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学校:浒山中学 审题学校:余姚二中
本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诳语(kuáng)窈窕(yǎo) 攫取(jué)饿殍(piǎo)黑魆魆(xū)
B.吞噬(shì) 嗥叫(áo) 蠕动(rú) 引擎(qíng)无尽藏(zàng)
C.甄别(zhēn) 戕害(qiāng)恣意(zì) 摭拾(zhè)铩羽而归(shā)
D.打夯(hāng) 桑梓(zǐ) 侘傺(chì)静谧(mì) 恪尽职守(g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B.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C.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D.这个世界的启事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替换为括号里的一项是
A.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骇人听闻)
B.人到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红颜易老)
C.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无时无刻)
D.只要我认真的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捉襟见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B.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下一个钟头,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C.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追求理想,寻找荣誉,开创事业。
D.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洋溢的日光,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赴、往)
C.故为之文以志 (记)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小学而大遗
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但作者在立意上却反弹琵琶,从离家,说到对家的追寻,从而层层深入地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B.《江南的冬景》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景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又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这种轻松、洒脱、自然的笔调也正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
C.《始得西山宴游记》叙事写景都饱含着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感,并托物言志,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惆怅之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与傲世情怀。
D.《像山那样思考》中“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的意思是:从长远来看,安全其实都是危险的,相反,只有社会动荡不安,大自然中各种冲突纷呈,才有助于社会和自然的长远安全。
二、古诗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则其心洒然而醒 吾尝终而思矣
D、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故为之文以志
11.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项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5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14.(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2分)
答: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无端更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5.本文选取了五幅图景来表现故都的秋味。请仿照给出的第一幅图景的名称,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后四幅图景的名称。(4分)
例:(1)小院秋晨
(2) (3)
(4) (5)
16.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较为精彩。请具体分析文章第三节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在写景上有何精妙之处。(4分)
17.郁达夫的语言工整雅致,朗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请赏析下面两句话的表达特点及效果。(4分)
(1)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8.作者在记叙之外,又宕开文笔,纵横议论,如倒数第三节有400余字的议论。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中心句:
好处:
四、语用题(共7分)
19.根据语境,将最恰当诗句填入相应空白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2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答: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下列两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5分)
材料一:当地时间10月5日,美国苹果公司宣布,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已去世,终年56岁。苹果公司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
材料二:当大家都在热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政府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斥资5000万,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乔布斯”式创新型人才。
(1)对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要求: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意见》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背诵(10分,每空1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②曾记否, ,浪遏飞舟?
③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
⑤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⑥位卑则足羞, 。
⑦桂棹兮兰桨, 。
⑧ ,泣孤舟之嫠妇。
⑨ ,渺沧海之一粟。
⑩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六、作文(40分)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
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 一 语 文 答 案
三、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参考译文: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