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第十单元酸和碱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
A.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B.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2.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3.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H2SO4,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白色 D.不变色
4.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显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5.消除铁制品表面的锈可用( )
A.水 B.稀盐酸 C.洗涤剂 D.食盐水
6.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7.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 B.
C. D.
8.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象相符的是( )
A. B.
C. D.
9.下列关于H2SO4性质描述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
A.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C.浓硫酸滴到白纸上使纸变黑
D.与Mg反应放出氢气
10.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uO、Ba(OH)2、CuSO4 B.NaOH、HNO3、K2CO3
C.KOH、FeCl3、Na2CO3 D.NaOH、Ba(NO3)2、H2SO4
11.将O2、C、CO、CuO、NaHCO3、稀盐酸六种物质两两混合,有CO2生成的化学反应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2.将一定质量的硫酸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加入到盛有锌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关于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最多有三种物质
B.若滤液呈无色,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两种
C.滤液的质量可能小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D.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滤渣中可能有两种物质
13.下列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 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电解水
A.A B.B C.C D.D
14.恒温条件下,向两份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硫酸、Na2SO4溶液,分别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乙曲线所示。通过分析该图推埋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B.乙曲线N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生成大量水
D.乙曲线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Na+、SO42﹣
二.多选题(共3小题)
15.现有不纯的氧化铜样品16g,所含杂质可能是氧化铝、氧化镁、木炭粉、氯化钠。向其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没有固体剩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木炭粉
B.原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C.反应生成3.6g水
D.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16.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只发生1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
17.已知:Mg+CuOCu+MgO,现将一定量镁和氧化铜的粉末充分加热后,将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下列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若有气泡产生,固体剩余物中一定含有镁粉,一定不含铜粉
B.若溶液变为蓝色,固体剩余物中一定含有CuO
C.固体剩余物能全部溶解到稀硫酸中
D.在稀硫酸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MgO+H2SO4═MgSO4+H2O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8.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氧气 ②石蕊溶液 ③干冰 ④石墨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
(3)能用于供给呼吸的是 ,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19.将生锈的铁钉投入到过量的稀盐酸中,刚开始观察到的现象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过一段时间后,又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能证明A中反应发生的现象 。
(2)写出上述实验中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全面验证酸的化学通性,D试管中能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 (写一种即可)。
(4)实验完成后,将全部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测得pH=2,则废液中所含溶质最多有 种(溶质不计指示剂与气体)。
21.用滤纸折成蝴蝶并喷洒某种溶液或试剂后,悬挂于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某未知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见图)。一会儿,纸蝴蝶的颜色发生变化,请回答:
(1)若纸蝴蝶上喷洒的是酚酞试液,纸蝴蝶变红色,烧杯中的溶液是 ;
(2)若纸蝴蝶上喷洒的是石蕊试液,纸蝴蝶变红色,烧杯中的溶液是 ,若纸蝴蝶变蓝色,烧杯中的溶液是 ;
(3)试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22.(1)以粗盐为原料生产自来水消毒剂ClO2的某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多功能无机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并放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同学在处理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物废液时,加入一定量烧碱溶液并充分反应后,有蓝色沉淀生成,过滤,滤液呈蓝色。则上述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
23.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探究学习﹣﹣碱的化学性质
(1)上图中A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C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将废液缸中的废液过滤后,红色滤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
a、酚酞遇Na2CO3溶液变红,遇BaCl2溶液不变色
b、BaCl2+Na2CO3═BaCO3↓+2NaCl
c、Na2CO3+CaCl2═CaCO3↓+2NaCl
【尝试猜想】经分组讨论均认为滤液中肯定有酚酞和NaCl,可能含有的溶质情况较多,下表是某几组讨论的结果:
甲组 可能有NaOH、Na2CO3
乙组 可能有Ca(OH)2、NaOH
丙组 可能有Ca(OH)2、CaCl2
丁组 可能有Na2CO3、CaCl2
戊组 可能有NaOH、CaCl2
… …
上表中 组一定不可能。
【实验验证】取少量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红色褪去。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验证,分析上述滤液中,还含有 ,没有 。
【反思小结】上图中B实验证明碱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探究拓展】上图中B实验反应的微观过程如D所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H+和OH﹣,其反应的实质表达式为:H++OH﹣═H2O,若A实验中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CO2和OH﹣,反应的生成物只有Na2CO3和H2O.则A实验反应的实质表达式为 。
24.某同学欲配制质量分数为7%的盐酸溶液,现有一瓶盐酸溶液,为测定瓶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73g于烧杯中,加入12.5g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81.1g.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生成气体的质量是
(3)根据气体的质量列出求解氯化氢质量的比例式为
(4)瓶内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5)若取一定量的瓶内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7%的盐酸溶液50g,需加入水的质量是 g.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5.用如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足量NaOH溶液挤进烧瓶,振荡,打开止水夹K,水倒吸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1)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2)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取下烧瓶,打开橡胶塞,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6.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C俗称苛性钠,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1)A物质的化学式是 ,B物质是 。
(2)C物质的另一个俗称是 ,它溶于水时会出现 (填“放热”或“吸热”)现象。
(3)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不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的是 (填序号)。
(4)写出②所发生的反应 。
六.解答题(共4小题)
27.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
(1)孔穴6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 (填“酸性”或“碱性”)。
(2)溶液变为红色的孔穴有 (填孔穴序号,下同)。
(3)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孔穴是 。
(4)再向孔穴4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
28.如图是浓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内容.请回答:
(1)该浓盐酸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现要配制3%的稀盐酸120g,需要这种浓盐酸 g.
(3)使用一段时间后,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6%,原因是 .
29.同学们用Na2CO3溶液和浓HCl来研究简易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推理假设】
上述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或盐酸.
【实验探究】
(一)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1)选择试剂: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选用了如图所示的五种物质,其中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 溶液.
(2)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镁粉,观察到 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
(二)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某同学选用 测出废液的pH=10,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三)处理废液,回收利用欲从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请完成如下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 加入试剂 分离方法 方案评价
一 适量Ca(NO3)2溶液 过滤、蒸发结晶 不可行,理由是
二 过量的 蒸发结晶 可行
30.盐酸先生闻迷宫,前面有很多妖魔鬼怪会“吃掉”它(即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或物质的溶液),盐酸先生必须避开它,否则会被“吃掉”。
(1)试将盐酸走出迷宫不会被“吃掉”的路线,从入口至出口的顺序(用序号相连) ;
(2)写出“吃掉”盐酸的置换反应 ;
(3)盐酸想走捷径,从最近距离走出,却被“吃掉”,生成一种固体时叫“干冰”的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 。
(4)用迷宫中的物质检验(3)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第十单元酸和碱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人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
A.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B.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故正确。
B.浓盐酸挥发出溶质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易吸水而使溶液质量增加,故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故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溶液的组成进行.
2.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分析】熟石灰、消石灰都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HCl的水溶液俗称为盐酸,因此HCl是溶液盐酸中的溶质,为盐酸的主要成分,二者不是同种物质。
【解答】解:A、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氧化钙俗称为生石灰,化学式为CaO,因此,消石灰与氧化钙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
B、HCl的水溶液俗称为盐酸,盐酸为HCl与水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HCl气体,二者不是同种物质;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与碳酸钙不是同一种物质;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因此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三者为同一物质。
故选:D。
【点评】有些物质名称很相似甚至仅一字之差,但是其结构组成却相差很大,结合能反映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区别名称相似的物质是简明有效的方法。
3.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H2SO4,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白色 D.不变色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根据碳酸显酸性即可作答。
【解答】解: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浓硫酸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进来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的碳酸使紫色的小花变成红色;
故选:A。
【点评】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不是二氧化碳,也不是水,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4.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显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分析】利用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酚酞遇酸性及中性溶液不变色,酸性溶液一般与活泼金属反应会放出氢气,与碳酸盐溶液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解决.
【解答】解:
A、石蕊遇酸性溶液会变红,所以该溶液呈酸性,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B、酚酞遇酸性溶液及中性溶液,溶液均保持无色,所以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不能说明溶液一定显酸性,故此选项说法不正确。
C、加入Mg粉生成了气体,由于活泼的金属与酸性溶液反应能生成氢气,所以能证明溶液呈酸性,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CaCO3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能证明溶液呈酸性,碳酸根离子遇氢离子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能证明溶液呈酸性,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是现象与结论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酸碱溶液的性质与反应现象的对应关系,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消除铁制品表面的锈可用( )
A.水 B.稀盐酸 C.洗涤剂 D.食盐水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可以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用稀盐酸除去,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酸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酸的性质进行.
6.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小气球鼓起来,则是装置内的压强变大,可以是产生气体,也可以是温度升高,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变小,错误;
②铁和稀硫酸能反应生成气体,瓶内压强变大,正确;
③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正确;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正确;
⑤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压强变大,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与物理压强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7.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 B.
C. D.
【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根据装置连接的具体情况可以判断实验现象。
【解答】解: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故选:A。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8.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象相符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依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A正确;
B、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盐酸的加入,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小到零,故B错误;
C、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图象应先陡后缓,故C错误;
D、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剂的质量开始增加的多,完全反应后,溶剂的质量增加的就少了,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9.下列关于H2SO4性质描述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
A.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C.浓硫酸滴到白纸上使纸变黑
D.与Mg反应放出氢气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H2SO4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它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属于酸的通性,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属于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H2SO4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其它酸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的通性,故选项错误。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滴到白纸上使纸变黑,其它酸滴到白纸上不能使纸变黑,不属于酸的通性,故选项正确。
D、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硫酸能与镁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其它酸也能与镁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属于酸的通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uO、Ba(OH)2、CuSO4 B.NaOH、HNO3、K2CO3
C.KOH、FeCl3、Na2CO3 D.NaOH、Ba(NO3)2、H2SO4
【分析】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铁和碳酸钠都属于盐;
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
【解答】解:A、盐酸不与硫酸铜反应,盐酸不能转化为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不与氧化铜反应;
B、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钾反应,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钾反应;
C、氯化铁和碳酸钠均为盐,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
D、盐酸不能转化为硝酸钡,盐酸不与硫酸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将O2、C、CO、CuO、NaHCO3、稀盐酸六种物质两两混合,有CO2生成的化学反应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氧气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共有5个。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间的转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2.将一定质量的硫酸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加入到盛有锌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关于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最多有三种物质
B.若滤液呈无色,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两种
C.滤液的质量可能小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D.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滤渣中可能有两种物质
【分析】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
【解答】解:A、如果锌和氧化铜的混合物过量,滤渣为铜、铁、锌和氧化铜,故A错误;
B、因为溶液为无色 所以滤液中不含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滤渣中一定有铜和铁,则滤液中也一定不含有硫酸,否则硫酸会和铁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只含有硫酸锌,故B错误;
C、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四个反应都会使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会增加,故C错误;
D、根据反应的情况,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说明锌完全与硫酸铜反应,滤渣可能为铜和没有反应的氧化铜,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下列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 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电解水
A.A B.B C.C D.D
【分析】A.常温下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再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
B.根据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分析;
D.根据水电解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分析。
【解答】解:A.常温下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再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的pH先逐渐增大,后等于7,一段时间后大于7,故A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故B错误;
C.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气体质量大于反应的氧气质量,故图象应该先上升,则与图象不符,故C错误;
D.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分析与图象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4.恒温条件下,向两份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硫酸、Na2SO4溶液,分别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乙曲线所示。通过分析该图推埋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B.乙曲线N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生成大量水
D.乙曲线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Na+、SO42﹣
【分析】A.根据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稀硫酸的增加进行分析;
D.根据生成物和过量的反应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A.在M点液体的电导率为0,说明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有水没有其他溶质,液体呈中性为无色,故A正确;
B.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呈碱性,液体为红色,故B错误;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继续加稀硫酸,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多,故C错误;
D.N点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酸钠,故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多选题(共3小题)
15.现有不纯的氧化铜样品16g,所含杂质可能是氧化铝、氧化镁、木炭粉、氯化钠。向其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没有固体剩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木炭粉
B.原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C.反应生成3.6g水
D.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分析】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和氧化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和氧化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不能和氯化钠反应。
【解答】解:A、没有固体剩余,说明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木炭粉,该选项说法正确;
B、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氧化铜质量是16g,消耗氧化铝质量是6.8g,消耗氧化镁质量是8g,因此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含有氧化铝和氧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反应生成水的质量:200g×9.8%×÷=3.6g,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后所得溶液中至少含有三种或四种溶质,即硫酸铜、氯化钠和硫酸铝、硫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只发生1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
【分析】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然后结合图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解:o﹣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镁、硫酸镁2种溶质,故A错误;
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B正确;
C、设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x×100g 23.3g
=
x=17.1%,故C错误;
D、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58
50g×17.1% y z
==
y=11.65g
z=2.9g
所以m=23.3g+11.65g+2.9g=37.85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已知:Mg+CuOCu+MgO,现将一定量镁和氧化铜的粉末充分加热后,将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下列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若有气泡产生,固体剩余物中一定含有镁粉,一定不含铜粉
B.若溶液变为蓝色,固体剩余物中一定含有CuO
C.固体剩余物能全部溶解到稀硫酸中
D.在稀硫酸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MgO+H2SO4═MgSO4+H2O
【分析】假设氧化铜有剩余,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根据可能出现的现象对比所叙述的现象,判断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A、如果氧化铜有剩余,加热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剩余物中不会含镁粉,加入稀硫酸时不会观察到有气泡放出;若有气泡生成说明镁粉反应后过量,氧化铜全部反应,固体剩余物中一定有生成的铜;故A不合理
B、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出现了铜离子,铜与氧化铜这两种物质中只有氧化铜和酸能反应,故氧化铜一定有剩余,故B合理
C、因固体剩余物中含有生成的铜,铜与酸不能反应,所以不能全部溶解;故C不合理
D、金属氧化物与酸能反应,Mg+CuO Cu+MgO;生成的氧化镁在稀硫酸中一定发生反应;故D合理。
故选:AC。
【点评】两物质发生反应时,充分反应后若有一种反应物剩余,则另一反应物一定完全反应;若两反应物都有剩余就不能称为充分反应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8.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氧气 ②石蕊溶液 ③干冰 ④石墨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② ,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④ ,
(3)能用于供给呼吸的是 ① ,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③ 。
【分析】①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帮助呼吸,
②石蕊溶液可以作指示剂;
③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④石墨可用作铅笔芯。
【解答】解:(1)石蕊溶液遇酸碱性溶液会变不同的颜色,可以作指示剂;
(2)石墨质软可用作铅笔芯;
(3)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帮助呼吸;
(4)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故答案为(1)②;(2)④;(3)①;(4)③。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将生锈的铁钉投入到过量的稀盐酸中,刚开始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2FeCl3+3H2O ;过一段时间后,又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钉表面冒出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铁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HCl=FeCl2+H2↑ .
【分析】可以根据酸与金属以及酸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做出回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可以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的盐溶液为黄色,除去铁锈后的铁可以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和氢气,水溶液为浅绿色.
【解答】解: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的水溶液为黄色,除去铁锈后的铁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该溶液为浅绿色(在黄色溶液中颜色不太明显),同时生成的氢气形成气泡;
故答案为: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铁钉表面冒出气泡;Fe+2HCl=FeCl2+H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酸与金属以及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最常考查的就是酸除铁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课本已有知识作出回答.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知识的储备.
20.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能证明A中反应发生的现象 红色消失或红色褪去 。
(2)写出上述实验中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2HCl═CuCl2+H2O 。
(3)要全面验证酸的化学通性,D试管中能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 Mg或Al或Zn或Fe(镁或铝或锌或铁) (写一种即可)。
(4)实验完成后,将全部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测得pH=2,则废液中所含溶质最多有 四 种(溶质不计指示剂与气体)。
【分析】(1)依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的有关知识解决即可;
(2)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所以书写出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即可;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的有关规律分析解答即可;
(4)依据把废液倒入一个容器中后溶液呈酸性则可判断溶质的有关问题;
【解答】解:(1)滴有酚酞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氢氧化钠消失则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所以能证明A中反应发生的现象是红色消失或红色褪去;
(2)所列的物质中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该物质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3)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金属单质且该金属的活动性排在氢的前面,所以该固体可以是Mg或Al或Zn或Fe(镁或铝或锌或铁)等;
(4)实验完成后,将全部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测得pH=2则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中不可能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溶液存在的溶质主要有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生物氯化钠,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铜,金属单质与盐酸反应生成的盐,还有剩余的盐酸共四种;
故答案为:(1)红色消失或红色褪去;
(2)CuO+2HCl═CuCl2+H2O;
(3)Mg或Al或Zn或Fe(镁或铝或锌或铁)等;
(4)四。
【点评】此题是对酸的有关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酸的通性的有关知识;
21.用滤纸折成蝴蝶并喷洒某种溶液或试剂后,悬挂于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某未知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见图)。一会儿,纸蝴蝶的颜色发生变化,请回答:
(1)若纸蝴蝶上喷洒的是酚酞试液,纸蝴蝶变红色,烧杯中的溶液是 浓氨水 ;
(2)若纸蝴蝶上喷洒的是石蕊试液,纸蝴蝶变红色,烧杯中的溶液是 浓盐酸 ,若纸蝴蝶变蓝色,烧杯中的溶液是 浓氨水 ;
(3)试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浓氨水显碱性、浓盐酸显酸性,它们又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或紫石蕊溶液变色 。
【分析】仔细阅读题干所给信息,滤纸折的蝴蝶喷上某种试剂后是白色的,说明该试剂是无色的,已知石蕊试液是紫色的,从指示剂的变色来进行考虑,以及浓氨水浓盐酸有挥发性。
【解答】解:(1)无色的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体遇到试剂中的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无色的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2)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体遇到试剂中的水形成盐酸,盐酸呈酸性,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体遇到试剂中的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石蕊试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3)浓氨水显碱性、浓盐酸显酸性,它们又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或紫石蕊溶液变色。
故答案为:(1)浓氨水;(2)浓盐酸;浓氨水;(3)浓氨水显碱性、浓盐酸显酸性,它们又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或紫石蕊溶液变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指示剂以及浓盐酸、浓氨水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22.(1)以粗盐为原料生产自来水消毒剂ClO2的某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NaCl 。
(2)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多功能无机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并放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O2+2H2O=2Ca(OH)2+O2↑ 。
(3)某同学在处理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物废液时,加入一定量烧碱溶液并充分反应后,有蓝色沉淀生成,过滤,滤液呈蓝色。则上述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硫酸钠、硫酸铜 。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在处理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物废液时,加入一定量烧碱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解答】解:(1)由2NaClO3+4HCl=2ClO2↑+Cl2↑+2X+2H2O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6个,氢原子都是4个,反应前钠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氯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包含在2X中,则X的化学式为NaCl。
故填:NaCl。
(2)过氧化钙(Ca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
故填:2CaO2+2H2O=2Ca(OH)2+O2↑。
(3)某同学在处理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物废液时,加入一定量烧碱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充分反应后,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稀硫酸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过滤,滤液呈蓝色,说明硫酸铜过量,则上述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铜。
故填:2NaOH+CuSO4═Na2SO4+Cu(OH)2↓;硫酸钠、硫酸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探究学习﹣﹣碱的化学性质
(1)上图中A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软塑料瓶要变瘪 ,C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将废液缸中的废液过滤后,红色滤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
a、酚酞遇Na2CO3溶液变红,遇BaCl2溶液不变色
b、BaCl2+Na2CO3═BaCO3↓+2NaCl
c、Na2CO3+CaCl2═CaCO3↓+2NaCl
【尝试猜想】经分组讨论均认为滤液中肯定有酚酞和NaCl,可能含有的溶质情况较多,下表是某几组讨论的结果:
甲组 可能有NaOH、Na2CO3
乙组 可能有Ca(OH)2、NaOH
丙组 可能有Ca(OH)2、CaCl2
丁组 可能有Na2CO3、CaCl2
戊组 可能有NaOH、CaCl2
… …
上表中 丁 组一定不可能。
【实验验证】取少量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红色褪去。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验证,分析上述滤液中,还含有 碳酸钠 ,没有 氢氧化钠 。
【反思小结】上图中B实验证明碱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能够使酚酞变色,能够和酸反应 。
【探究拓展】上图中B实验反应的微观过程如D所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H+和OH﹣,其反应的实质表达式为:H++OH﹣═H2O,若A实验中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CO2和OH﹣,反应的生成物只有Na2CO3和H2O.则A实验反应的实质表达式为 CO2+2OH﹣═CO32﹣+H2O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要变瘪,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溶液发生反应,所以在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得出结论】分析所给的物质可以知道,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只有碳酸钠,所以可以判断在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在加入氯化钡的过程中发现红色褪去,所以可以判断在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钠,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反思小结】根据B实验可以知道,碱能够使酚酞变色,且能够和酸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探究拓展】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CO2+2OH﹣═CO32﹣+H2O,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根据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要变瘪,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尝试猜想】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溶液发生反应,所以在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即丁组推断一定不可能;
【得出结论】分析所给的物质可以知道,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只有碳酸钠,所以可以判断在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在加入氯化钡的过程中发现红色褪去,所以可以判断在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钠;
【反思小结】根据B实验可以知道,碱能够使酚酞变色,且能够和酸反应;
【探究拓展】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CO2+2OH﹣═CO32﹣+H2O。
故答案为:(1)软塑料瓶要变瘪;Na2CO3+Ca(OH)2═CaCO3↓+2NaOH;
(2)【尝试猜想】丁;
【得出结论】碳酸钠;氢氧化钠;
【反思小结】能够使酚酞变色,能够和酸反应;
【探究拓展】CO2+2OH﹣═CO32﹣+H2O。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的猜想及方案设计,解题时要针对实验现象,特别是有异于正常现象的现象而提出问题,依据题目中的问题,结合课本相关知识进行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时,需针对猜想进行设计。
24.某同学欲配制质量分数为7%的盐酸溶液,现有一瓶盐酸溶液,为测定瓶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73g于烧杯中,加入12.5g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81.1g.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生成气体的质量是 4.4g
(3)根据气体的质量列出求解氯化氢质量的比例式为
(4)瓶内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
(5)若取一定量的瓶内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7%的盐酸溶液50g,需加入水的质量是 15 g.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还训练了学生溶液稀释的计算能力.
【解答】解:(1)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所以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生成气体的质量等于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质量总和:73g+12.5g﹣81.1g=4.4g,故答案为:4.4g
(3)设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x 4.4g
列比例式
故答案为
(4)由解得x=7.3g,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10%
(5)要求加水的质量须先求需要原溶液的质量,设原溶液质量为x 则
50g×7%=x 10%
求出 x=35g
则加水的质量为50g﹣35g=15g,
故答案为:15g
【点评】第(1)题﹣第(4)题是基础题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思考比较快的答出来,第(5)题是一道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题目,要先思考加水是在原溶液的基础上加水到50克,这样就需要计算出原先溶液的质量,然后就迎刃而解了.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5.用如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足量NaOH溶液挤进烧瓶,振荡,打开止水夹K,水倒吸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1)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
(3)实验结束后,取下烧瓶,打开橡胶塞,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烧瓶内压强降低进行分析;
(3)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溶液碱性变成酸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3)把足量盐酸烧瓶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故答案为:
(1)2NaOH+CO2=Na2CO3+H2O;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3)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内容,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所给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6.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C俗称苛性钠,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1)A物质的化学式是 Fe2O3 ,B物质是 铁 。
(2)C物质的另一个俗称是 火碱或烧碱 ,它溶于水时会出现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现象。
(3)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不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的是 ④ (填序号)。
(4)写出②所发生的反应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则是氧化铁,其化学性是Fe2O3;B能与稀硫酸反应,能生成氧化铁,则B为铁。
(2)C俗称苛性钠,C物质的另一个俗称是火碱或烧碱;它溶于水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3)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不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的是④,溶液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4)②是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
故答案为:
(1)Fe2O3;铁;
(2)火碱或烧碱;放热;
(3)④;
(4)Fe2O3+3H2SO4═Fe2(SO4)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六.解答题(共4小题)
27.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
(1)孔穴6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 碱性 (填“酸性”或“碱性”)。
(2)溶液变为红色的孔穴有 2、5 (填孔穴序号,下同)。
(3)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孔穴是 3 。
(4)再向孔穴4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2NaOH+H2SO4=Na2SO4+2H2O 。
【分析】根据紫色石蕊遇碱性物质变蓝,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以及中和原理分析;
【解答】解:(1)紫色石蕊遇碱性物质变蓝,孔穴6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2)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1石灰水显碱性,2稀盐酸显酸性,3水为中性,4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5稀硫酸显酸性,6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3)3水为中性,紫色石蕊不变色,起对照作用;
(4)孔穴4中原来是氢氧化钠,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但恰好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变为紫色。
故答案为:(1)碱性;(2)2,5;(3)3;(4)2NaOH+H2SO4=Na2SO4+2H2O。
【点评】考查酸碱指示剂分别遇到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变色情况,需要学生利用课上讲过的对比和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8.如图是浓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内容.请回答:
(1)该浓盐酸的溶质是 HCl (填化学式).
(2)现要配制3%的稀盐酸120g,需要这种浓盐酸 10 g.
(3)使用一段时间后,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6%,原因是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HCl挥发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必然变小 .
【分析】(1)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比较容易,看着信息就可以写出来,是送分题;
(2)需要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简单的计算,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所给的信息,然后再作出解答;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解答】解:(1)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所以溶质是氯化氢,化学式是HCl;故答案为:HCl.
(2)由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该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需要这种浓盐酸的质量为120g×3%÷36%=10g;故答案为:10.
(3)浓盐酸容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在瓶口形成白雾,使溶质HCl减少,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了;故答案为:浓盐酸有挥发性,HCl挥发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必然变小.
故答案为:
(1)HCl;
(2)10;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HCl挥发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必然变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浓盐酸的性质以及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问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
29.同学们用Na2CO3溶液和浓HCl来研究简易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推理假设】
上述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或盐酸.
【实验探究】
(一)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1)选择试剂: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选用了如图所示的五种物质,其中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 石蕊 溶液.
(2)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镁粉,观察到 无气泡产生(或无现象或无变化) 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
(二)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某同学选用 pH试纸(或pH计) 测出废液的pH=10,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三)处理废液,回收利用欲从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请完成如下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 加入试剂 分离方法 方案评价
一 适量Ca(NO3)2溶液 过滤、蒸发结晶 不可行,理由是 引进新杂质(或有NaNO3,生成或引进NO根离子)
二 过量的 盐酸(或稀HCl或HCl) 蒸发结晶 可行
【分析】[推理假设]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
(一)(1)判定废液中是否含盐酸所取用的酸碱指示剂不能用酚酞试剂,因酸不能使无色的酚酞变色;(2)明确镁和盐酸反应出现的现象;
(二)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用pH试纸;
(三)根据化学上除杂质原则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即除去原杂质不能添加新的杂质.
【解答】解:[推理假设]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探究](一)
(1)判定废液中是否含盐酸所取用的酸碱指示剂不能用酚酞试剂,因酸不能使无色的酚酞变色,故取用石蕊试液,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2)镁和盐酸反应出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如没气泡产生则证明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
(二)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用pH试纸(也可使用pH计);
(三)根据化学上除杂质原则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即除去原杂质不能添加新的杂质,因而处理废液,回收利用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时,如加适量Ca(NO3)2溶液,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却引进新杂质NaNO3;如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后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故答案为:
[推理假设]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探究]
(一)
(1)石蕊
(2)无气泡产生(或无现象或无变化)
(二)pH试纸(或pH计)
方案 加入试剂 分离方法 方案评价
引进新杂质(或有NaNO3,生成或引进NO3﹣)
盐酸(或稀HCl或HCl)
【点评】此题考查探究酸的性质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题型设计科学合理,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酸的知识系统化,不再机械记忆,囫囵吞枣的记忆酸碱盐的知识点.
30.盐酸先生闻迷宫,前面有很多妖魔鬼怪会“吃掉”它(即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或物质的溶液),盐酸先生必须避开它,否则会被“吃掉”。
(1)试将盐酸走出迷宫不会被“吃掉”的路线,从入口至出口的顺序(用序号相连) ②④⑥⑨⑧ ;
(2)写出“吃掉”盐酸的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 ;
(3)盐酸想走捷径,从最近距离走出,却被“吃掉”,生成一种固体时叫“干冰”的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4)用迷宫中的物质检验(3)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分析】(1)解决该题应该找出一条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构成的路。酸的化学性质有:能够和酸碱指示剂变色,能够和活泼金属反应,能够和金属氧化物反应,能够和碱反应,能够和某些盐反应。活泼金属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的金属,酸和金属氧化物、碱、盐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因此必须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
(2)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解答;
(3)根据固体时叫“干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盐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根据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解答。
【解答】解:(1)由于盐酸不能和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氯化钾、二氧化硫、不活泼金属银、硫酸、汞反应,所以正确路线为:②④⑥⑨⑧ ;
(2)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固体时叫“干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4)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②④⑥⑨⑧ ;
(2)Fe+2HCl=FeCl2+H2↑;
(3)CaCO3+2HCl=CaCl2+H2O+CO2↑;
(4)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1/24 12:04:50;用户:15877047552;邮箱:15877047552;学号:38945411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