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梅岭三章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梅岭三章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18:28:15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方法。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毅名言名句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雪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
3.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迷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4.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莽( mǎng )
旌旗( jīng )
阎罗( yá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诗中喻指战争。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五、课文分析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并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后,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我在梅山被敌人包围。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做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小序写出诗人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险恶处境)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引发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概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既包含着将生死置之度外、死得其所的革命豪情,也包含着对自已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感情。
(3)第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民间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民间传说的词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根。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招”这个动词,表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表意鲜明。“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指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3.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瞑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了起来。
(4)诗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4.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
明确:“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的坚定信念。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性。“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3)诗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手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的决心。“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作者对革命胜利的美好畅想。
5.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这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的精神。第一首起于现在,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抒发死不瞑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离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六、本文主旨
这三首诗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文本特色
1.大气磅礴,豪情纵横
这组诗雄浑豪放,格调高昂,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面对生活,所以挥洒自如: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会革命斗争的艰辛。在危急关头,诗人依然豪迈自若,信心百倍地要“旌旗十万斩阎罗”: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诗人展望的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灿烂明天。
2.虚实相生,想象奇伟
诗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等是严峻的现实,“旌旗十万斩阎罗”则具有浓厚的夸张、幻想色彩。“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也都是虚写,把虚构的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泉台”“旌旗”“烽烟”“血雨腥风”“自由花”等意象来抒写自己的革命情怀,极具艺术感染力。
课后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陈毅
学习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方法。
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雪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
3.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迷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4.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陈毅名言名句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写作背景
莽( )
旌旗( )
阎罗( )
mǎng
jīng
yán
读清字音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诗中喻指战争。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解释词义
(1)朗读小序并翻译。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整体感知——小序
翻译:1936年冬天,我在梅山被敌人包围。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做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写出诗人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小序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整体感知——第一首诗
(2)第二句表述出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既包含着将生死置之度外、死得其所的革命豪情,也包含着对自已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感情。
整体感知——第一首诗
(3)第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民间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民间传说的词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整体感知——第一首诗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根。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招”这个动词,表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表意鲜明。
整体感知——第一首诗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指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
整体感知——第二首诗
(2)“此头须向国门悬”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死不暝目,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整体感知——第二首诗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整体感知——第二首诗
(4)诗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整体感知——第二首诗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的坚定信念。
整体感知——第三首诗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性。“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整体感知——第三首诗
(3)诗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整体感知——第三首诗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手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的决心。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作者对革命胜利的美好畅想。
这三首诗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这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的精神。第一首起于现在,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抒发死不瞑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离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合作探究
这三首诗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主旨
这组诗雄浑豪放,格调高昂,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面对生活,所以挥洒自如: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会革命斗争的艰辛。在危急关头,诗人依然豪迈自若,信心百倍地要“旌旗十万斩阎罗”: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诗人展望的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灿烂明天。
大气磅礴,豪情纵横
文本特色
诗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等是严峻的现实,“旌旗十万斩阎罗”则具有浓厚的夸张、幻想色彩。“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也都是虚写,把虚构的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泉台”“旌旗”“烽烟”“血雨腥风”“自由花”等意象来抒写自己的革命情怀,极具艺术感染力。
虚实相生,想象奇伟
文本特色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学案
学习目标
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方法。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陈毅名言名句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雪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
3.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迷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4.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导读理解
1.小序
(1)朗读小序并翻译。
明确:1936年冬天,我在梅山被敌人包围。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做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小序写出诗人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2.第一首诗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引发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概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既包含着将生死置之度外、死得其所的革命豪情,也包含着对自已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感情。
(3)第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民间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民间传说的词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根。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招”这个动词,表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表意鲜明。“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指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3.第二首诗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
(2)“此头须向国门悬”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死不暝目,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了起来。
(4)诗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4.第三首诗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
明确:“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的坚定信念。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性。“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3)诗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手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的决心。“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作者对革命胜利的美好畅想。
自我检测
1.下列关于《梅岭三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断头今日意如何?”用反问总领全诗,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B.“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旌旗”借指军士,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用“阎罗”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
C.“捷报飞来当纸钱”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
D.“取义成仁今日事”化用成语表达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2.文学常识填空。
《梅岭三章》是_____于1936年在_____写的,当时作者正处于被敌人围困、九死一生的险境。“留衣底”表明作者为_____献身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赏析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__________________。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死诸君多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梅岭三章》中表现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岭三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示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注释:
意如何:__________
泉台:__________
旧部:__________
阎罗:__________
(2)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3)哪是实写,哪是虚写?
(4)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
(5)“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反问”错,前两句构成“设问”。
2.答案:陈毅 梅山 革命
3.答案:(1)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头须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
(2)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3)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诗句的能力。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重点字:须、捷。
(2)重点字:仁。
(3)重点字:祭。
4.答案:(1)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2)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3)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5)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