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
D.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2.某养老院发生火灾,导致38人遇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下列自救措施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 赶快乘电梯逃生
C. 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D. 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B.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 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 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D. 乙醇
5.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是( )
A. 火力发电
B. 风力发电
C. 氢燃料客车
D. 太阳能电池路灯
6.下列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是( )
A.航天飞机发射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7.建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丽毕节,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 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
B.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C. 大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
D. 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8.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都会用到水,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B. 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C.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9.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隔绝空气
B. 清除可燃物
C. 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
D. 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10.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 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 在煤矿中采煤用火把照明
D. 厨房内煤气泄漏开启排气扇通风
11.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 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 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1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 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13.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能分解
B. 纸不是可燃物
C. 没有和氧气接触
D. 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14.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 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C.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 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1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 氢气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汽油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常见的燃烧是指_____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图书着火可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其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灭火时发生的反应为:2NaHCO3=Na2CO3+CO2↑+H2O,从灭火原理说明该反应的作用: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17.材料一:2014年3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到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___________ (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填标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 。
(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着火点。
2.【答案】B
【解析】火灾发生时,消防人员首先要切断电源,若乘电梯逃生可能被困在电梯内不能脱身,造成危险。
3.【答案】A
【解析】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正确;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错误;
C.图书档案起火不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造成图书的损坏,错误;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错误。
4.【答案】D
【解析】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而乙醇是通过化学工艺由果实或种子发酵酿制的,不属于化石燃料。
5.【答案】A
【解析】火力发电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6.【答案】A
【解析】A.航天飞机发射需要燃烧有化学变化;B.水车汲水灌溉主要利用了水能,没有化学变化;C.太阳能供热主要利用了太阳能,没有生成新物质;D.风力发电,利用了风能,也没有化学变化。
7.【答案】A
【解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空气污染,增加大气中的PM2.5,形成酸雨等,所以A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8.【答案】C
【解析】A.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正确;
B.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而熄灭,正确;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水浇灭,油的密度小于水,也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不正确;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正确。
9.【答案】A
【解析】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正确;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而不是清除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选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A.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盖上锅盖,使油隔绝氧气而熄灭,故A正确;
B.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不能封闭门窗,故B错误;
C.小煤窑里常常含有一定量的甲烷,如果甲烷的浓度达到了甲烷的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从而导致安全事故,故C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煤气有可燃性,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爆可燃性气体,故D错误.
11.【答案】C
【解析】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A是错误的;
B.白磷在冷水中,温度达不到着火点,通入空气后也不会燃烧,B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
D.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错误。
12.【答案】C
【解析】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
13.【答案】D
【解析】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没有燃烧,安然无恙,说明纸船没有完全具备燃烧的条件,纸船是可燃物,又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只能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使纸船达不到它的着火点。
14.【答案】A
【解析】A.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正确;
B.沼气是可燃性气体,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可能会引起爆炸.故错误;
C.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室内着火不要着急打开门窗,故错误;
D.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一旦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能开灯。故错误。
15.【答案】A
【解析】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
16.【答案】可燃物; 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分解反应
【解析】常见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图书着火可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其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灭火时发生的反应为:2NaHCO3=Na2CO3+CO2↑+H2O,从灭火原理说明该反应的作用: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17.【答案】(1)有机 (2)B (3)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 Mg(OH)2ΔMgO+H2O
【解析】(1)聚氨酯泡沫塑料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材料
(2)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B
(3)灭火的原理是: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低温度,所以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吸热使温度降低,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隔绝氧气,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ΔMgO+H2O
18.【答案】(1)烧杯 (2)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是烧杯;
(2)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