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7 18: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学校教育的发展。
     2.博物馆的成长。
官学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西汉设立的太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
私学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和教育管理机构
私学白鹿洞书院:
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齐国稷下学宫:
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2)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3)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与评价
①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儒学主导;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②评价: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政府提供了后备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但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2、古希腊学校教育: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二)近代大学
(1)近代欧洲大学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进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拿破仑【法】大学区制
洪堡【德】柏林大学创办者
美国大学
(世俗化、商业化))
美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为美国大学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就像美国人喜欢说的,只有天空才是边界(only sky is the limit)。平等是创新的土壤,有安全感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碰撞中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创新。
美国大学(服务社会)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2)近代中国大学
①北京大学:
a.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b.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后来,国家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
书籍的
起源
造纸术
的发展
印刷术
的发展
埃 及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中 国
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二、印刷术的诞生
书籍的
起源
造纸术
的发展
印刷术
的发展
出 现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改 造
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书籍的
起源
造纸术
的发展
印刷术
的发展
毕 昇
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谷登堡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人图书馆兴起,图书馆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2.古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3.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史料探究——近代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四: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4.图书馆与文化传承
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博物馆发展历程
1933年,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
1921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05年,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大镇馆之宝: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像》
《蒙娜丽莎》。
卢浮宫是世界四大 博物馆之首,宫前 的金字塔形玻璃入 口,由贝聿铭设计。
单霁翔成为故宫馆长后:
①推出展示故宫相关APP;
②在社交网络上加强互动;
③与央视合作文博节目;
④制作文创周边产品。 让文物变得更生动,让故
宫变得更加亲民、接地气。
博物馆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 应;结合地方民俗,推动旅游业发展。
突出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成为国民教育学习基地。利用本馆的 文化资源,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对外文物展出,向公众展现中华文明 的魅力,增加国际社会对华夏文明的 认可。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信息时代文化传承——数据连接古今
央视举办的“云讲国宝”活动,将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请同学们思考,大数据时代有哪些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UP主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AI还原济南街景
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线上专业讲解员
UP主装束复原:李白的衣橱
上图故宫博物院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 线上参观故宫。右图《国家宝藏》节目讲述 国宝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我们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1.通过影视节目、网 综与自媒体短视频科 普传统文化。
2. 通过VR、AI模拟还原 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体 验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3.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 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 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情感升华:
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
今天我们总喜欢过西方节日,欣赏西方 文化,听英文歌曲,诚然,这是全球化 的必然趋势。然而,对待外来文化我们 也要去粗取精,在强化交流的同时,不 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校教育
印刷书的发展
图书馆、博物馆
信息时代文化传承
古代教育
大学教育
留学教育
传承文化、儒学、科举 传承文化、科学、人才 文化、人才、启蒙、教育
书籍诞生
文化普及与对外交流
图书馆发展 博物馆发展
自媒体视频、VR、线上国学教育
文献开发、书籍阅读、保存古籍 文化产业、国民教育、文物保护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1.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尤其是东南地区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依据材料可知,宋代之后,南方的教育发达,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所以南方的教育相对发达,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代之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B选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关,并非是由政府政策所导致的;C选项错误,南方教育发达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
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A材料中“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说明书商已经有了版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否运用活字印刷技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多个“书坊”有了“本坊印章”或“本坊之名称”,以便于与其他书坊区别开,反映的不是书坊的繁荣,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技术革新,排除。
3.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深度解析)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A从1929—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阅读书报的人数显著增多,这表明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A项正确;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经济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错误。
4.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
C.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
A材料中“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表明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关于英国近代史的资料非常多,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关于英国近代史的资料非常多,并不能得出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政党政治”的信息点,不能得出该项结论,排除。
5.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来看,表明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