆乡村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故材料反映了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与材料信息“昼出耕田夜织麻”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反映了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与内陆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地区差异, 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反映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城市仍处封闭状态的说法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内容, 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才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10.【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题干叙述的是粮食的购销政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不符合题意;
B项1953年的中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指由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意味着农民的粮食通过政府渠道进行统一收购,不能面向市场出卖,因此不与市场发生联系,故C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发展,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11.【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AB项错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
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的钢产量没有达到规划要求,说明规划的制定标准过高,受到了“左”倾建设观念的影响,故B选项符合题意;
A项1978年2月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78年“左”倾错误已经结束,材料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全国人大的地位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经济进行的改革, 由左”倾错误引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失误,还有“文革”也是由左”倾错误引起的。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尊重科学,遵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13.【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国民经济有严重困难,工业化进程的受挫,政府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故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农村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革,A不符合题意;
C项当时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变化,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C不符合题意;
D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松动,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14.【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同治光绪至宣统时期,一方面由于外来的侵略,外来文化广泛传入,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中国近代化开展,即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导致了题干现象的发生。C 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只说了其中的一个原因,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变革, 晚清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5.【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天津和上海的群众对西洋商品的追求,说明当时出现崇洋的现象,C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
B项对商品的追求不属于精神追求,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重大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现象, 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16.【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用大众词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不能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C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AD属于现象,与设问的本质不符,A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 近代中国即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17.【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可以知道辛亥革命的断发措施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这体现了社会革命过程的曲折性,故A项正确.
士绅在革命后维护旧俗但不代表恢复旧的统治,故B项说法错误.
不少士绅不代表广大基层民众故C不符合史实,
D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各自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最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内容, 自古以来,亚欧之间的贸易商道以中东为必经之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不经地中海,绕过非洲南端经印度洋直达东方以及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航路,后来又完成了经美洲南端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到达欧洲的环球航行,这一连串的事件总称为“新航路的开辟”。
19.【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主要说美洲的作物传入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时间不符,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业革命的内容, 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 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0.【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870年以后”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可知,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而垄断组织的出现也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故A项符合题意;
B与材料所述不一致,应排除。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垄断产生的主要动力,B不符合题意;
C项因果关系与材料相反,C不符合题意;
D项垄断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到17世纪末,运往欧洲的棉布直线上升,“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说的是商品流动,不是资本流动,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也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技术革命的内容,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的进展已经很显著了。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22.【答案】B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遗传基因”“卫星定位”“软件”“因特网”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知识经济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与高科技发展经济的模式,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福利国家”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社会秩序的方式,与材料内容无关,A不符合题意;
C选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与材料内容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选项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的内容,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
23.【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由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反映了司法独立传统受到挑战,总统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最高法院支持新政法案不代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受到破坏,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并未体现行政权力介入司法,C不符合题意;
D项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并不代表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24.【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西方经济出现滞胀,而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中东的石油危机,故A项符合题意;
BC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经济滞胀的长远的深层次的原因,故B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是经济滞胀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历近20年的发展,西方社会迅速重建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黄金时代”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到60年代暴露出深刻的危机。
25.【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依据材料“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可知,C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26.【答案】(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罗斯福新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可从行业特点、产品内容增长速度、等方面概括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期间为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内部条件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注意不要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外部条件也写上。
(2)第一小问,“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回答:三大改造运动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注意考查该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中国“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借鉴市场经济中的积极的因素,而美国“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指的则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借鉴计划经济中的积极的因素。
故答案为:(1) 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
(2) 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 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美国的计划经济和新中国的市场经济,掌握中外历史时期的经济措施和内容,是解答题的关键。
27.【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商业利润的受阻。
政治: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
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
技术: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带来环境污染。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可知,该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按照问题要求,逐项落实。经济:根据材料“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根据材料“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可知,商业利润的受阻;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宗教和科教等角度分析,即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影响:根据材料“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高炉前进射着铁水的光亮。”可知,其影响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可知,其影响是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根据材料“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可知,其影响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根据材料“灰暗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可知,其影响是也带来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1)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商业利润的受阻。政治: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技术: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带来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将世界近代史全面的进行分析和整合,难度并不是很大,考查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
1 / 1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种权,而佃农有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复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即永佃制反映的是土地的经营权,而土地所有者收大租,佃权所有者收小租,A符合题意;
B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及“赋税征收种类”,而是强调“永佃制”的实行办法,B、C不符合题意;
D项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问题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D说法绝对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出现于封建社会后期,是封建租佃关系的一种形式。
2.(2020高一下·大庆开学考)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评】
3.(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南朝《宋书》则载江南……”可知,《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A符合题意;
B项“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江南的发展情况,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符合题意;
A项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永佃制的发展, 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
5.(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BC项“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C不符合题意;
D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知识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为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6.(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子口税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种税制 (  )
A.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 B.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竞争压力
C.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 D.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对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征收较低的子口税有利于外商产品在国内各地倾销,不利于民族工业参与市场竞争,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涉及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A不符合题意;
C项子口税虽然有利于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但不符合题干主旨,C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旨在对外商实行特权征税,并非规范市场秩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税收制度, 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其是一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收的各种捐税、厘金的税收。子口税制度不但破坏了中国主权,而且还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7.(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
A. 发展迅速 B.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体现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D选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不能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结论,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与民族工业内部管理不善无关,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内容, 民族工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8.(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内陆乡村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故材料反映了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与材料信息“昼出耕田夜织麻”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反映了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与内陆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地区差异, 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反映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城市仍处封闭状态的说法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内容, 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
9.(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才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10.(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
A. 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题干叙述的是粮食的购销政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不符合题意;
B项1953年的中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指由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意味着农民的粮食通过政府渠道进行统一收购,不能面向市场出卖,因此不与市场发生联系,故C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发展,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11.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AB项错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
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进行分析即可。
12.(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 (  )
A. 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的钢产量没有达到规划要求,说明规划的制定标准过高,受到了“左”倾建设观念的影响,故B选项符合题意;
A项1978年2月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1978年“左”倾错误已经结束,材料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全国人大的地位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经济进行的改革, 由左”倾错误引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失误,还有“文革”也是由左”倾错误引起的。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尊重科学,遵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13.(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  )
A. 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国民经济有严重困难,工业化进程的受挫,政府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故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农村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革,A不符合题意;
C项当时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变化,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C不符合题意;
D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松动,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14.(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同治光绪至宣统时期,一方面由于外来的侵略,外来文化广泛传入,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中国近代化开展,即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导致了题干现象的发生。C 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只说了其中的一个原因,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变革, 晚清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5.(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
A. 开埠通商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社会时尚中出现崇洋现象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天津和上海的群众对西洋商品的追求,说明当时出现崇洋的现象,C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
B项对商品的追求不属于精神追求,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重大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现象, 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16.(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用大众词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不能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C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AD属于现象,与设问的本质不符,A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 近代中国即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17.(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可以知道辛亥革命的断发措施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这体现了社会革命过程的曲折性,故A项正确.
士绅在革命后维护旧俗但不代表恢复旧的统治,故B项说法错误.
不少士绅不代表广大基层民众故C不符合史实,
D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8.(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各自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最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内容, 自古以来,亚欧之间的贸易商道以中东为必经之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不经地中海,绕过非洲南端经印度洋直达东方以及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航路,后来又完成了经美洲南端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到达欧洲的环球航行,这一连串的事件总称为“新航路的开辟”。
19.(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亚洲人口的膨胀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主要说美洲的作物传入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时间不符,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业革命的内容, 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 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0.(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  )
A. 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B.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870年以后”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可知,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而垄断组织的出现也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故A项符合题意;
B与材料所述不一致,应排除。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垄断产生的主要动力,B不符合题意;
C项因果关系与材料相反,C不符合题意;
D项垄断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1.(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到17世纪末,运往欧洲的棉布直线上升,“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说的是商品流动,不是资本流动,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也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技术革命的内容,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的进展已经很显著了。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22.(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
A."福利国家"制度 B.知识经济(新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第三产业
【答案】B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遗传基因”“卫星定位”“软件”“因特网”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知识经济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与高科技发展经济的模式,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福利国家”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社会秩序的方式,与材料内容无关,A不符合题意;
C选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与材料内容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选项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的内容,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
23.(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 B.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介入立法司法领域 D.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由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反映了司法独立传统受到挑战,总统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最高法院支持新政法案不代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受到破坏,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并未体现行政权力介入司法,C不符合题意;
D项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并不代表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24.(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  )
A.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西方经济出现滞胀,而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中东的石油危机,故A项符合题意;
BC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经济滞胀的长远的深层次的原因,故B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是经济滞胀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历近20年的发展,西方社会迅速重建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黄金时代”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到60年代暴露出深刻的危机。
25.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依据材料“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可知,C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答案】(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罗斯福新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可从行业特点、产品内容增长速度、等方面概括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期间为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内部条件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注意不要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外部条件也写上。
(2)第一小问,“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回答:三大改造运动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注意考查该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中国“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借鉴市场经济中的积极的因素,而美国“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指的则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借鉴计划经济中的积极的因素。
故答案为:(1) 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
(2) 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 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美国的计划经济和新中国的市场经济,掌握中外历史时期的经济措施和内容,是解答题的关键。
27.(2020高一下·肥乡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进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商业利润的受阻。
政治: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
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
技术: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带来环境污染。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可知,该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按照问题要求,逐项落实。经济:根据材料“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根据材料“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可知,商业利润的受阻;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宗教和科教等角度分析,即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影响:根据材料“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高炉前进射着铁水的光亮。”可知,其影响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可知,其影响是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根据材料“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可知,其影响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根据材料“灰暗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可知,其影响是也带来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1)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商业利润的受阻。政治: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技术: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带来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将世界近代史全面的进行分析和整合,难度并不是很大,考查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