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复习与回顾
选必2区域发展
2.3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7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大都市辐射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大都市与城市体系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规律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的影响
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跨区域调配的线路
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要点1.1:大城市与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大城市的作用/功能:作为区域核心,起主导作用,是区域的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要点1.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大都市
受辐射城市
资金、技术
人才、信息
要点1.3: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对大都市
缓解“城市病”
产业转型升级
对辐射地区
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产业发展
对区域整体
加强城市联系
促进分工协作
完善空间组织
提高城市实力
例1: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如图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例1:
1.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依据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B.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C.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D.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3.相较于深圳,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发展历史
C.地理位置 D.交通运输
A
C
B
要点2.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转移主体: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特点:附加值升高
转移方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原因: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
与环境污染
【知识串联】我国的产业转移
要点2.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方法1】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判定产业类型
分析主导因素
对比移入移出区
分析区位差异
综合分析
确定影响因素
要点2.3:产业转移的影响
移入区
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城镇化
生态:增大资源、环境压力,环境污染
移出区
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社会:短期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人口外迁(对迁入人口素质要求高)
生态: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例2:
2020年9月23日河南省商丘市与光明食品达成共识,豫沪共建商丘食品产业园。近年来,商丘市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规模化的食品产业集群,有“中国厨房”美誉。如图为河南省区域图,读图,完成4~5题。
例2:
4.与开封相比,商丘承接食品产业转移的优势是( )
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地形平坦,地租水平低
C.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 D.铁路交会,交通更便利
5.产业转移对商丘市的主要影响是( )
A.加快城镇化进程 B.显著带动餐饮零售业发展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加大资源跨区域调配数量
D
A
要点3.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
南水
北调
西气
东输
西电
东送
要点3.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人为:资源的地区供需关系差异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资源分布少
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不合理利用(浪费、污染)
要点3.3:南水北调路线对比
要点3.3:南水北调路线对比
方案 西线方案 中线方案 东线方案
输入 方式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黄河以南需抽水北送
黄河以北可自流供水
评价 优点 可自流供水 水质好 可自流供水 水质较好 利用京杭运河调水,工程量小
可调水量大
缺点 水量有限 供水范围小 工程量大 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大 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水质差
调水供给范围小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拓展案例】西气东输线路图
【拓展案例】西电东送线路图
【方法2】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布局
起始点选择的原因:
资源调出地:稳定的资源供应(资源丰富)
资源调入地:市场消费能力强(人口稠密)
选线的原因:
经济:线路短、施工难度小
安全:地质稳定、安全系数高
生态: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要点3.4: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积极
效益 表现
社会 效益 进一步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经济 效益 可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 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卫生条件;
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和地下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要点3.4: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②消极(东线)
地区 不利影响
水源 输出 区 径流量 减少 枯水期,长江径流量减少后,引起海水沿河道上溯,使河口区盐度上升,下游水质下降,不利于沿线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的日常生活
使长江径流减缓,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河流水位降低,影响长江下游的灌溉和航运
输水 通过 区 水位上升及水质降低 调水后,黄河以南淡水湖泊高水位的时间增加,对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湖泊对径流的调节能力减弱,洪涝灾害风险增加
地势低洼,天然排水条件较差,地下水位上升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所调水的水质
水源 输入 区 局部气候及生态变化 华北地区低洼地、盐碱地较多,调水后易导致低洼地地下水位升高,加剧土壤盐碱化
灌溉区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变化
可能引起长江流域部分疾病向北方传播
【方法3】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
调出区
经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
生态:增大资源、环境压力(火电导致污染)
调入区
经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
生态: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如为能源调配,则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例3:
下图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例3:
6.箭头③和⑤所表示的资源调配具有的共性是( )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7.①、②、③、⑤调配的都是能源,其共同的社会影响是( )
A.减缓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B.可能造成输出区的环境污染
C.促进输入区产业结构调整 D.增加输出区的财政收入
8.关于④资源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入区该资源是全国最少而调入
B.能使调入区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C.可缓解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
D.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
B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