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0 20: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百舸(kē) 寂寥(liào) 彷(páng)徨 惆怅(chàng)
B.方遒(qiú) 拜谒(yè) 雾霭(ǎi) 青荇(xìng)
C.浪遏(è) 佝偻(gōu?lǚ) 长篙(gāo) 漫溯(shuò)
D.弄堂(lòng) 慰藉(jiè) 说服(shuō) 踟蹰(zhī?chú)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惆怅 慷慨 忸怩不安 蒙蒙细雨 B.颓圮 嬉笑 汗流夹背 迫不急待 
C.树阴 姆指 耳濡目染 绿草如茵 D.遏止 豆箕 轻歌曼舞 书生义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B.文章对环境污染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C.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使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D.许多胃肠专家认为,空腹时嚼口香糖,会使人感到恶心、头晕、胃疼甚至胃溃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C.罗森塔尔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处心积虑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章产生巨大的张力。
D.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20年的狱中峥嵘岁月。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B.李老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C.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D.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巴金七十年文选》、《冰心七十年文选》、《夏衍七十年文选》、《施蛰存七十年文选》、《柯灵七十年文选》,这些书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6.下列有关《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有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B. 《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C.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辟果提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辟果提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爱弥丽。
D. 在艾米莉和海姆即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诱骗艾米莉与他私奔。后来,佩葛蒂先生来到史蒂尔福斯家,问他的母亲,她儿子答应和艾米莉结婚的话算不算数。这位富家太太欣然说她的儿子会娶艾米莉。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7.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最后投身泪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入,结构谨严。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谒:拜见
B.去新城十里而军??????????????? 去:离去
C.宴劳弥日。????????????????? 弥:终
D.次马邑??????????????????? 次:驻扎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以其无礼与晋
C.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 吾其还也
1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李文忠骁勇、有谋略的一项是(??? )
A.①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②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
B.①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
②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C.①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
②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D.①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② 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4分)

(2) 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4分)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
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
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 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答:
(2) 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默写(8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唯君图之。
(5)_______________。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不知。
(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父亲像孩子似的,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母亲说话,还非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不是。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的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愿交给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就,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喜欢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佐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元钱的肉,有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元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板肉夹烧饼,并刻意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以炫耀的口气对母亲说:“女儿给我50元钱,让我买板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叫云亮的诗人写的诗——
父亲老了,站在那里,像一小截地基倾斜的土墙/……父亲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像个孩子/我和父亲说话,父亲总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一时领会不出我的意思,便咧开嘴冲我傻笑……有一刻/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给他买最好的玩具,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如果有人欺负他,我才不管它三七二十一/非撸起袖子,揍狗日的一顿不可……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父亲正向街口走去,我赶紧走过去叫住他,问他要去干什么。他像一个等到大人回家的孩子,咧着嘴笑,说是在等我,怕我找不着家。一种深深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鼻子一酸,泪水模糊了眼睛。心想:你接我的方向都反了,自己都要走丢了,还挂念着我,深沉的父爱啊。我扭过脸,不让父亲看见我的泪水,让他带我回家。
走着走着,我停住脚步,但父亲毫无察觉,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的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看着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16、本文共写了父亲的几件事?各用简单语言将其概括出来。(6分)

17、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细节描写,简析其对描写父亲形象的作用。(6分)

18、走着走着,我停住脚步,但父亲毫无察觉,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的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句中的“我停住脚步”如何理解?(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云亮的诗句,其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在成年子女的眼里,父亲越来越像个小孩。而作为孩子,却要像保护孩子一样的保护父亲。
B.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地把母亲找回来中的“认认真真”写出父亲做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C.父亲很委曲地向我告母亲的状中的“委曲”写出父亲被老伴批评后不满的可爱样子。
D.本文中我们越来越大,父亲越来越小是指子女们在父母的养育下,身体强壮了,知识丰富了,而父母由于只顾奉献,不顾索取,并且痴爱着子女,所以在子女眼里变“小”了。
E.结尾写到夕阳给父亲全身镀上一层金色,不仅写出了晚年的父亲像夕阳那样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也写出父亲如夕阳西下,以后的日子也不多了。
六、(15分)
20、语言综合应用(二选一,只选择一组,15分)
以所提供的意象为主,扩写成几段话,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  游子——凄婉 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  骑士——雄浑 壮丽
要求:(1)至少运用二种修辞手法,(2)语言简明、生动,(3)200字左右。
七、作文(5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等。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目自选题材,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能抄袭或套作。
高一语文答案
参考译文
李文忠, 字思本, 小名保儿, 盱眙人,太祖姐姐之子。十二岁时便死去母亲,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 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阳谒见太祖。太祖见到李保儿, 十分喜爱, 便将他收为养子, 跟随己姓。十九岁时, 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 击败天完军, 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张士诚侵扰严州, 李文忠率军于东门抵御, 另派将领出小北门, 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 两军夹击, 大破张士诚。过了一月, 张士诚再次进攻, 李文忠又在大浪滩打败敌军,乘胜攻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三溪, 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斩首陆元帅, 焚烧敌垒。
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十六万大军前来进攻, 未能攻克。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 在离新城十里之处扎营。决定次日早晨与敌军会战, 李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我李文忠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李文忠横握长矛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 从高处奔驰而下, 冲往敌军中坚之中。大军乘机进攻, 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 敌军大溃。捷报传来, 太祖大喜, 将李文忠召回, 整日设宴慰劳。
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进攻余杭。余杭守将谢五, 李文忠以信招降, 许他不死。谢五出城投降。诸将请求处以死刑, 李文忠不同意。驻扎丽谯,并下令“: 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锅, 被斩首示众, 城中因而井然有序。
洪武二年( 1369 ) 春, 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逼近上都, 赶走元帝。常遇春死后, 李文忠受命代替统率其军, 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行至太原时, 获悉太原被围告急, 便对左丞赵庸说:“我等受命而来, 如果是有利于国家的军务, 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而今大同情况紧急, 我们可以顺路前去救援。”于是率军出雁门, 驻扎马邑, 打败元游兵, 擒获平章刘帖木, 进至白杨门。当时雨雪交加, 军队已经驻扎, 李文忠却下令向前移动五里, 依水为险阻自固。元兵乘夜来劫, 李文忠军坚壁清野, 岿然不动。天亮时, 敌军大至, 李文忠委派二营将士, 殊死作战, 估计敌军已经疲惫, 才派出精兵, 左右夹击, 大破敌军。
李文忠器量深沉而宏大, 人莫能测。临阵踔厉风发, 大敌当前而更显壮志。李文忠颇好学问, 通晓经义, 所写诗歌雄浑可观。当初, 太祖平定应天, 因军队兴盛, 粮饷不足, 而增加百姓田租, 李文忠为此请求, 百姓得以减低税额。他解除兵权, 闲居家中后, 为人恭敬谨慎, 宛如一位儒者, 太祖十分偏爱看重他。家中因此宾客很多, 李文忠曾以宾客之言, 劝说太祖少杀戮, 又劝谏太祖征伐日本, 甚至说宦官过多, 并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因此屡屡触犯圣旨, 不免遭受谴责。十六年冬, 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 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 终年四十六岁。

2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