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知道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3、知道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4、能识别经纬线,判断其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
1、认识地球仪;2、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
【学习难点】
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是 的模型。
2、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转动,这根轴就是人们假想的地球自转假想轴,叫 ,这根轴在地球仪相交于两点,分别是 和南极 。
二、经纬网
仔细观察P87图3-8、图3-8、图3-10、图3-11,完成下列表格。
经线(也称子午线)
纬线
概念
连接_________的线
地球仪上与___ ___平行的线
形状
半个圆,长度相等,且不平行
一个圆且都平行,长度自赤道向两极缩短
条数
无数条
方向
指示 ________方向
指示_________方向
经纬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西各分180°
东经(E):0°—180°
西经(W):0°—180°
从赤道向南北各分90度
南纬(S):0°—90°
北纬(N):0°—90°
经纬度分布规律
东经经度自西向东度数_______;
西经经度自西向东度数_______
北纬度数向北__________
南纬度数向北__________
主要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界线:
____ _W、______E
南北半球界线:赤 道
小技巧
同一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180°,但东西经不同
高、中、低纬划分界线的度数:60°~90°,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概念补充:
1、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 ,并且与经线 的线。
2、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 的那条经线。
3、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构成 ,它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 。
思考:
中国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国位于_______(南半球、北半球)、________(东半球、西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 (高、中、低)纬度。
【文本拓展】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
一、根据经纬度判断方向
第一,确定地理坐标。(1)读取经纬度数值:在方格状经纬网图中,横向直线或弧线为纬线,纵向直线或弧线为经线;在极地投影经纬网图中,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为纬线,由极点向四周放射的直线为经线。(2)判断南北纬和东西经: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向北增加是北纬;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向西增加是西经。
第二,确定南北方向。(1)两点同纬:两点均是南纬或均是北纬时,北纬度数越大越在北,南纬度数越大越在南。
第三,确定东西方向(遵循劣弧定向原则)。(1)两点同经:两点均是东经或均是西经时,东经度数越大越在东,西经度数越大越在西。(2)两点异经:一点是东经另一点是西经时,若两点经度和<180o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若两点经度和>180o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若两点经度和=180o则无法比较东西。
第四,综合判断方向。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的判度:
(1)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判定是北极,找到0°经线,以0°经线为界顺着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是北极,纬度就是北纬。
(2)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判定是南极,找到0°经线,以0°经线为界顺着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是南极,纬度就是南纬。
拓展练习:
例1:在下面的经纬网中,A点在B点的方向是:( )
A. 东南方 B. 东北方
C. 西南方 D. 西北方
例2:读下图判断,甲点在乙点的方向是:( )
A. 东南方 B. 西北方 C. 正南方 D. 正北方
【能力提升】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错:×):
经线是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
所有的经线在两极点相交。( )
在北极点上,朝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朝南。( )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 )
所有纬线的长度都不相等。( )
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永不相交( )
赤道是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纬线。( )
2、地球仪上,经线指示________方向,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________;而纬线指示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________。
3、与12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
A、60°E B、60°W
C、120°W D、0°
4、船上有一人面对北方,看北极星出现在地平线上,此时他的右边是西半球,左边是东半球,这时该船的地理坐标是( )
A.西经2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经度180°?,北纬90°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至少写3点)
【布置作业】作业本A(P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