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同步课件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同步课件 (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21: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3.回忆鲁迅先生
萧 红
学习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笞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受,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关于鲁迅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6本
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萧红(1911—1942),现
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
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认识萧红
1936年7月萧红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萧红与萧军开始共同生活。没有固定收入,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
1934年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逃离哈尔滨到达青岛。而二萧在青岛的日子也是贫困的。
1936年为了缓解和丈夫萧军的矛盾,萧红决定只身东渡日本。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
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吗?
筵会 虔诚 紊乱 肋膜
掠夺 抽屉 解剖 遭殃
噢的一声 阖一阖眼睛








y n
á
qián
wěn
lèi
lüè

pōu
yāng


ō


差不多
差别
出差
参差
(chāi)
(chā)
(chà)
(cī)

多音字
堵塞
边塞
活塞
(sè)
(sài)
(sāi)


轻捷:轻快敏捷。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不济:不好,不顶用。
揩:擦,抹。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词语解释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潇洒、幽默、风趣……
初读课文,概括:
1.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琐事来描写鲁迅先生?
再读课文,思考:
笑声明朗 拼命工作
走路轻捷 病中静卧
评价“我”的衣着 阖然长逝
热心待客
2.这些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特点?
走路很轻捷
爽朗乐观
率真可亲
平易近人
笑声是明朗的
动作敏捷
一往无前
义无反顾
评价“我”的衣裳
不注重穿着,
却不缺乏审美观。
善解人意,尊重他人。
自然朴素、庄重
严肃的审美观。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热心待客
拼命工作
工作认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生活情趣
病中静卧
阖然长逝
3.在这些生活琐事中哪些写的详细,哪些写的简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
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作者非常悲痛,这是她不愿意多提及的事情,所以她不多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采用了概括记叙的笔法,客观地表现事实,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详细记叙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中发生的事情,是因为那些往事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是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
4.萧红在这篇回忆录中,倾注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你从这些琐事的叙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崇敬、爱戴。
本文题目是《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只写鲁迅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我”,海婴,许广平。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会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琐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大量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可能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表现出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通篇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形象:
可亲、可敬
平凡、伟大
1.笑声明朗
真诚、开朗
2.走路轻捷
干练、敏捷
3.陪伴客人
热情、温和
4.读、复来信
关心、扶持青年
真人
5.吃鱼丸
为人严谨
凡人
7.翻书休息、深夜写作
惜时、勤奋
8.翻译《死魂灵》
殚精竭虑
伟人
作者感情:
爱戴、崇敬
赞美、怀念
6.包书整齐
认真细致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作者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总 结
1.笔法疏散,娓娓道来。
整篇文章没有统一的线索,几件事情之间也没有彼此关联,好像是作者在对我们随意讲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任意挥洒,不随意拔高,只是展现生活中真实的鲁迅,娓娓道来,文章读起来轻松自然,显示出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
写作特色
2.语言质朴,形象鲜明。
作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目光细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许多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将崇敬和爱戴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在对琐事的叙述中,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思想和人格,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读其作,阅其历
比较作品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读其作,阅其历
比较作品
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萧红简介
呼兰河畔草青青,
天南地北早闻名。
女儿原有英雄气,
文采偏从鲁迅风。
——王孟白
1937年春,萧红在北平疗伤,与女友李洁吾谈心,李洁吾后来回忆:“1937年她从上海来北京看我的时候,偶然之间我们谈到了父亲,我说:‘鲁迅先生待你们,真像慈父一样哪!’她马上说:“不对!应该说像祖父一样,没有那么好的父亲!”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又疏远,甚至于无情。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萧红《遇见你,遇见不变的纯真》
《呼兰河传》:小城故事——国民灵魂的挽唱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推荐阅读
选取生活琐事,写一个身边熟悉的人,要写得有血有肉。
要求:
1.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 不少于600字。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