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6 15: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选择题
1.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假如地球在逃离太阳系之前停止自转和公转,则现在地球上的哪些现象将不复存在( )
①日月星辰每天的东升西落 ②全球变暖
③正午旗杆的影长变化 ④四季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如图为某地某日太阳东升西落示意图,点、、分别表示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你觉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位于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小
B.当太阳位于位置时,人影在西北方向
C.图中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等于90°
D.一天中的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杆影应朝正北,杆影最短
3.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
A.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B.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更替周期为一年
C.地球上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D.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比现在小
4.小科利用白炽灯(代表太阳)和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运动,他将地球仪绕白炽灯自西向东旋转到如图位置时,小科作出如下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模拟地球绕日公转
B.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C.这一天全球昼夜平分
D.北半球节气为冬至日
5.如图是我省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图。比较冬天和夏天的落日方位,若只考虑哪一个较为偏南或偏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者落日方位相同
B.夏天的落日方位比冬天偏南
C.冬天的落日方位比夏天偏南
D.因每大落日的方位各不相同,因此无法比较
6.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在我省杭州开幕。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7.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地球位于位置E时,浙江省处在夏季
B.当地球位于位置E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天津
C.对于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C到D过程时,昼变长,夜变短,且夜始终长于昼
D.对于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A到B过程中,昼变短,夜变长,且夜始终长于昼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此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于  ,图中的此期间北京市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
A.③;昼>夜,昼渐短
B.③;昼<夜,昼渐短
C.④:昼<夜,昼渐长
D.④;昼>夜,昼渐长
9.当地球在A、D之间运动时,下列出现的情况与我国民间的传统风俗相符合的是(  )
赏明月,共庆团圆 B.发红包,守岁迎春
C.观花灯,喜闹元宵 D.清明时,踏青插柳
10.2020年4月4日(农历三月十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这天月球的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
A.1附近 B.3附近 C.5附近 D.7附近
1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间段是3月21日至9月23日之间
B.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
C.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
D.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和公转的轨道平面是重合的
12.如图为2019年6月22日的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反映的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
B.图中②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
C.当日①②③④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③
D.此时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②
13.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更替现象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填空题
14.地球公转产生了 现象。
15.如图1为某地“二分二至”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二分二至”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正午太阳光线从房门照射到屋内的对应位置,结合图2、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的甲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____处。
(2)我国国庆节,地球运行到图3公转轨道的___和___之间。
(3)当地球公转到丙位置时,正午太阳位于A,B、C中的____位置。
16.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
(1)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______处
(2)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_______季
(3)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绍兴市的白昼将变____(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三、探究题
17.如图,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圆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平移地球仪,实验模拟某自然现象。
(1)该实验正在模拟地球的______(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我国夏至日地球平移的位置处于图中的_____(填“A”或“B”)附近。
18.如图所示,甲、乙两点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商定在同一天的正午测定杆影,并用相机记录后将图片传送给对方,下列选项是两位同学得到的一组图片,你认为正确的是( )
19.下图是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用箭头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与自转方向。
(2)地球运动到C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日是__ _____。
(3)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向__ ____(南、北)方向移动。
(4)地球公转至__ __点时,我国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和公转,那么将不会有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旗杆的影长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和四季的变化。故选B。
2.D
【详解】
A、太阳高度是指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的入射方向与地面的夹角。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中午十二点的太阳高度,所以最小太阳高度应该是0°,即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太阳位于A位置时,太阳高度大于0°,故A错误。
B、当太阳位于C位置时,即太阳在西南方向,人影在东北方向,故B错误。
C、一天中,最高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中午十二点的太阳高度,但是只有太阳直射范围内的最大高度才会等于90°,无法得知图中该地的纬度,故无法判断是否是最大太阳高度,故C错误。
D、太阳高度越大,影子就越短,一天中的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杆影应朝正北,杆影最短,故D正确。
故选D。
3.B
【解析】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极昼极夜现象,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更替周期为一年,故选B。
4.C
【详解】
A、小明将地球仪绕白炽灯自西向东旋转,所以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公转,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B正确;
C、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才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C错误;
D、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节气为冬至,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了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5.C
【详解】
夏天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冬季从西南方向落下,故A错误。夏天的落日方位比冬天偏北,故B错误。冬天的落日方位比夏天偏南,故C正确。夏天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冬季从西南方向落下,故D错误。故选C。
6.C
【分析】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详解】
2022年9月10日地球运行在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最接近秋分日(9月23日) ,因此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c,故选C。
7.C
【详解】
A、阅读地图,地球运动到B点时是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在E时,地球运动到B点附近,浙江省处在夏季,故A正确。
B、杭州和天津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杭州位于天津以南,纬度比天津低,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天津,故B正确。
C、对于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C(9月23日左右)到D(12月22日左右)过程时,昼变短,夜变长,且夜始终长于昼,故C错误。
D、对于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A(3月21左右)到B(6月22日左右)过程中,昼变短,夜变长,且夜始终长于昼,故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
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此时最接近秋分日即③位置,此时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故选B。
9.D
【详解】
图中显示,当地球位于图中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图中B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地球位于图中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图中D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结合图中自转方向推断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地球从D位置公转至A位置时,即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大约在3月21日至6月22日之间,赏明月,共庆团圆,是指中秋节,一般在9~10月间,故A错误。发红包,守岁迎春,是指春节,一般在1~2月间,故B错误。观花灯,喜闹元宵,是指元宵节,一般在2月份,故C错误。清明时,踏青插柳,是指清明节,一般在4月5日左右,位于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此时地球位于A、D之间,D符合题意。故选D。
10.D
【详解】
月球绕地球运动,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根据题意,2020年4月4日。还未到夏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农历三月十二,快到满月(满月时,日、地、月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即7处),这天月球大致在图中7处。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球的公转,和月相知识,准确作答。
11.C
【详解】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冬至到夏至之间,即12月22日至6月22日之间,故A错误。
B、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故B错误。
C 、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故C正确。
D、地球自转是赤道面,公转轨道是黄道面,黄赤交角23°26′,不是重合的,故D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A、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此时北半球是夏至,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故A错误。
B、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②位于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故B错误。
C、①位于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白昼时间最长,故C错误。
D、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②位于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四季交替、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根据题意,故选C。
14.四季变化
【分析】
此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特征。
【详解】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产生了四季变化现象。
15.b 乙 丁 A
【详解】
(1)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高度居中,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b处。
(2)我国国庆节为10月1日,地球运行到秋分(9月23日)到冬至(12月22日)之间,即乙丁之间。
(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在丙处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图中A位置。
16.甲 秋 长 增加
【详解】
读公转图可知,丁为北半球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甲为北半球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乙为北半球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丙为北半球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
(1)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即夏至日,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2)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即北半球的秋分日时,北半球处于秋季;
(3)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即由冬至日向春分日运动过程中,绍兴市的白昼将逐渐变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增加。
【点睛】
本题考查经纬网图的判读和地球公转图,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7.公转 B
【分析】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详解】
(1)[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可见,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
(2)[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当地球仪平移图中的B位置附近时,北极全部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是我国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18.A
【详解】
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的竿影朝向正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的竿影总是朝向正南方,甲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时的竿影总是朝向正南方;乙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的竿影总是朝向正北方,故A正确。
19.(2)夏至;(3)北;(4)C
【详解】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上图看是按逆时针方向运动。
(2)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的夏至日。
(3)地球从A处向C处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向北移动。
(4)地球公转到C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我国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