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脉络
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9课
2、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0课
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1课
4、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12课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赵匡胤)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前代统治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再在中央内部加强君主专制。
阅读材料,思考宋太祖如何加强地方控制。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
(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二)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1.行政上: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③设立“四监司”,监控各州。
2.财政上: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事上: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禁军“三衙”只统兵无权调兵。
【课堂笔记】
(三)分散机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二府三司和台谏
1.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专管军政,长官由文官担任,只有调兵权不统兵。
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专管财政。
【课堂笔记】
(四)治国方针:崇文抑武
重用文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课堂笔记】
县
知县
府、州、军、监
知州
通判
路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
安抚使司
地方
中央
.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制钱谷
兵权
三分相权
二分兵权(与三衙)
削实权
收精兵
精锐部队
财权
宋初制度设计的特点:
通过分权加强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五)宋初制度设计的特点:
1.通过分权加强集权;
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六)影响:
1.积极:
①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宋代文化的高度繁荣。
2.消极:
①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因循保守;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课堂笔记】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兵额简表 —《宋史卷一八七﹒兵志》列举 太祖年间 378,000人
太宗年间 666,000人
真宗年间 912,000人
仁宗年间 1,259,000人
英宗年间 1,662,000人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冗官
冗兵
冗费
“三冗”
“积贫”
弱军权
“积弱”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
(1)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造成威胁。
(2)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3)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4)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即绢1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是为“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课堂笔记】
(二)财政危机
原因:
1.军队不断扩充,军费不断上升;
2.官僚队伍膨胀。
【课堂笔记】
“三冗”
“积贫”
弱军权
“积弱”
冗官
冗兵
冗费
+
=
战争赔款
财政危机
富国
强兵
1.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2.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遗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C
B
3.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引发社会观念流变 B.始终面临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C.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繁荣发达 D.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宋太祖在位时通过扩大科举网罗人才,同时也曾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少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 B.旨在防止结党营私加强皇权
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 D.保证了科举考试客观公正
A
B
5.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D
三、王安石变法
(一)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底下。
2.发起者:范仲淹
3.支持者:宋仁宗
4.改革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5.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课堂笔记】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二)王安石变法(1609年,熙宁变法)
1.背景:
①“三冗两积”导致北宋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内容:
(1)富国: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2)强兵:提高军队战斗力
(3)改革科举制度:培养实用人才,废除明经科,进士科的考试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明法科。
【课堂笔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富国之法: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政府低息放贷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按土地大小收税
抑制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纳税人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增加政府收入
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设立发运使
设置市易务
(2)强兵之法: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军器监
农户代养官马
管理武器制造
军器制造改善,数量增加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强了军事力量,减轻了财政负担
节省了朝廷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
4.影响:
(1)积极: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
(2)局限:
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②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课堂笔记】
四、南宋偏安
(一)北宋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
(二)南宋建立: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
(三)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
2.绍兴和议:
(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课堂笔记】
隆兴和议(1164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两、匹;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
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1.北宋人尹源曾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出现“弱唐”局面再次出现,采取了哪一措施
A.设参知政事 B.设诸路转运司 C.设三司使 D.设枢密院
2.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B.宋代科举取士人才辈出
C.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D.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B
A
3.御史和谏官是中国古代检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御史职责主要是监察百官,谏官职责主要是匡正国君得失。宋代台谏合一,将原本宰相所举荐的谏官变为皇帝亲擢,这种转变使得
A.中央集权削弱 B.君主专制加强
C.增大御史权力 D.扩大宰相权力
4.两宋时期朝政十分复杂,北宋时有新党与旧党关于变法的争斗,南宋建立后又有抗金派与议和派的交锋。这种现象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得益于宋朝统治者的开明
C.导致各种权力相互制衡 D.不利于决策的高效执行
B
D
5.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石多出1700多万贯石。这说明
A.宋代的冗官冗费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6.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的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名”制成为了宋朝的国策,科举殿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宋朝的“特奏名”制度
A.限制了贵族特权 B.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造成了国家冗官现象
C
D
7.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
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
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