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共 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2分)
1.如图所示是几种长度的测量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直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
B. 测出n圈细钢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钢丝的直径
C. 直接测量小木块的长度
D. 测出全部书页总厚度,除以张数得到一张纸的厚度
2.下列单位的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3.4米=3.4×1000=3400毫米 B.3.4米=3.4米×1000=3400毫米
C.3.4米=3.4米×1000毫米=3400毫米 D.3.4米=3.4×1000毫米=3400毫米
3.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只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
4.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5.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小明先采用仰视读数,读出液体的体积为45mL,然后倒出部分液体后,仍然采用仰视读数,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0mL。则他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15mL B.小于15mL C.等于15mL D.无法确定
6.用体温计测得小科的体温为37.3℃,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妍和小孙的体温,如果小妍和小孙的实际体温为37.1℃和38.4℃,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37.1℃和37.3℃ B.37.1℃和38.4℃
C.37.3℃和37.3℃ D.37.3℃和38.4℃
7.下列选项是几位同学的课堂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用皮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录数据是25.36米,这个皮尺的最小刻度是1分米
B.用量筒测得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500升
C.一只铅笔大约长15厘米
D.某市2019年冬天最低气温是-6℃,读作零下六摄氏度
8.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A.28℃ B.-28℃ C.12℃ D.-12℃
9.甲、乙两位同学使用一支已消毒显示37℃的体温计先后测量甲、乙体温,体温计的读数均为3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8.5℃ B.甲、乙的体温一定都是38.5℃
C.乙的体温一定低于38.5℃ D.乙的体温一定高于38.5℃
10.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11.小明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先后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记25.46cm、25.45cm、25.66cm、25.47cm,则这个物体长度的测量值应取( )
A.25.455cm B.25.46cm C.25.496cm D.25.47cm
12.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13.现有两个大小相同、制作材料不同的小球,为了比较它们的弹性好坏,应选择下列中的哪一个方案?( )
A.手触摸小球,感觉哪一个球较软,软的小球弹性好
B.让两球从同一高处静止下落,反弹高的小球弹性好
C.把两球从同一高处向地面掷,反弹高的小球弹性好
D.把两球向墙壁扔去,反弹后离墙壁远的小球弹性好
14.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C.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0℃
15.如图所示为巧测一高度为l的薄瓶的容积的示意图,用刻度尺先测出瓶底直径为d,瓶口向上倒入一定量水,测出水面高度为l1;然后再堵住瓶口,将瓶盖倒置测出水面离瓶底的高度为l2,则瓶子的容积约为( )
A.πd2l1 B.πd3 C.πd2(l1+l2) D.πd2(l1 l2)
16.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而着火,而火势不太大时,应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A.用干布擦净 B.用湿抹布扑盖 C.用水浇灭 D.用灭火器灭火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7.结合生活经验,请给以下的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本七年级上册科学的厚度为17.3___________
(2)新冠疫情期间,当学生体温为37.3 ___________及以上要上报卫生防疫部门。
(3)饮水机上每桶水的体积约为19___________
18.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 _______(填序号,下同)常用来搅拌的是________。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药匙
19.小杨通过学习科学测量的知识之后,用了下图的工具进行了相关测量工作。
(1)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____刻度尺,其分度值是__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2)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小西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图中第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___________。
20.国庆期间,老师布置了自制温度计的作业。小明利用玻璃瓶、玻璃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三支温度计。请根据小明设计的温度计回答以下问题:
(1)玻璃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的_______。
(2)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其中温度计_______的精确度最高。(选填“A”或“B”或“C”)
(3)小明将自制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和50℃水中时,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分别为6厘米和16厘米。现将自制温度计再放入某液体中,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为14厘米,则该液体的温度为_______℃。
21.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V2-V1。
(1)使用时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应与___________相平。
(2)如图所示,甲同学所用量筒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___,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_。
(3)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____。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22.如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
23.现有下列仪器,根据要求用相应的序号填空: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
(2)请写出工具E的名称___________。
24.小明同学利用一根粗细均匀的铅笔、刻度尺来测量细铁丝的直径。
(1)如细铁丝环绕30圈,则细铁丝直径为________厘米(结果精确到0.01)。
(2)刻度尺受热膨胀后去测量,其值与真实值比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某些用常规仪器难以直接测量的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成大量,不仅便于测量,还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少误差,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以下测量方法不属于累积法的是________。
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取平均值
B.测量金属块的长度,测量了3次,然后求平均值
C.测量一滴水的体积,先测出60滴水的体积,然后取平均值
D.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先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然后把石头放入水中,记下刻度。再把两个刻度相减,就是石头的体积。
三、探究题( 共2小题,共24分)
25.某同学发现家里有个废弃的小灯泡,突发奇想,想测出灯泡的体积,小灯泡不能沉入水中,为测量废弃小灯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1)图中实验测量最没有必要的是__________(填图下字母)。
(2)小灯泡的体积是___________cm 。
(3)如果做D步骤时,该同学读数时是俯视的,实验结果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明显影响”)。
(4)量筒中水的多少对实验有没有影响,并说出理由_________。
26.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读得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仰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大于20毫升呢,还是小于20毫升,还是等于20毫升,请你简述进行判断?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因为是圆柱体,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柱体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故A正确。
B.已知铜线圈的宽度和匝数,测量出n圈细铜丝总宽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故B正确。
C.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得与被测物体平行,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出课本内纸张的厚度h,数出纸张数n,计算出每张纸的厚度,故D正确。
故选C。
2.D
【详解】
A.“3.4×1000”不能得到单位毫米,故A错误;
B.“3.4米×1000”得到的单位是米,故B错误;
C.“3.4米×1000毫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错误;
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课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实验与思考再运用到实际,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领略科学的奥秘,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A错误。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B错误。
C、作出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假设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
D、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小明仰视量筒液面读数为45mL,仰视读数导致结果会偏小,其实际体积大于45mL;
倒出部分液体后,仍然采用仰视读数,仰视读数导致结果会偏小,则其实际体积大于30mL,所以他倒出的液体体积可能大于15mL,也可能等于15mL,也可能小于15mL,所以无法确定。
故选D。
6.D
【详解】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应用力甩几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用体温计测得小科的体温为37.3℃,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直接用来测量其他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3℃,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7.3℃,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3℃;所以,小妍实际体温是37.1°C,测量的结果是37.3℃,小孙的体温是38.4℃,测量的结果是38.4℃,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
A.用皮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录数据25.36米,准确值为25.3米,估读值为0.06米,所以该皮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分米,故A正确。
B.用量筒测得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500毫升,故B错误。
C.一只铅笔大约长15厘米,故C正确。
D.-6℃,读作零下六摄氏度或负六摄氏度,故D正确。
故选B。
8.D
【详解】
温度计进行读数时,看清楚量程、分度值。图中的从-10℃到-20℃间隔十个小格,说明分度值为1℃,对应示数即为-12℃。
故选D。
9.A
【详解】
体温计的初始温度为37℃,测量甲的示数为38.5℃,因为示数升高,因此甲的体温是准确的,肯定是38.5℃。再测量乙的示数仍然为38.5℃,即示数没变,那么乙的体温可能低于38.5℃,可能为38.5℃,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
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实验。
故选B。
11.B
【分析】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详解】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5.66cm与其它数值的准确值不同,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故选B。
12.D
【详解】
打开无色液体,闻气味,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现象,属于收集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B
【详解】
A.手的感觉是不可靠的,故用手触摸两球感受软硬程度来比较两球的弹性大小不合理,故A不符合题意。
B.把两球从离地面相同高度处由静止下落,控制了高度、初速度,反弹的越高的球弹性越大,磁方案最合理,故B符合题意。
C.因掷出球时的力度、高度都会影响球反弹的高度,掷球的力度、高度未知,所以不能通过们反弹的高度来比较弹性大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因扔球的力度会影响球反弹的距离,扔球的力度未知,所以不能通过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来比较弹性大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故B错误。
C.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离开被测液体读数,那么示数会马上发生改变,即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故C错误。
D.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此时的示数为30℃,故D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
酒瓶的底面积为,瓶中水的体积
瓶中空气体积
酒瓶的容积为
故选C。
16.B
【详解】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而着火,而火势不太大时,可以用湿抹布铺盖,通过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的方法进行灭火,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7.毫米(mm) 摄氏度(℃) 升(L)
【详解】
(1)一本七年级上册科学的厚度为17.3毫米(mm)。
(2)新冠疫情期间,当学生体温为37.3摄氏度(℃)及以上要上报卫生防疫部门。
(3)饮水机上每桶水的体积约为19升(L)。
18.③ ④
【详解】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玻璃棒常用来搅拌。
19.A 0.1cm/1mm 2.20 ①③ 5cm3
【详解】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用有刻度一端紧靠物体,所以放置正确的是A刻度尺;A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2.2cm刻度线对齐,读作2.20cm,该物体的长度为:L=2.20cm。
(2)悬重法测石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则石蜡的体积
V=V2-V1=59cm3-54cm3=5cm3
据此分析,测量石蜡的体积只需要②和④两次测量,①和③可以省去。
20.玻璃泡 C 40
【详解】
(1)[1]玻璃瓶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
(2)[2]玻璃管内径越小,玻璃泡越大,液体的热胀冷缩会更明显,精确度越高,故C符合要求。
(3)[3] 小明将自制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和50℃水中时,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分别为6厘米和16厘米,则每上升一厘米所表示的温度为
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为14厘米,则该液体的温度为
21.凹液面的中央最低处 2mL 20cm3 BC
【详解】
(1)[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中央最低处相平。
(2)[2][3]由图可知,甲同学所用量筒的最小刻度是2mL;水的体积V1=50mL,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70mL,
则小石块的体积
V=V2-V1=70mL-50mL=20mL=20cm3
(3)[4]A.石块浸没后,改变其在水中的深度,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测量结果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导致V2偏小,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导致V2偏小,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导致V2偏大,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2.-22 58
【分析】
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详解】
[1][2]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1℃;
甲: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因此冰的温度为
-20℃+(-1℃)×2=-22℃
乙: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因此水的温度为
60℃-1℃×2=58℃
23.AG 试管夹
【详解】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蒸发皿、试管,故填AG。
(2)工具E的名称:试管夹。
24.0.17 偏小 BD
【分析】
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
【详解】
(1)[1]由图可知
L=5.00cm,n=30
故
(2)[2]刻度尺受热膨胀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偏小。
(3)[3]为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等常用累积法,AC都属于累积法,BD不属于累积法,BD符合题意。
25.AC 20 偏大 有影响,因为测量物体的体积采用的是排水法,需要使得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水过少,则无法使物体全部浸没;水过多,则放入物体后可能使水的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无法读数;只有当水的体积在一定范围内水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详解】
(1)悬重法测灯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50mL=50cm3,再用铁块将灯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70mL=cm3,就能求出灯泡的体积,据此分析,测量灯泡的体积只需要BD三次测量,AC可以省去,最没有必要。
(2)灯泡的体积
V=V2-V1=70cm3-50cm3=20cm3
(3)依据俯视量筒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求出的灯泡体积将偏大。
(4)测量物体的体积采用的是排水法,需要使得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水过少,则无法使物体全部浸没;水过多,则放入物体后可能使水的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无法读数;水的体积在一定范围内水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26.见解析
【详解】
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读得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实际体积等于35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仰视的方法读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15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5毫升;倒出液体的体积小于20毫升。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