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7.4 结晶现象--同步培优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7.4 结晶现象--同步培优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5 12:46: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4 结晶现象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 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对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硝酸钾析出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2021·山东泰安)海水是一种重要资源,利用海水可制取镁等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进行实验:
分析该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Ⅰ,操作Ⅲ都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B.固体B是Mg(OH)2,试剂X是盐酸
C.加入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使MgCl2完全反应
D.处理等量海水,若将NaOH溶液换成石灰乳,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镁的产量
4. 下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水的质量可以由食盐的溶解度计算得出
B.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
C.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D.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5.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D.再降温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6.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
A. 铁架台、蒸发皿 B. 酒精灯、漏斗
C. 细口瓶、试管 D. 量筒、烧杯
7.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粗盐 B. 溶解粗盐
C. 过滤粗盐水 D. 蒸干滤液
8.(2021·湖南湘西)晾晒海水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现要除去粗盐溶液中的MgCl2和CaCl2,需先依次加入足量的a和b,过滤后再加c。则a、b、c分别是( )
A.Na2CO3 稀盐酸NaOH B.K2CO3NaOH稀盐酸
C.NaOHNa2CO3稀盐酸 D.KOH稀盐酸Na2CO3
9.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0.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不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B.蒸发皿不可以直接加热
C.蒸发时发现有固体开始析出,即停止加热
D.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
11. 利用粗盐样品(含CaC12、MgC12和泥沙)制取纯净的NaC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I中,所加试剂可以为过量的氢氧化钙和纯碱
B.滤渣中一定含钙元素和镁元素
C.操作Ⅱ可以除去溶液中的Ca2+和OH-
D.最终产率可能大于100%
12.如图所示为三种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过滤操作,可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固体
B.进行如图乙所示的蒸发操作,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C.丙所示的蒸馏操作,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 a 进 b 出
D.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需要用到图示甲、乙、丙三种操作
13. 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0
现有60℃时该盐的饱和溶液105g,要得到32.1g晶体,应将该盐溶液冷却到(  )
20℃ B. 30℃
C. 40℃ D. 10℃
14.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溶液丙若再蒸发掉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
15. 20℃某物质的溶解度是40g,现将20℃、1k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是(  )
A. 12克 B. 4.3克
C. 6克 D. 5克
1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___(填"A"或"B");
(2)t1℃时C的溶解度为_____g;
(3)t2℃时,A、B、C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4)t2℃时将4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g溶液;
(5)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时,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
(6)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___的方法。
17.(2021·湖南岳阳)“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1O)是一种常用的环境消毒剂,某同学用粗盐(含CaCl2、MgCl2、Na2SO4、泥沙等杂质)制“84”消毒液的流程如下: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2)溶液E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______。
(3)NaCl溶液通电时生成Cl2(黄绿色气体)、H2和NaO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NaClO溶液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84”消毒液应______储存。
18. 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1)中所得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大烧杯中的水中,不断搅拌,则小烧杯中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是___(填字母)。
A冰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干冰
19.海水晒盐后得到的晶体是粗盐(含少量氯化钾、硫酸镁等杂质),剩余的液体称为苦卤,苦卤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钾、硫酸镁等成分,氯化钾和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请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氯化钾 28 31.2 34.2 37.2 40.1 42.6 45.8 48.8 51.3 53.9 56.3
硫酸镁 22 27.7 33.5 39.3 44.5 49 52.2 53.8 53.6 51.1 46.2
(1)将苦卤加热到70℃以上,首先析出的晶体应是______。
(2)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如图1):
(3)经过操作①把大颗粒粗盐变成较细粗盐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如图2所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选填字母编号)。
(5)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可能原因是____(选填字母编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操作④后得到的滤液有点浑浊
C制得精盐还很潮湿
D蒸发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20. 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如图b所示的变化,则当时温度变化是______(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___(填“增多”或“减少”)。
21.(2021河南省卷)实验室除去粗实验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实验步骤有:溶解、______、蒸发;除去粗实验水中的杂质CaC12、MgC12、Na2SO4,可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______、Na2CO3溶液,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盐酸,其作用是______。
【答案】过滤 BaCl2 除去溶液中过量的NaOH和Na2CO3
22.(2021·湖南衡阳)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工业上常利用海水提取粗盐(含CaCl2、MgCl2等杂质),然后进一步得到精制食盐,并广泛用于氯碱工业和侯氏制碱工业等;过程如下:
(1)母液为NaCl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试剂X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OH B.KOH C.NaNO3
(3)操作Y为______。
(4)加适量盐酸的作用是为了除去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4 结晶现象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A正确;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应该从零开始,故B正确;
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D错误.故选D。
2. 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对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硝酸钾析出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有晶体析出,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说法正确;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溶解度的溶解度减小,硝酸钾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3.(2021·山东泰安)海水是一种重要资源,利用海水可制取镁等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进行实验:
分析该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Ⅰ,操作Ⅲ都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B.固体B是Mg(OH)2,试剂X是盐酸
C.加入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使MgCl2完全反应
D.处理等量海水,若将NaOH溶液换成石灰乳,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镁的产量
【答案】D
【解析】A、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蒸发可以将溶液中的固体结晶出来,所以操作Ⅰ是过滤,操作Ⅲ是蒸发,都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故A正确;B、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固体B是Mg(OH)2,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试剂X是盐酸,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使MgCl2完全反应,故C正确;D、无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与氢氧化钙反应,根据反应前后镁元素质量守恒,只要参加反应的氯化镁质量相等,最终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相等,但是使用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节约成本,故D错误。故选D。
4. 下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水的质量可以由食盐的溶解度计算得出
B.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
C.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D.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A、①中水的质量可以由食盐的溶解度计算得出,故选项说法正确。B、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让余热将剩下的水分蒸发,故选项说法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选项说法正确。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蒸发应在过滤之后,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5.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D.再降温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答案】B
【解析】A、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原溶液可能不饱和,正确;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析出晶体后,是稀溶液,正确;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不知道,故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正确;故选B。
6.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
A. 铁架台、蒸发皿 B. 酒精灯、漏斗
C. 细口瓶、试管 D. 量筒、烧杯
【答案】C
【解析】粗盐的提纯需要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溶解需要用量筒量取合适量的水,在烧杯中溶解粗盐;过滤需要用到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结晶需要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等;由分析得,不需要试管;故选C。
7.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粗盐 B. 溶解粗盐
C. 过滤粗盐水 D. 蒸干滤液
【答案】C
【解析】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A不正确;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用量筒溶解固体,故B不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C正确;D、蒸发操作应用蒸发皿进行完成,故A不正确。故选C。
8.(2021·湖南湘西)晾晒海水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现要除去粗盐溶液中的MgCl2和CaCl2,需先依次加入足量的a和b,过滤后再加c。则a、b、c分别是( )
A.Na2CO3 稀盐酸NaOH B.K2CO3NaOH稀盐酸
C.NaOHNa2CO3稀盐酸 D.KOH稀盐酸Na2CO3
【答案】C
【解析】先将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再将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选C。
9.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答案】C
【解析】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错误;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错误;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③中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正确;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错误。故选C。
10.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不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B.蒸发皿不可以直接加热
C.蒸发时发现有固体开始析出,即停止加热
D.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
【答案】D
【解析】A、粗盐易潮解,粗盐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故选项说法错误。C、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1. 利用粗盐样品(含CaC12、MgC12和泥沙)制取纯净的NaC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I中,所加试剂可以为过量的氢氧化钙和纯碱
B.滤渣中一定含钙元素和镁元素
C.操作Ⅱ可以除去溶液中的Ca2+和OH-
D.最终产率可能大于100%
【答案】C
【解析】A、操作I中,所加试剂可以为过量的氢氧化钙和纯碱,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从而除去氯化钙和氯化镁,不符合题意;B、滤渣中一定含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一定含钙元素和镁元素,不符合题意;C、操作Ⅱ,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是为了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故可以除去溶液中的CO32-和OH-,符合题意;D、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故最终得到氯化钠的质量有可能大于粗盐的质量,故最终产率可能大于100%,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如图所示为三种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过滤操作,可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固体
B.进行如图乙所示的蒸发操作,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C.丙所示的蒸馏操作,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 a 进 b 出
D.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需要用到图示甲、乙、丙三种操作
【答案】B
【解析】A、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杂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固体需要进行蒸发操作,故错误;B、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剩余液体靠余热蒸干,否则易导致晶体飞溅,故正确;C、进行蒸馏操作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提高冷凝效果,故错误;D、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需要进行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故错误。故选B。
13. 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0
现有60℃时该盐的饱和溶液105g,要得到32.1g晶体,应将该盐溶液冷却到(  )
20℃ B. 30℃
C. 40℃ D. 10℃
【答案】B
【解析】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所以60℃时的KNO3饱和溶液105g中含有溶质质量为:,水的质量为50g,降温后会析出KNO3的质量为32.1g,则溶解的KNO3的质量为55g﹣32.1g=22.9g,此时溶解度为45.8g,对应的温度为30℃。 故选:B。
14.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溶液丙若再蒸发掉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
【答案】D
【解析】A、分析流程图中可知,甲蒸发5g水,无晶体析出,则溶液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 B、分析流程图可知,甲蒸发5g水得到乙溶液,乙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C、分析流程图可知,甲蒸发5g水得到乙溶液,乙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得到丙溶液,则丙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而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等于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C错误;D、溶液达到饱和,才会有晶体析出,因为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丙是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丙若再蒸发掉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D正确;故选D。
15. 20℃某物质的溶解度是40g,现将20℃、1k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是(  )
A. 12克 B. 4.3克
C. 6克 D. 5克
【答案】C
【解析】20℃某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现将20℃、1k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该温度下15g水中溶有的该物质的质量为40g×=6g,则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是6g。 故选C。
1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___(填"A"或"B");
(2)t1℃时C的溶解度为_____g;
(3)t2℃时,A、B、C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4)t2℃时将4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g溶液;
(5)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时,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
(6)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___的方法。
【答案】 B 43 A>B>C 80 B>A>C 降温结晶
【解析】(1)由图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B;(2)由图可知,t1℃时,C的溶解度是43g;(3)由图可知,t2℃时,A、B、C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4)t2℃时,A的溶解度是60g,该温度下,将4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30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30g=80g;(5)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时,A的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B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B、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2℃时B的溶解度 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t2℃时,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大于t1℃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后,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6)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7.(2021·湖南岳阳)“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1O)是一种常用的环境消毒剂,某同学用粗盐(含CaCl2、MgCl2、Na2SO4、泥沙等杂质)制“84”消毒液的流程如下: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2)溶液E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______。
(3)NaCl溶液通电时生成Cl2(黄绿色气体)、H2和NaO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NaClO溶液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84”消毒液应______储存。
【答案】(1)过滤 (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3) (4)密封
【解析】(1)操作①是分离固液的操作,为过滤;(2)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和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氯化钡和硫酸钠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得到溶液E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E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杂质。(3)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NaCl溶液通电时生成Cl2(黄绿色气体)、H2和NaOH,则反应物中还有水,故化学方程式为。(4)NaClO溶液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84”消毒液应密封储存。
18. 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1)中所得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大烧杯中的水中,不断搅拌,则小烧杯中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是___(填字母)。
A冰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干冰
【答案】 饱和 加适量水 ACD
【解析】(1)由溶解度表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饱和溶液;(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得到的是饱和溶液且有硝酸钾剩余,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水;(3)小烧杯中溶液已经是饱和溶液,要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就要使温度降低,因此加入的物质溶于水吸热,因此可加入A、C、D
19.海水晒盐后得到的晶体是粗盐(含少量氯化钾、硫酸镁等杂质),剩余的液体称为苦卤,苦卤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钾、硫酸镁等成分,氯化钾和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请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氯化钾 28 31.2 34.2 37.2 40.1 42.6 45.8 48.8 51.3 53.9 56.3
硫酸镁 22 27.7 33.5 39.3 44.5 49 52.2 53.8 53.6 51.1 46.2
(1)将苦卤加热到70℃以上,首先析出的晶体应是______。
(2)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如图1):
(3)经过操作①把大颗粒粗盐变成较细粗盐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如图2所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选填字母编号)。
(5)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可能原因是____(选填字母编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操作④后得到的滤液有点浑浊
C制得精盐还很潮湿
D蒸发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答案】 硫酸镁 增大粗盐和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 D AD
【解析】(1)将苦卤加热到70℃以上,首先析出的晶体应是硫酸镁,是因为温度高于70℃时,硫酸镁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故填:硫酸镁。(3)1.经过操作①把大颗粒粗盐变成较细粗盐的目的在于增大粗盐和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故填:增大粗盐和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4)操作4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如图2所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D,这样被过滤液体会从滤纸对接的缝隙流下,起不到过滤效果。故填:D。(5)A.精盐的值得率=,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导致最终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制得率偏低,故A符合题意;B.操作④后得到的滤液有点浑浊,精盐中还含有泥沙,最终导致制得率偏高,故B不符合题意;C.制得精盐还很潮湿,水分质量也算作精盐质量,最终导致制得率偏高,故C不符合题意;D.蒸发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导致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制得率偏低,故D符合题意。故填:AD。
20. 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如图b所示的变化,则当时温度变化是______(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___(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 升温 减少
【解析】m=ρ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大,溶解的溶质增多;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取升温的方法,升温后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溶解的溶质增多,溶液的密度增大,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减少。
21.(2021河南省卷)实验室除去粗实验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实验步骤有:溶解、______、蒸发;除去粗实验水中的杂质CaC12、MgC12、Na2SO4,可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______、Na2CO3溶液,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盐酸,其作用是______。
【答案】过滤 BaCl2 除去溶液中过量的NaOH和Na2CO3
【解析】实验室除去粗实验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实验步骤有:溶解、过滤、蒸发,除去粗实验水中的杂质CaC12、MgC12、Na2SO4,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钡和硫酸钠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钙产生碳酸钙沉淀,可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BaCl2、Na2CO3溶液,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盐酸,盐酸和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其作用是除去溶液中过量的NaOH和Na2CO3。故答案为:①过滤;②BaCl2;③除去溶液中过量的NaOH和Na2CO3。
22.(2021·湖南衡阳)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工业上常利用海水提取粗盐(含CaCl2、MgCl2等杂质),然后进一步得到精制食盐,并广泛用于氯碱工业和侯氏制碱工业等;过程如下:
(1)母液为NaCl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试剂X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OH B.KOH C.NaNO3
(3)操作Y为______。
(4)加适量盐酸的作用是为了除去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答案】饱和 A 过滤 NaOH、Na2CO3(或氢氧化钠、碳酸钠)
【解析】(1)海水结晶后所得母液为NaCl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2)A、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选项正确;B、氢氧化钾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不正确;C、NaNO3不能与氯化镁反应,反而带入新的杂质,选项不正确;故选A;(3)操作Y是固液分离的方法,操作名称为过滤,故填:过滤;
(4)由流程图可知,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将钙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将镁离子沉淀,所以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加入盐酸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NaOH、Na2CO3(或氢氧化钠、碳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