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保护空气——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2保护空气——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5 10: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2保护空气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小题;共36分)
1. 生产生活中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主要是因为氮气
A. 无色无味 B. 密度与空气接近
C. 熔沸点低 D. 化学性质不活泼
2. 某些袋装食品需要充气防腐。下列最宜作充入气体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氢气 D. 二氧化碳
3. 以下物质中,能引起酸雨的是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氮气 D. 氧气
4. 年 月,某高速路上一辆液化油气槽罐车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以下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 B. C. D.
5. 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硫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氢气
6. 年“六 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下列物质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并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
7. 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 甲烷和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8.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 的是
A. B. C. D.
9. 煤和燃油的燃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下列排放物能形成酸雨的是
A. 、 B. 、
C. 烟尘 D. 未充分燃烧的汽油
10. 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 )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A. B. C. D.
11.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 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B. 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C.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D. 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含有 氧气
B. 空气是一种无色但有气味的气体
C.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组成
D.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3. 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水蒸发形成的蒸气;③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⑥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均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14. 观察下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 、 B. 、 C. 、 D. 、
15.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活泼的是氮气
B. 呼吸、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都要用到氧气
C. 空气中的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D.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
16. 达州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老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为 ,空气质量级别为 级,空气质量状况为良,空气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下列有关空气各组分说法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稀有气体通电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17. 下列物质:① 、②氟利昂、③ ,大量排入大气将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的后果有:()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形成酸雨。污染物与所造成的后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①() B. ②() C. ①() D. ③()
18. 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B. 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2分)
19. 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① 占 ,② 占 ,③ 占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的气体有很多用途。请选择上述序号填空:
(2)焊接金属时常常选用 或 作保护气;
(3)炼钢、气焊、医疗急救等经常需要用到 ;
(4)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航标灯、霓虹灯等;
(5) 可用于磁悬浮列车,也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20. 食品保鲜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真空包装或在包装袋中充入不活泼气体。请问:
(1)为什么真空包装能延长食品保质期
(2)若采用充入气体的保鲜方法,则应该选择什么气体 请说明理由。
21. 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下表是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内容。
根据上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日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 ;(填序号)
(2)当日影响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 ;
(3)想一想,空气主要污染物是从哪儿来的
(4)为防治空气的污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2. 阅读下列短文,请在划线语句下方的括号内选择填写“反应条件”、“反应现象”或“实验结论”。
(1)把硫磺放在酒精灯火焰上 ,硫磺 ,发出 ,并产生 ,这是 。
(2)将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固体粉末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 ,看到试管口 ,这是 ;又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这说明 ,加热后试管内留下 ,这是 。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生产生活中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主要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是因为无色无味、密度与空气接近、熔沸点低。
故选D。
2. A
【解析】A、氮气性质比较稳定,且空气中含量较多、无毒,容易获取氮气,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填充气,故A正确。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加快食品的变质,不适宜食品包装充气,故B错误。
C、氢气是易燃物,容易发生事故,不适宜食品包装充气,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与食品反应,但空气中含量较少,故D错误。综上所述,最适宜充入的是氮气。故选:A。
3. B
4. D
5. A
6. D
【解析】A、氮气属于空气的成分,故A错;
B、氧气属于空气的成分,故B错;
C、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故C错;
D、属于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硫属于有害气体,故D正确。
7. D
【解析】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会造成酸雨,故选D。
8. C
【解析】A选项:空气中不含有 ,故A错误;
B选项:空气中 中体积分数为 ,故B错误;
C选项:空气中 的体积分数为 ,故C正确;
D选项:空气中 的体积分数为 ,故D错误;故选C。
9. A
【解析】A、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故选项正确。
B、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C、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烟尘,故选项错误。
D、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未充分燃烧的汽油,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 C
11. A
【解析】A、金刚石切割大理石,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因为通常情况下碳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是化学性质;
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是化学性质;
D、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是因为硫酸能和铅的氧化物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A。
12. D
13. C
【解析】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煤燃烧产生的烟尘也是空气污染物。
14. A
15. A
【解析】A、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但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其中氦气密度较小,因此空气中的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其中氦气密度较小,因此空气中的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是正确的,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6. B
17. B
【解析】氟利昂的大量排放会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 的大量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18. C
【解析】A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故说法正确;B项,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可用于食品防腐,故说法正确;C项,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但它无毒,一般不作为空气污染物,故说法错误;D项,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故说法正确。
第二部分
19. (1)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①氮气占 ,②氧气占 ,③稀有气体占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的气体有很多用途。请选择上述序号填空:
(2) ①,③
【解析】由于氮气、稀有气体性质稳定,焊接金属时常常选用氮气或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3) ②
【解析】炼钢、气焊、医疗急救等经常需要用到氧气;
(4) ③
【解析】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航标灯、霓虹灯等;
(5) ①
【解析】氮气可用于磁悬浮列车,也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20. (1) 真空中没有氧气,细菌不能生存,食品不易腐烂。
(2) 可充入氮气、二氧化碳。使食品与空气隔绝达到保鲜的目的。
21. (1) D
(2)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3) 化石燃料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
(4)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工厂废气排放等
22. (1) 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现象;反应现象;实验结论
(2) 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反应现象;实验结论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