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7 15: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选择题
1.图为“大西洋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大西洋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B.地球是个球体
C.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海水对地形有侵蚀作用
2.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A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B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C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
④D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⑤E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F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G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⑦
3.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类型。如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模拟(  )
A.山体滑坡 B.火山喷发
C.宇宙膨胀 D.板块相撞
4.如图所示,下列不能成为支持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
A.①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具有可拼性
B.②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有能相连的岩层
C.③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存在黑色人种
D.④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群之间有亲缘关系
5.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B.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七大板块
C.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
D.大陆漂移学说是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底扩张说的主要依据是离大洋中脊的近岩石年龄比较老
B.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C.大爆炸论、板块构造学说都是得到验证的科学结论
D.地球的圈层自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7.甲地处于两个板块交界地带,乙地处于板块内部,对比甲乙两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B.乙地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C.甲地不易发生火山地震 D.乙地多火山地震分布
8.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①大西洋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②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成
③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逐渐减小
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关于火山、地震、泥石流三大地质灾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地震都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B.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带相似
C.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10.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四川地震频发,原因是其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
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11.下列关于地球的知识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赤道略扁,两极略鼓的不透明球体
B.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幔运动的表现形式
C.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D.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12.2018年3月13日,日本九州雾岛群山的活火山——新燃岳火山6日发生强烈喷发,火山灰柱高达约2300米。下列关于火山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火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B.火山在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
C.火山喷发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D.喷出的二氧化硫使酸雨增多
13.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B.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C.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并不断碰撞和张裂
D.火山和地震多发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
14.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是(  )
A.世界的火山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B.大西洋大陆两岸轮廓的轮廓的可拼性
C.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和环太平洋地区地震分布集中
D.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活动的遗迹
二、填空题
15.2020年2月3日,日本新岳火山发生喷发,喷出的火山烟尘高达7000米,如图所示。
(1)日本多地震和火山,是因为______;
(2)火山喷发是______的表现。
16.板块“漂浮”在_____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碰撞:形成_____;张裂:形成_____和海洋。
17.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强震引发海啸,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灾难。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岩石圈分为____大板块,板块漂浮在____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____板块和____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地壳极不稳定,正是运动中积累的能量释放导致此次大地震的发生。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测量,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
材料二:2005年10月,国家测绘总局公布了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新高度为8844.43米,原1975年公布的高度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材料三:如图所示为板块局部图。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图示的火山地震带为_________。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材料一的预言:______。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二、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B.珠穆朗玛峰的实际高度在缩小
C.用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D.2005年测量的最新高度应该比1975年测量的更准确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三,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______(填“扩张”或“缩小”)。
19.在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下图所示: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________作用形成;
(2)分析地质学发展过程,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_____。
A.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提出科学假说
B.科学家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学说都是正确的
C.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E.勒比雄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是一定正确的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从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千米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得知,大西洋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故A正确。
故选A。
2.D
【详解】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 ① 说法正确。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球体,故 ② 说法正确。 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所以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由于地球的影子比月球大,看不到整个地球的形状的影子,所以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故 ③ 说法正确。 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是月球的形状,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故 ④说法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故⑤⑥说法错误。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故⑦ 说法正确。 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3.D
【详解】
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板块的变化。
故选D。
4.C
【详解】
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具有可拼性,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有能相连的岩层, 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群之间有亲缘关系都能成为支持大陆漂移学说证据,ABD选项不符合题意;人类历史与地质历史相比,非常短暂,故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存在黑色人种不能成为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5.A
【详解】
A、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故A正确。
B、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故B正确。
C、大陆漂移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故C错误。
D、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属于海底扩张学说的代表,故A错误。
B、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故B正确。
C、人类没有充足的证据证实大爆炸宇宙论、板块构造学说观点的真实性,故C错误。
D、球的圈层自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故D错误。
故选B。
7.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在地壳活跃的地带,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甲地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
8.A
【详解】
①板块运动有两种方式:张裂拉伸与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或岛屿,故①正确;
②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成,故②正确;
③古地中海一部分的消失,是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故③不正确;
④大洋中脊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故④不正确。
故选A。
9.D
【详解】
A、火山、地震都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故A正确。
B、板块交界地带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故B正确。
C、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故C正确。
D、我国东汉时期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其用途是根据地震波的传递来确认地震发生在哪个方位,它不能预测地震,故D错误。
故选D。
10.A
【解析】
【详解】
【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四川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11.C
【详解】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透明球体,A选项错误;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B选项错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C选项正确;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D选项错误。故选C。
12.C
【详解】
火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在地壳薄弱地带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火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在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多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活跃,火山容易发生,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火山喷发物中有火山灰、含硫化合物等,会造成空气中颗粒物和有毒化合物污染,因此火山喷发会造成空气污染,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火山喷出的二氧化硫,会溶于空气中凝结形成的云滴中,使得雨水酸度增加,从而导致酸雨增多,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解析】
【详解】
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故A错。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故B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故C错。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故D正确。
故选D。
14.B
【详解】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进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5.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变动
【详解】
(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2)地壳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地震和火山,故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了构成地球的六大板块以及地壳变动表现形式。
16.软流层 山脉 裂谷
【详解】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之间碰撞会形成山脉,板块之间张裂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17.六 软流层 太平洋 亚欧
【详解】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发生碰撞和挤压,地壳极不稳定。
18.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挤压,使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因此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D 扩张
【解析】
【分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
(1)图中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挤压,使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因此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可知:2005年测量的最新高度应该比1975年测量的更准确;故选D;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扩张;
19.碰撞和张裂 C,D
【分析】
1、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大多数人公认的,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它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在板块的交界处分布着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详解】
(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 碰撞和张裂作用形成;
(2)科学假说一直在被提出,不管是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还是科学较发达的现代,A错误;科学家发现的学说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B错误; 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C正确; 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对地球表面地壳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正确; 勒比雄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的有关地壳的问题,但认识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也有可能被新的学说代替,E错误。故选CD。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