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汽化与液化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试管a内装有水,浸入装有水的烧杯b内,用酒精灯加热,若环境气压是1标准大气压,那么能使试管a内水沸腾的正确做法是( )
A.延长对烧杯的加热时间 B.换用火焰更旺的酒精灯对烧杯加热
C.用塞子将试管a的口塞紧 D.用环形塞将试管与烧杯间的部分塞紧
2.冬天开车时,轿车前车窗玻璃出现的雾气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驾驶员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
A.启动雨刷 B.用毛巾擦拭车窗
C.打开空调通风对车窗吹风 D.打开轿车车窗通风
3.《舌尖上的中国》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炒:炒菜时,水遇高温的油会飞溅的原因是,水和油遇热都沸腾了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被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拌着能入味,说明分子之间有吸引力
4.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和酒精,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液体的温度有关 B.液体的种类有关
C.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吹风机向潮湿的头发吹热风
B.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摊开晾到向阳的地方
D.用扫帚把地面上的水的周围扫开
6.通过研究物质的一些特性,可以辅助鉴別物质,以下选项能用来区分不同物质种类的选项是( )
①温度 ②质量 ③熔点 ④密度 ⑤长度 ⑥沸点
A.①③⑥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7.初秋的早晨,在上学的路上常可见到路边的花草树叶上布满晶莹的露珠,主要是因为( )
A.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增多,水蒸气液化形成
B.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水蒸气凝结形成
C.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水蒸气凝固而成
D.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减小,水蒸气液化而成
8.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为使现象更明显,玻璃片应尽可能靠近酒精灯火焰
B.探究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为了方便可以用嘴吹气
C.改变液体表面积时,可以在一个玻璃片上滴两滴水、在另一个玻璃片上滴一滴水
D.使用酒精而不用水进行实验,是为了缩短实验时间
9.加热某物质并画出2分钟后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 )
A.该物质一定是水
B.物质的沸点为 100℃
C.ab段物质为固态
D.cd段物质不再吸热
10.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二、填空题
11.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曲线___________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12.如图是三层蒸笼“蒸馒头”示意图。把馒头等置于上中下三层蒸笼内,然后把蒸碗放在蒸架上。蒸的过程中,随着大锅内水的沸腾,上中下三层蒸笼内的馒头会蒸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笼中食物变熟是因为通过热传递获得了热量,则这些热量直接来自于______;
(2)在上中下层蒸笼内蒸同一种食物,最先被蒸熟的是______层;
(3)用蒸笼蒸食物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______。
(4)在蒸食物的过程中能闻到食物的香味,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是由于______产生的。
13.有一种冬暖夏凉的衣服,它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人们穿上这种衣服后,气温较低时,微胶囊会凝固放热而使人体感到温暖;气温较高时,微胶囊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而使人体感到凉爽盛夏时节,经常会有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水______(物态变化名称)需要______热的特点,使城市较为清凉。
14.烧水时水开后壶嘴周围有“白汽”,且___________(选填“a”或“b”)处较浓;戴眼镜的同学觉察到冬天___________(选填“从室内到室外”或“从室外到室内”)镜片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三、探究题
15.小科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如图是小科同学测量水温时的情况,请指出他操作上的两个错误:_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他记录的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当时室温大约为__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__分钟。
(3)如图是小科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_______.
16.小用100mL水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A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如图甲所示,这是为什么?
(1)仔细观察甲图发现__________(选填“试管A”或“烧杯B”)没有盖上盖子,导致水不会沸腾,是因为沸腾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没有满足;
(2)盖上盖子后,小陈实验得到如图乙的图像,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达不到100℃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17.夏天,体育课结束,老师提醒满头大汗的同学们,别站在电风扇旁,当心着凉。小敏猜想:电风扇的风能降低室内温度。为了验证猜想,他在家里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关闭门窗、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中的甲温度计,放在靠近正在工作的电风扇风口上,乙温度计放在远离电风扇的位置上,读取两支温度计示数。
②取两小块餐巾纸,蘸上相同的适量水,分别包贴在两支温度计上,重复实验①。
③取一小块餐巾纸,蘸上适量的酒精,再包贴在一支温度计上,放在远离电风扇的地方,同时观察它的示数。
④取两小块餐巾纸,分别蘸上相同的适量水和酒精,再分别包贴在两支温度计上,放在靠近正在工作的电风扇风口上,同时观察它们的示数。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与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①中,如果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说明小敏的猜想是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②中,发现甲、乙温度计示数都下降了,这说明水蒸发需要___________;但甲温度计的示数下降得比乙温度计快,说明了___________。
(3)整个实验过程研究的问题是_____ (填序号)
A.电风扇的风是否有降温作用
B.风是否有加快水和酒精蒸发的作用
C.酒精蒸发是否需要吸热
D.温度计是否能测量风的温度
四、简答题
18.夏天,小科从冰箱中拿出一杯冰冻牛奶放在桌上。过一会儿,他发现在杯子的外壁上附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关于这“小水珠”的出现,小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猜想2:可能是牛奶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请你从以上猜想中任选一个,设计一个验证这个猜想的方案。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当烧杯b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甲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试管a中的水从大烧杯甲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b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b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a中的水不会沸腾。
A.延长对烧杯的加热时间,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变,试管a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能沸腾,故A不符合题意;
B.换用火焰更旺的酒精灯对烧杯加热,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变,试管a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能沸腾,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塞子将试管a的口塞紧,试管中水的上方气压会增大,水的沸点升高,烧杯中水的温度低于试管内水的沸点,试管内水不会沸腾,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环形塞将试管与烧杯间的部分塞紧,可以增大烧杯b内气压,烧杯内水的沸点升高,高于试管内水的沸点,使试管a中的水沸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
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使小水珠吸热加速蒸发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故选C。
3.C
【详解】
A.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A错误;
B.炒菜时有水的热油锅里,油花飞溅的原因是因为油的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让水分迅速蒸发膨胀变成水蒸气引起的,故B错误;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饭蒸熟,故C正确;
D.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
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详解】
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和酒精,则其它因素相同只有液体的种类不同,那么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故选B。
5.B
【详解】
A.用吹风机向潮湿的头发吹热风,既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也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加快,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既可以降低了温度,又可以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减慢,故B符合题意;
C.将湿衣服摊开晾到向阳的地方,既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也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使蒸发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扫帚把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使蒸发加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熔点是指某种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时的温度,沸点指纯净物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通常不同物质的熔点与沸点是不同的;而不同物质的温度、质量、长度都可以相同。
故选C。
7.A
【详解】
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增多,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珠,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D
【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温度,二是蒸发的面积,三是空气的流动。另外蒸发快慢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对照操作,分析变与不变的量就可以判断了。
【详解】
A.探究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玻璃片应尽可能靠近酒精灯火的外焰,不是内焰,故A错误;
B.探究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用嘴吹气,不仅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而且升高了温度,没有控制变量,故B错误;
C.改变液体表面积时,如果在一个玻璃片上滴上两滴水、在另一个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水,没有做到控制液体质量相同,故C错误;
D.蒸发快慢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同样情况下,酒精比水蒸发的快,可以缩短实验时间,故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
AC.由图可知,ab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ab段之间物质为固液共存状态,对应的温度是48℃,熔点是48℃,该物质是海波,故AC错误;
BD.由图可知,cd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物质的沸点是100℃,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B.把这种圆锥形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白玉杯子)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白玉杯内壁上,积少成多,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由此可见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错误。
C.水蒸气遇冷液化,所以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故C正确。
D.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利用杯子可以使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故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
水的质量发生变化,其沸点不变。因为水的质量增加,所以加热到沸点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曲线c符合。
12.水蒸气 上 先汽化后液化 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
(1)[1]蒸笼中食物变熟,通过热传递获得了热量,热量来源于水蒸气。
(2)[2]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
(3)[3]用蒸笼蒸食物的过程中,水先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4)[4]在蒸食物的过程中能闻到食物的香味,因为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作物规则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13.熔化 汽化 吸
【详解】
[1]气温较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时会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体感到凉爽;
[2][3]在路面上洒水是利用液态的水吸热汽化(蒸发)变成水蒸气来制冷的道理来降温的。
14.a 从室外到室内
【详解】
[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壶嘴处温度较高,不容易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容易出现“白气”,所以a处较浓。
[2]冬天眼镜上的水雾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而液化形成的,故应是从室外到室内形成。
15.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答题空2】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 【答题空3】30 【答题空4】12 【答题空5】D.
【分析】
(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判断分析;(2)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3)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热水降温的变化规律,对照各选项中图象,得出正确结论.
【详解】
(1)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错误为: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液面相平;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初始温度是36℃,放在室内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到第12min时温度不在发生变化,表明水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同,则室温为30℃;
(3)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正确。
16.烧杯B 持续吸热 97℃ 不满足一个标准大气压
【详解】
(1)[1][2]水沸点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烧杯B没有盖上盖子,当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均达到沸点后,无法从烧杯的水中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3][4]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97℃,达不到100℃,可能是没有满足一个标准大气压。
17.错误的 吸热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ABC
【详解】
(1)[1]步骤①中,关闭门窗,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中的甲温度计,放在靠近正在工作的电风扇风口上,乙温度计放在远离电风扇的位置上,读取两支温度计示数,如果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说明电风扇的风不能降低室内温度,小敏的猜想是错误的。
(2)[2][3]实验步骤②中,发现甲、乙温度计示数都下降了,这说明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但甲温度计的示数下降得比乙温度计快,说明了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加快,蒸发有致冷作用。
(3)[4]步骤①中,关闭门窗,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中的甲温度计,放在靠近正在工作的电风扇风口上,乙温度计放在远离电风扇的位置上,读取两支温度计示数,研究的是电风扇的风是否有降温作用;
步骤②中,取两小块餐巾纸,蘸上相同的适量水,分别包贴在两支温度计上,甲放在靠近正在工作的电风扇风口上,乙温度计放在远离电风扇的位置上,读取两支温度计示数;通过对比温度计示数,可研究风是否有加快水蒸发的作用;
步骤③中,取一小块餐巾纸,蘸上适量的酒精,再包贴在一支温度计上,放在远离电风扇的地方,同时观察它的示数,可研究酒精蒸发是否吸热;整个实验过程研究的问题是:电风扇的风是否有降温作用、风是否有加快水和酒精蒸发的作用及酒精蒸发是否需要吸热。
故选ABC。
18.见解析。
【详解】
猜想1实验方案:取两个同样的杯子,盛同样多的牛奶,一个放常温下,另一个放入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起进行比较,如果常温下的牛奶杯壁没有小水珠,说明冷杯壁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猜想2实验方案:取两个同样的杯子,在一个杯子中放入适量的牛奶,另一个杯子中不放牛奶,把两个杯子都放入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起进行比较如果空杯壁也有小水珠,则说明小水珠不是牛奶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