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课内外古诗文阅读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2022年上海16区一模初三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 课内外古诗文阅读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2022年上海16区一模初三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18:05:51

文档简介

专题02 课内外古诗文阅读(教师版)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人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归属感,(甲)诗中“________”一词,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作者把二人引为知己,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的人生选择;
(乙)文中作者以“________”为楷模,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答案】
2. 宋代 范仲淹
3.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4. 采薇; 隐居不仕; 古仁人; 忧乐天下(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2.考查文学常识。乙文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本文是作者应自己的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因为;翻译时要注意互文的修辞,前后两句互为补充。
4.考查比较阅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乙文中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为: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理。表明自己要以古仁人为楷模。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作者的政治抱负是以天下人之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先忧后乐。
【译文】:
乙: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③,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国大夫。②解狐:晋国大夫。③尉:军事长官。
5.解释下列加点词。
(1)谁可为之(_______)
(2)外举不避仇(_______)
6.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您问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B.您问谁值得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您问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有什么仇恨。
D.您问谁值得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有什么仇恨。
7.“祁黄羊可谓公矣”句中的“公”,在文中的具体行为是:_______________,可见祁黄羊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5.担任; 选拔,推举
6.A
7.推荐自己的仇人担任县令,推荐自己的儿子担任军事长官。 大公无私,唯才是举(或:任人唯贤)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为,担任。
(2)句意为: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举,选拔、推举。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可,可以(胜任这个职务);之,的;仇,仇人。故译为:您问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故选A。
7.第一问:句意为: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联系第一段中的“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可知,他推举自己的仇人做南阳县令。根据“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可知,他推举自己的儿子做尉。以上两件事就是他做事大公无私,即“公”的表现。
第二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他向国家推举人才,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而有所指摘,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回避,可知他是一个任人唯贤,大公无私的人。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居住在国都里的人都称赞这件事。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居住在国都里的人又都称赞这件事。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话。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2.【甲】词和【乙】文两部作品,分别是作者写给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乙】文中的“先帝”是指_________ (人名),他曾经在荆州遇险,【甲】词中名为“_________”的马帮助他成功脱险。
3.【甲】词相关的历史背景是_____;【乙】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
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创作蜀国歌舞杂技。
B.(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创作过去的蜀国歌舞杂技。
C.所以,(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表演蜀国歌舞杂技。
D.(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表演过去的蜀国歌舞杂技。
5.【甲】词中的“梦”指的是_________的场景;【丙】文中加点词语“是”指的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6.诸葛亮在【乙】文中追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并且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丙】文中刘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导致的结果会是司马文王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陈亮 刘禅 刘备 的卢
3.南宋抗金 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
4.(1)所以(先帝)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D
5.整装待发并且奋力激战 刘禅面对蜀国之亡无动于衷(意思对即可)
6.南阳往事 兴复汉室的决心报效先帝的忠心(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喜笑自若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
【解析】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给友人陈亮陈同甫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文中的“先帝”是指刘备。历史上的的卢马是在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历史上此马由曹操所赠,后助刘备躲过荆州之劫难。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
3.本题考查作品历史背景。
【甲】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抗金,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乙】的历史背景是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本句重点字词为:故,所以;临崩,临终;寄,托付。
(2)本句中“作”是“表演”的意思,“故”是“过去”的意思,故排除ABC。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词中“梦回”是指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由“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知,“梦”指的是整装待发并且奋力激战的场景。“乃可至于是乎”的意思是: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由“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可知,“是”指的是刘禅面对蜀国之亡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乙】文第一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知,诸葛亮在【乙】文中追述了自己南阳往事。由第二段“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由【丙】文“而禅喜笑自若”可知,刘禅面对蜀国之亡欢乐嬉笑,无动于衷。由“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可知,司马文王认为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刘禅保全蜀国啊。
【参考译文】:
【甲】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乙】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丙】司马文王宴请刘禅,(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表演过去的蜀国歌舞杂技,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文王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一个人的无情,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文王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
爱莲说(节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甲)诗的作者是__(朝代)的郑燮;(乙)文的作者是宋朝的___(人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甲)诗通过一个“还”字表现了竹“_______”的品性;(乙)文通过一个“_____”字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偏爱;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________的高尚节操。
【答案】
2.清 周敦颐
3.(莲的)香气传播地越远就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4.坚劲 独 不随波逐流
【解析】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甲诗作者是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乙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益,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补出主语:莲。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甲诗,“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还”意思是:仍然。写出岩竹“坚劲”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乙文,对于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作者是“独爱莲”,“独”是仅仅,只的意思。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甲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乙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可知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高尚节操。
【译文】
【甲】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乙】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敌益生兵至(_____)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_____)
6.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让金兵熟悉状况并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B.假使金兵全部出动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C.让金兵全部出动并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D.假使金兵熟悉状况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7.金兵从此忌惮宗泽是因为他除了善于鼓舞军队气土,还能够______________,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的情节中看出来。
【答案】
增加 计算
6.B
7.审时度势(指挥灵活) 趁夜色撤兵(深入敌营败敌)
【解析】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敌人增援的新兵到了。益,增加。
②句意:宗泽计算到敌军十多倍于自己。计,计算。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关键词:使,假使;不是“让”,可排除AC两项;悉,全,都。不是“熟悉”,可排除D项;
故选B。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品质和内容概括。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内容,“‘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意思是: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可看出宗泽善于鼓舞士气;结合“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意思是:宗泽计算敌军十多倍于自己,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闻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宗泽能料敌先机,趁夜色撤兵,可看出他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据此作答。
【译文】: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估计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先头部队回报说前面有敌人军营,宗泽就率军向前直奔敌营,与敌战斗,打败了敌人。宗泽领兵向东转战,可是敌人增援的新兵到了,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计算敌军十多倍于自己,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金兵全部出动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到达,只得到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
【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石壕吏(节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乙】
___________(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②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③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地名,今山东阿县。 ②白首:老年人。③决:决断(改事)。
2.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乙节选语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遣使追( ) (2)铸库兵以作耕器(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B.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C.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D.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6.甲诗控诉了______________,乙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淳朴风尚,丙文展现了子奇治阿的才华。
7.下列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对外人的排斥。
C.“共载皆白首”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
D.上述诗文都意在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8.甲诗“______________”的行为和乙文“________”的举措,都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但丙文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
2.杜甫 《桃花源记》
3.使臣 兵器
4.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余人、延、其)
5.C
6. 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或战争的残酷) 桃花源热情好客(桃花源人际关系和谐)
7.A
8. 老翁逾墙走 避秦时乱(或:来此绝境) 只要当官的善待百姓,赢得民心(前提),百姓就会和统治者团结一心,积极面对战争(百姓对战争的态度)
【解析】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石壕吏》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乙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派使臣追赶。使:使臣。
②句意为: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兵:兵器。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余人,其他的人;延,邀请。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出,拿出;济,帮助;大治,十分安定。所以本句的正确译文是: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主旨。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因此本诗控诉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乙文通过写渔人误入桃花源后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7.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不想被外人打扰的心理,不是对外人的排斥;
C.“共载皆白首”表明子奇尊重老人的智慧,并非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
D.《子奇治阿》表现了子奇善待百姓,赢得民心,不是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故选A。
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蕴含的道理。
甲诗中老翁听到“有吏夜捉人”的动静后,“逾墙走”的行为表现了对战争的恐惧;乙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见百姓对战争的厌恶。第二空可填空“避秦时乱”或“来此绝境”。
丙文中当魏国入侵阿县时,“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这是因为子奇一切为百姓利益为重,善待百姓,因此赢得了民心,老百姓自然就和他一条心,共同应对入侵的外敌。这个故事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只要官员善待百姓,赢得民心,在这个前提下,百姓就会积极面对战争,和统治者同仇敌忾,共同战胜敌人。
【译文】
甲 石壕吏(节选)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使臣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富足安定。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谢无逸①闲居。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曰:“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文章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此等举子,如何唤作书生?
注释:①宋代临川城南人,北宋文学家。
2.(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梳理(甲)文第①段内容,填写表格。
场景 生活特点
滁人游 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
(1)________
(2)________
太守醉
5.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1)宗野方七岁(____________) (2)匿笑而去(____________)
6.对(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7.从(甲)(乙)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有两大才能:(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醉翁亭记
3.太守回去而宾客跟随(他)。/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4.太守宴 众宾欢 安定富足
5.正;刚刚 离开
6.B
7.善理政 善为文
【解析】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由选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等句子,可以推断出选文出自《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归:回去。而:表顺承。从:跟随。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场景的描绘,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甲】文第①段共包含四个句子,每个句子为一个层次,每一层次均是先描绘具体的场景,最后对这一场景加以概括。场景依次是: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所以(1)(2)处应填:太守宴、众宾欢。
(3)选文从内容上来看,叙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描绘出琅琊山上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体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1)大意:宗野刚满七岁。方:正,刚刚。
(2)大意:偷偷笑着离开了。去:离开。
6.B.此句中,“尝”是“曾经”的意思,而非“尝试”之意;“果”是“究竟”的意思,而不是“果然”;“何如”是“怎样”“怎么样”的意思;“人言”的“人”指的是他人,非指谢无逸,不能理解为“你”。整句的意思是: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故选B。
7.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甲】文的尾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包含两层意思:“醉能同其乐”体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只有百姓安定富足,才能同游同乐,从侧面反映了欧阳修的治理能力,为政有方,善于治理;“醒能述以文者”是说欧阳修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也表明他擅长写作,善于为文。【乙】文中“尝参大政”“文章也得”也突出了欧阳修这两大才能。
【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
谢无逸闲居在家。有一天,有个贡生来拜见他,坐下后,问道:“每次想问您一件事,却总是忘记。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谢无逸仔细看他,过了一会儿,说道:“以前的一个书生,后来当了官,参与国家大事。”贡生又问道:“他能写文章吗?”无逸说:“他写的也可以。”无逸的儿子谢宗野刚满七岁,站在旁边,听到后偷偷笑着离开了。这样的考生,怎么能叫作读书人呢?
【2022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一模(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口口口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初,策①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②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策创甚,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③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注)①策:孙策,三国时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权之兄。②卒:突然。③陈:同“阵”,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
2.两文所述事件都发生在_______时期:(甲)文节选自《_______》一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1)数出驱驰:
(2)从骑绝不能及从:
5.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要善于辅佐我的弟弟。
B.你们要好好对待我的弟弟。
C.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D.你们要善于对待我的弟弟。
6.(甲)文中的“口口口口”如今已成为一个成语,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文中的具体阐释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7.阅读两文,孙策、孙权兄弟先后占据江东且广受拥戴,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值得后人借鉴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2.三国 《资治通鉴》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1)驱驰:策马快奔。(2)从:跟从,跟随。
5.C
6.刮目相待/刮目相看鲁肃对吕蒙的才略感到非常惊讶,称赞他进步神速。
7. 身先士卒 举贤任能 坚持读书学习 善于引导下属
【解析】
2.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第一问,通过甲文中人物孙权和乙文中人物孙策可知两文所述事件都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孙策,字伯符。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第二问,《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3.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但,只。见,了解。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经常带领卫队出去打猎。驱驰:这里指打猎。②句意为:跟随的手下往往追不上。从:跟从。
5.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关键词,结合前后文来分析。相:辅佐。善:好好地。孙策去世后,孙权继承哥哥遗志,巩固了江东的力量。结合前文可知,孙策受伤不治,嘱咐手下人要尽心竭力辅佐孙权;
故选C。
6.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刮目相待”出自《权劝学》中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这里指鲁肃对吕蒙才略的迅速增长感到非常诧异,表达了对他进步神速的赞赏。
7.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孙权劝学》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能看出孙权奖掖后进,用人唯贤的治国理政方略。从乙文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能看出,孙策年少成名,成为一方豪杰,除了精通兵法外,他知人善任,团结人心也是主要原因。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当初,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家奴和门客藏在民间,打算为许贡报仇。孙策性喜打猎,经常在外追赶野兽,他骑的一匹骏马速度极快,卫士们的马根本追不上。孙策乘马驱驰时,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他们用箭射中孙策面颊,后面的卫士骑马随即将门客全部刺杀。孙策受伤很重,召唤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原正在大乱,以吴、越的人力,据守三江险要,足以坐观成败。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把孙权叫来,把印绶给孙权佩上,对孙权说:“率领江东的人马,决战于疆场,与天下英雄相争,你不如我;遴选贤才,任用能臣,使他们各尽忠心,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区中考一模(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5-10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
5.【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即【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2分)
6.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4分)
(1)皆能道其姓名( ) (2)及其卒也( )
8.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心态的平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
D.“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
9.【乙】文通过主人公(1)常自诵以明志;(2)________________等言行,从正面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6分)
10.【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范仲淹 公
6.(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7.(1)说出 (2)去世。
8. D
9.(2)设置义庄赡养族人。
(3)(4)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三选二))
10.(1)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抄录“少有大节……不一动其心”得1分)
(3)勤政为民,造福百姓。(抄录“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得1分)
【详解】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由选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子,可以推断出文段的人物为范仲淹。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本题注意重点词语:以:因为。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1)句意:都能说出他的名字。由此可知“道”解释为“说出”
(2)句意:等到他死的时候。由此可知“卒”解释为“死、去世”
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的是“哪里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慨叹。
9.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事件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人物的言行,可以概括出:(1)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2)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3)勤政为民,造福百姓。
【译文】:
【乙】
范公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节,对于(个人的)富贵贫贱毁誉快乐忧伤,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他)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对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庆州两个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肖像为他建立祠庙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都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题(24分)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桥游记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①,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②,景晏牛山之悲③,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④,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⑤,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注】:①袨服[xuàn fú] :艳服。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gòu) :相遇;碰上。
5.《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顾而乐之( ) (2)良会未易遘(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8.《小石潭记》勾画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的游鱼图。(3分)
9.《红桥游记》描绘了红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3分)
10.《小石潭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喜乐”到_____________ (2分),《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6分)
【答案】
5.唐 柳宗元
6.(1)看 (2)容易
7.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方游去。
8.生动活泼
9.赏心悦目
10. 凄凉(孤寂), 感到快乐,徘徊感叹,释然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元年(公元805年) 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与《钴鋼潭记》、《钴鋼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并称为《永州八记》后称《永州八记》。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 (我) 环视周围,以此为乐。顾:看。
②句意: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容易遇到的。易,轻易。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力争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注特殊句式。
此句重点词义:怡然静止的样子。做尔,忽然。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勾画出一幅__的游鱼图”可知要概括的内容是描写鱼儿的, 从文段“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以概括为“生动活泼(欢乐)的游鱼图"。
9.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特点。解答时,在读懂文艺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句, 段直接摘取或概括。
从“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润:又如丽人靓妆核服①,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可知作者从视觉角度描绘虹桥的形美,水桥相应的光色美;再根据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作者从嗅觉视觉角度描绘红桥绿叶接天,花开飘香的迷人景象,简言之“赏心悦目(景致非凡)“的特点。
10.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线索。(小石潭记》 作者感情变化:从闻水声,如鸣调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等可知作者的情感变化由“喜乐“到“悲凄”(凄凉) (孤寂) ;《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从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可知"感到快乐”;从“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可知"徘徊感叹;从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可知作者由感叹良辰美景不常在,聚合不长久转为古之观今犹今之观古的豁达释然。
【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 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 - 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红桥游记
出了镇准门, 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 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 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蜓,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流光四溢;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 香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 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 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 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专题02 课内外古诗文阅读(学生版)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人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归属感,(甲)诗中“________”一词,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作者把二人引为知己,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的人生选择;
(乙)文中作者以“________”为楷模,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③,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国大夫。②解狐:晋国大夫。③尉:军事长官。
5.解释下列加点词。
(1)谁可为之(_______)
(2)外举不避仇(_______)
6.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您问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B.您问谁值得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您问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有什么仇恨。
D.您问谁值得这个职位,又不是问我有什么仇恨。
7.“祁黄羊可谓公矣”句中的“公”,在文中的具体行为是:_______________,可见祁黄羊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2.【甲】词和【乙】文两部作品,分别是作者写给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乙】文中的“先帝”是指_________ (人名),他曾经在荆州遇险,【甲】词中名为“_________”的马帮助他成功脱险。
3.【甲】词相关的历史背景是_____;【乙】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
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创作蜀国歌舞杂技。
B.(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创作过去的蜀国歌舞杂技。
C.所以,(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表演蜀国歌舞杂技。
D.(司马文王请人)为刘禅表演过去的蜀国歌舞杂技。
5.【甲】词中的“梦”指的是_________的场景;【丙】文中加点词语“是”指的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6.诸葛亮在【乙】文中追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并且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丙】文中刘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导致的结果会是司马文王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
爱莲说(节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甲)诗的作者是__(朝代)的郑燮;(乙)文的作者是宋朝的___(人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甲)诗通过一个“还”字表现了竹“_______”的品性;(乙)文通过一个“_____”字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偏爱;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________的高尚节操。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敌益生兵至(_____)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_____)
6.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让金兵熟悉状况并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B.假使金兵全部出动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C.让金兵全部出动并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D.假使金兵熟悉状况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7.金兵从此忌惮宗泽是因为他除了善于鼓舞军队气土,还能够______________,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的情节中看出来。
【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石壕吏(节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乙】
___________(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②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③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地名,今山东阿县。 ②白首:老年人。③决:决断(改事)。
2.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乙节选语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遣使追( ) (2)铸库兵以作耕器(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B.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C.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D.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6.甲诗控诉了______________,乙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淳朴风尚,丙文展现了子奇治阿的才华。
7.下列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对外人的排斥。
C.“共载皆白首”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
D.上述诗文都意在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8.甲诗“______________”的行为和乙文“________”的举措,都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但丙文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谢无逸①闲居。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曰:“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文章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此等举子,如何唤作书生?
注释:①宋代临川城南人,北宋文学家。
2.(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梳理(甲)文第①段内容,填写表格。
场景 生活特点
滁人游 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
(1)________
(2)________
太守醉
5.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1)宗野方七岁(____________) (2)匿笑而去(____________)
6.对(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7.从(甲)(乙)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有两大才能:(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2022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一模(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口口口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初,策①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②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策创甚,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③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注)①策:孙策,三国时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权之兄。②卒:突然。③陈:同“阵”,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
2.两文所述事件都发生在_______时期:(甲)文节选自《_______》一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1)数出驱驰:
(2)从骑绝不能及从:
5.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要善于辅佐我的弟弟。
B.你们要好好对待我的弟弟。
C.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D.你们要善于对待我的弟弟。
6.(甲)文中的“口口口口”如今已成为一个成语,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文中的具体阐释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7.阅读两文,孙策、孙权兄弟先后占据江东且广受拥戴,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值得后人借鉴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区中考一模(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5-10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
5.【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即【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2分)
6.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4分)
(1)皆能道其姓名( ) (2)及其卒也( )
8.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心态的平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
D.“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
9.【乙】文通过主人公(1)常自诵以明志;(2)________________等言行,从正面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6分)
10.【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题(24分)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桥游记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①,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②,景晏牛山之悲③,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④,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⑤,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注】:①袨服[xuàn fú] :艳服。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gòu) :相遇;碰上。
5.《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顾而乐之( ) (2)良会未易遘(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8.《小石潭记》勾画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的游鱼图。(3分)
9.《红桥游记》描绘了红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3分)
10.《小石潭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喜乐”到_____________ (2分),《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6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