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2.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又称“新限塑令”)规定:到2020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新限塑令”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不少吸管生产商和奶荼、饮品店商家积极响应,推出纸吸管、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供消费者选用。但很多消费者表示,“纸吸管口感不好”“纸吸管容易泡软,不好用”“很多商店都不提供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
据悉,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每吨约8000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而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LA)塑料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餐饮行业里,塑料杯、塑料盖的使用非常普遍,正如网友所言,“吸管换了,但杯盖、杯子还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这样的“环保”,让不少网友怀疑部分餐饮店铺的环保行动实际上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曹淑艳今年年初曾带领团队对我国农村居民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个,73.2%的家庭去年单独购买过塑料袋。曹淑艳指出,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收费虽然可以显著减少塑料袋使用,不过却存在效应“退坡”问题;而大型超市的线上业务多倾向于免费提供塑料袋,以吸引与黏住客户。
对此,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成本问题和物理特性有待提高的问题。以可降解塑料袋为例,这种塑料袋生产成本高,相比不可降解塑料袋更易破损。
虽然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出现被视为应对塑料污染,特别是解决一次性吸管等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环境污染问题的利器,但部分公众和行业对生物降解塑料的概念理解并不清晰。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卢倩强调:“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许多降解塑料不仅无法实现完全的生物降解,还可能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降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塑料微粒。可见,生物降解塑料并不是解决塑料污染的灵丹妙药,负责任的使用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从“限塑”到“禁塑”,还有多远》)
材料二:
塑料作为一种基础材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不规范、不环保地生产、利用塑料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使得塑料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而“限塑”也就相应地成为全球防治塑料污染的共同选择。
关于“限塑”,有两种常见的认识误区:
一种是不加区分地给塑料贴上“灰色”标签,认为塑料就是“污染环境的坏东西”。其实,塑料无论是替代钢材、木材,还是作为包装材料替代纸质、玻璃及金属,都是相对更节能、更对环境友好的东西。塑料污染主要是由那些易耗损、难回收、易泄露的塑料造成的,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塑料包装。因而,选择塑料替代品,要综合权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不能为替代而替代、逆环境影响而替代。
另一种误区是不加区分地给可降解塑料贴上“绿色”标签,认为可降解塑料就是由可再生资源制取,环境影响相对低,用后无污染。
首先,在塑料领域,可降解不等于可再生。可降解塑料包括光降解、热氧降解和可生物降解三类,它们可能由生物质原料制得,也可能与传统塑料一样由石油、煤等化石能源合成。其次,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不一定较传统塑料低。例如,同样重量的可降解塑料的完全碳足迹是传统PE塑料的2.6倍,而且在功能一致的情况下,前者需求的物料普遍更高。以承重15公斤的塑料袋为例,现在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是传统PE塑料袋的2.5倍重,而且易破损。
最后,可降解塑料用后的环境影响依赖末端处理的方式、条件。用后的可降解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将它送去焚烧厂,既违背了利用可降解塑料的初衷,也没能通过替代降低塑料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相反,环境影响加大了。若将可降解塑料随意填埋在自然环境中,其降解能力则大打折扣。
(捅编自光明日报《关于“限塑”,还有哪些认识误区和热点领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降解塑料还需在降低成本、提高物理特性等方面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更经济环保地替代不可降解塑料。
B.虽然有些餐饮店铺换了吸管,但杯子、杯盖还是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材料,由此可见,这些商家的环保行动缺乏实质意义。
C.可生物降解塑料虽然被视为应对塑料污染问题的利器,但要实现完全的生物降解需要一定的条件,否则就给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D.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是易损耗、难回收、易泄露的塑料,选择塑料替代品时,不能盲目,要综合权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户选择大型超市的线上业务,而非线下传统超市,主要是因为被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吸引。
B.有些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在原料上没有必然的区别,它们都有可能由石油、煤等化石能源合成。
C.使用后的可降解塑料袋如果采用焚烧或随意填埋的方式,依然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D.并非所有塑料制品都需要被替代,塑料与很多材料相比,有相对更节能、更对环境友好的一面。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雷寒武副教授等开发了一种将日常塑料废物高效转化为航空煤油的新技术。
B.某邮政管理局集中开展专项治理,督促企业加大“瘦身胶带”的封装使用比例。目前,该胶带封装比例已达97.36%。
C.王阿姨收拾出来了一大堆可降解垃圾袋,心想“反正是可降解的”,就直接埋到自家花园的地底下。
D.近些年社会环境问题愈发引起人们关注,不少人开始尝试“零废弃生活”,如用布袋和饭盒买菜。
4.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语言的严密性的 请简要说明。(4分)
5.某市政府有关部门举行“市长在线”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给某市市长提出几条关于“限塑”的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梁晓声
①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②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③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④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 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⑤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 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
⑥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
⑧“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
⑨“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⑩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
一言以蔽之,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 窗外有“外边”耳。
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地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
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连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蜒;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影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
无它,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蜒、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
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
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
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一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会神经错乱吧。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 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读“窗”,既说明了窗的现实功用,又表现了窗具有的审美性。
B.人对外界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
C.人们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
D.文章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的独特观察,感悟细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由“窗”而引出“窗外”,简洁自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构思颇为巧妙。
B.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对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精彩。
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回答了“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的问题,抒发的感情更强烈,引发读者思考。
D.文中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生活中关于窗子的感性叙述与对“窗子”之于人的重要性的理性分析有机融合,耐人寻味。
8.第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分)
9.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挚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革职。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B.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C.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D.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B.夺情,古代官员服丧期未满,因国事需要被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C.兵部,官署名,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墨续,黑色的丧服。续,用麻布制成的丧服,披在胸前,服三年之丧所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道周有远见卓识。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欲仰仗毛文龙来收复失地,黄道周对此持否定意见,后毛文龙以失败告终。
B.黄道周刚直不阿。皇帝赞赏温体仁大规模兴起狱讼,治理郡县,但黄道周完全否定这种治理方式,也否定温体仁的为人。
C.黄道周忠君爱国。钱龙锡蒙冤被判死罪,黄道周力陈此举将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
D.黄道周注重礼制。杨嗣昌、陈新甲二人服丧期间被起用,黄道周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礼制,对此进行激昂地评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3分)
(2)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5分)
14.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结果如何 为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 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旬描写万籁俱寂的春光和吹得强劲猛烈的春风,表达了词人对春光、春风的喜爱之情,为后文表情达意做铺垫。
B.“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两句侧面表现出海棠花的艳丽,词人赏花的初衷与惜花的情感也包蕴其中。
C.下阙词人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不忘海棠花,进一步说明了它在词人心目中的地位。
D.词的标题中说“赏海棠作”,但整首词却没描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而是借赏花来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耐人寻味。
16.本词“殷勤”以下三句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个人能否有出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有没有志气。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____________。那股不服输的志气,是鸟的翅膀,是车的发动机,是一个要远行的人最重要的储备。它能支撑着你一路向前,奔向大好前程。珍惜这仅有一次的人生,别敷衍,别丧气,别辜负。
18.将①~④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好日子不是在被窝里想出来的,不是在饭桌上抱怨出来的,更不是在浑浑噩噩中混出来的。
②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就是用恳恳切切的心,做实实在在的事儿。
③但无论境遇如何,一个有志气的人,总能够在困境里积极有为,在艰难中强韧乐观。
④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够逆风翻盘的资本。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19.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星,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B.轻轻摇摆的柳枝是你飘逸的长发,闪闪的星星是你明亮的眼睛,那霏霏的细雨是你对妈妈无尽的思念。
C.“文明”这一词童叟皆知,它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是广交朋友的必备条件,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D.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测,有时是光滑的穿衣镜,有时是肆虐的猛兽,有时是母亲的抚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0~21题。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八十多年前的漫漫征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两万五千里”这个简单冰冷的数字,而是红军战士在翻越一座座雪山、走过一片片草地、完成一次次战斗时所展现出来的使命担当与历史文化所涵养积淀出来的伟大长征精神。
①202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如今,回看当年那段远征,②即使相隔85年的漫长岁月,依旧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红色之旅”,是用一种青春祭奠另一种青春,③用一段长征铭记另一段长征.
统计数据显示,长征中,④红军士兵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有人说,“长征,实际是由一群孩子来完成的”。
⑤“回顾昨天的长征路,是为了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开辟明天的长征路。”⑥我们既是“长征精神”的传承者,也是践行者。当“长征”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理解这段历史,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20.画线句子可改为“而是红军战士在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完成战斗时所展现出来的使命担当与历史文化所涵养积淀出来的伟大长征精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5分)
21.文段中标注序号的句子四个有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22.刘姥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吝笔墨塑造的一位乡下老太太形象。第四十回写行酒令时,别人的行酒令颇有文采,而刘姥姥的行酒令是“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惹得众人捧腹。有人认为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有人认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你认同哪种观点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七十年来,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南山;杭州的互联网、合肥的人工智能、西安的航空航天……一个个创新高地不断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折射出新时代的“中国速度”。
材料二:子曰:“欲速则不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2.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原文是“卢倩强调:‘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许多降解塑料不仅无法实现完全的生物降解,还可能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只是说“还可能”,并非一定“就”。)
2.A(强加因果)
3.C
4.①使用“相对”“主要是”“不一定”等限定语,使语言严密。②使用数字和数据,使语言严密。③使用“一种”“另一种”与“首先”“其次”“最后”等分类词语,使语言严密。
5.①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走出“限塑”认识误区。②加强监管,严格执行新“限塑令”。③加大对可降解塑料的科技研发力度。④对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加强监管。(答出三条即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表明外面的世界比人内心的世界更宽广,更精彩)
7. C(不是设问,是反问)
8. ①照应标题,并引出下文“窗外”对人心智的重要性。②再次发问,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且层层递进挖掘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层哲理。
(结构上的作用答出其中任何一条得2分,内容上的作用2分,共4分)
9.①选取的材料贴近生活,如擦窗子、拉窗帘、望窗外等生活化场景,让文章富有生活气息;②选材丰富,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窗,又有囚窗、火车窗,内容丰富,选材多样。③选材典型,如选取北方人、南方人对待擦窗户的态度,表明人们对窗子的重视,窗对人心境的重要影响。④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乘车体验,使文章真实可感。⑤选取古诗文素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诗情画意。
(每条特点1分,效果1分。答出任意3条,可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
11. C
12. C (并非代钱龙锡前往 )
13.(1)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
(2)黄道周上书说:“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他。
14. 黄道周没有成为宰相,杨嗣昌被任命为宰相,(1分)因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品行,(1分)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能挽救时局。(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A(并非喜爱,而是讨厌)
16. (1)“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
(2)运用拟人手法,与东风进行对话,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排解不了的忧愁。
(3)词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自然和谐且恰到好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3)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18. B
19. 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0. (1)“一座座、一片片、一次次”等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2)叠词突出强调了长征中红军战士经受的艰辛与苦难,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21. ① 将“纪念日”删掉②“即使”改为“虽然”④去掉“左右”⑥“践行者”与“传承者”互换
22. 赞同第一种观点(1分)
①从空间角度看,乡土中国的特点是不流动的、熟悉的熟人社会,相互之间通过语言甚至表情就可传情达意,无需文字。(2分)
②从时间角度看,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全部文化可以借助语言世代传递。所以作为一个乡下人,刘姥姥不识字是正常的。(2分)
或赞同第二种观点。(1分)
愚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与不识字不能成为是否愚的标准。(2分)
刘姥姥在贾府中表现出的“愚”恰恰是刘姥姥故意逗众人开心、以达到“打秋风”的目的,实质上这是刘姥姥的生活智慧,表现了她睿智的一面。(2分)
(其他的阐释如合乎情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参照2021年全国I卷的作文评分标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