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回延安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18:25:41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3.让学生了解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恰当使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诗中运用的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圣地延安。那么,当诗人看到阔别十余年的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诗人、剧作家。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有诗作《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与延安、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发出了激越高亢的时代之声。
三、导读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分析诗歌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5.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6.诗歌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7.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之外,还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明确:1.全诗以诗人离别十余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作者离别延安已十余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怯”,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腾、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道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楼”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表达了对延安生活的怀念之情。
5.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选取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由延安到全中国,由十年前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诗人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这一部分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当年的革命英雄回延安,①“白羊肚( )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 )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馍( )”盛情招待亲人。回想起“东山的méi( )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英雄感慨万千:②“树shāo( )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肚( ) 畔( ) 馍( )
méi( ) shāo( )
(2)分别指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回延安》的作者是_________,诗人、剧作家。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
3.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2)画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诗句中加粗的“扑”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ǔ;pàn;mó;糜;梢
(2)①借代;②比喻
解析:(1)“肚”是多音字,应据义定音。意为“腹部”,读dù;意为“用作食品的动物的胃”,读dǔ。“畔”和“衅”形近,注意区分。“糜”“摩”“靡”等字形近,不要误写。(2)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之处在于: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辨析不清时可用替换法,能换成明喻者即借喻,否则为借代。
2.答案:贺敬之 贺敬之诗选
3.答案:(1)写延安亲人“迎过延河来”,诗人因激动、喜悦而说不出话来。
(2)拟人,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的无限喜悦之情。
(3)“一头扑在亲人怀”属于动作描写,“扑”字干净利落,胜过千言万语,表达了诗人的激动、喜悦之情。
解析:(1)读懂语段,结合其中的重点词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从“唱”“笑”“招”“迎过”“说不出来”“扑”等可以看出语段是写延安亲人“迎过延河来”,诗人因激动、喜悦而说不出话来。
(2)“唱”“笑”“招”赋予“杜甫川”“柳林铺”“红旗”以人的特点,写它们也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从而烘托了诗人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
(3)解答此题,应结合作者情感进行分析。结合语段整体来看,“扑”这一动作干脆直接,形象准确地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时无以言表的激动心情。(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贺敬之
学习目标
熟读诗歌,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体会诗中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延安名优特产
面花
每逢清明、扫墓祭祀、纪念轩辕黄帝之时,黄陵的农村妇女皆以灵巧的双手,用手揉、搓、捏、用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剪、压、排、扎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造型的万物生灵,再用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点,并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将枝叶花瓣涂染,组成不同的图案。然后经过四十分钟的蒸制,一切对未来美好的祈祷、祝愿,全都溶到花馍上。而作为祭祀轩辕黄帝和祖先的供品,则要求面花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祭奠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飞兽、蔬菜杂果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到祭祀之日,黄帝陵前更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成为面花的展览会,从而引起前来谒陵拜祖、观光游览的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和高度赞扬。
酸枣
延安酸枣,陕西省延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延安酸枣,来自黄土高原野生品种,无污染无公害,营养成分含量高,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是良好的食药两用干果。延安是酸枣的适生区,延安酸枣含大量维生素、柠檬酸及钙、铁、锌、镁等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多食酸枣食品还具有滋补保健,益智健脑的作用。种仁含酸枣仁皂甙A、B等。性平,味甘、酸,有养心安神、补肝、敛汗的功效。主治心烦失眠、惊悸怔忡、体虚多汗、神经衰弱、多梦、汗少口干等症。延安酸枣是中国酸枣种类中活性成分最高的一种。
延安剪纸
延安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做工精美、特色突出,融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为一体,湛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塞、子长、延川、富县、延长、洛川和甘泉等县的剪纸艺术。主要种类有窗花、炕壁画(炕围子)、顶棚画、板架挂画、小孩鞋头画、裹肚画等,题材广泛,大多来源于生活,诸如牛、马、猪、羊、鸡等家畜家禽,花虫鸟鱼,飞禽走兽以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吉祥物、民俗事象、农耕、纺织、饲养、贸易、佳节喜庆等,都可成为剪纸形象,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风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
洛川苹果
陕北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所产苹果质地优良,其中以洛川苹果为最有名。洛川苹果是1917年阿寺村农民李森安从河南灵宝引进。现阶段有品种47个,尤以红星、红冠、红元帅、秦冠、黄元帅、国光等品种最佳,其特点是含糖量多,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硬度、水分适口、耐贮藏。洛川苹果在国家两届苹果评比会上,均名列前茅,许多指标高于久负盛名的美国“蛇果”。1984年在北京展销时,荣受专题宣传,成为陕西省土特产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之一。在北京开亚运会时为特供产品。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诗人、剧作家。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有诗作《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与延安、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发出了激越高亢的时代之声。
写作背景
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多用比兴手法。很多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信天游
惮( )钳( )蹿( )
撺掇( )嘱咐( )
絮叨( ) 凫水( )屹立( )家眷( ) 怠慢( )
纠葛( ) 欺侮( )
dàn
qián
cuān
cuān duo
zhǔ fù
xù dao


juàn
dài
jiū gé

读清字音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盏( )
糜子( ) 白羊肚( )

pàn
kuàng
zhǎn
méi

读清字音
盏:量词,用于灯。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油膜: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诗中指窑洞的顶。
眼眶: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眶儿。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回延安,抒写作者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话延安,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四部分(4)
第五部分(5)
看延安,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颂延安,歌领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余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整体感知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十余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怯”,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腾、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整体感知
3.体会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道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楼”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整体感知
4.分析诗歌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表达了对延安生活的怀念之情。
整体感知
5.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选取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由延安到全中国,由十年前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整体感知
6.诗歌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诗人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整体感知
7.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之外,还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部分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合作探究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文章主旨
诗歌多用动词,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比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抓”字生动地表现出“我”回到延安后,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延安黄土的情态。
运用动词,准确恰当
文本特色
比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比兴手法:“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手法。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母亲延安的形象更加丰满,也将诗人对延安深厚的革命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巧用比兴、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
文本特色
运用叠词和口语化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几回回”“羊羔羔”“白生生”“几辈辈”“莫要”“登时”,这些叠词、陕北口语与“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相契合,构成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画卷。
运用叠词和口语,地方色彩浓郁
文本特色
1.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将《回延安》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
2.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编一期“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3.让学生了解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恰当使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诗中运用的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踏上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熟悉的山、水、人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圣地延安。那么,当诗人看到阔别十余年的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诗人、剧作家。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有诗作《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与延安、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发出了激越高亢的时代之声。
四、朗读课文,了解“信天游”
1.朗读课文,要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2.介绍“信天游”。
信天游: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多用比兴手法。很多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油馍( mó ) 脑畔( pàn )
眼眶( kuàng ) 盏( zhǎn )
糜子( méi ) 白羊肚( dǔ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盏:量词,用于灯。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油膜: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诗中指窑洞的顶。
眼眶: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眶儿。
六、分组朗读,整体感知
1.分组朗读,评比优秀小组。
2.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3.师生共同明确: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七、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回延安,抒写作者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2):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3):话延安,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四部分(4):看延安,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5):颂延安,歌领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八、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齐读或抽生朗读。
(二)分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分析诗歌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5.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6.诗歌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7.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之外,还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明确:1.全诗以诗人离别十余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作者离别延安已十余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怯”,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腾、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道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楼”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表达了对延安生活的怀念之情。
5.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选取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由延安到全中国,由十年前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诗人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这一部分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九、本文主旨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十、文本特色
1.运用动词,准确恰当
诗歌多用动词,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比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抓”字生动地表现出“我”回到延安后,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延安黄土的情态。
2.巧用比兴、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
比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比兴手法:“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手法。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母亲延安的形象更加丰满,也将诗人对延安深厚的革命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3.运用叠词和口语,地方色彩浓郁
运用叠词和口语化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几回回”“羊羔羔”“白生生”“几辈辈”“莫要”“登时”,这些叠词、陕北口语与“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相契合,构成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画卷。
课后作业
1.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将《回延安》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
2.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编一期“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