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1 长度单位 断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1 长度单位 断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1-25 11: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册 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断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难点名称 “刻度几”的含义,末端刻度 - 前端刻度 = 物体的长度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断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一般的基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的延伸,较基本的一般测量方法,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且测量方法不易发现。本知识点的教学需要牢固的掌握一般长度测量方法作为前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生活测量经验较少,对于直尺上刻度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入。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和引导分析,理解体会断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一把完好无损的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图示。)谈话 ,对于一把完好无损的尺子,我们可以利用基本的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测量出物体的长度。过渡引入断尺,抛出问题:那么,如果是一把破损、缺失的,断尺,我们如何用这样的尺子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呢?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引导、考虑2种情况的断尺:(1)刻度0保依旧保留、存在,未损坏的情况。(2)刻度0缺失、不见的情况。4、演示、讲析:(1)刻度0保依旧保留、存在,未损坏的情况下,按照正常的一般测量方法,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分段测量,最后将各段长度进行叠加求和,得出的总长度即是所测物体的长度。(结合图形简单说明)(2)刻度0缺失、不见的情况下,应用断尺上保留下来的刻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边操作演示边讲解)任意选定一个靠前一点的刻度与物体的左端对齐,尺子放正后,观察物体右端对准的刻度。左端对准刻度5,右端对准刻度13。观察,物体在断尺上占了几个1厘米的小格,通过数格子,我们可以知道刻度5和刻度13中间有8个1厘米,由此我们得出物体长度是8厘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引导讲明刻度5和刻度13的含义)尺子上的刻度5表示,从刻度0向后数5个1厘米的小格的位置,起点刻度0到刻度5的距离就是5厘米;同样的道理,刻度13是刻度0向后数13个1厘米的小格的位置,刻度0到刻度13的距离就是13厘米。物体的长度,实际是13厘米比5厘米多出来的部分的长度,13厘米比5厘米多几厘米呢?我们用减法,13-5=8,即可求得物体长为 8厘米。我们这就通过计算快速的求得了,物体的长度了。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5、应用同样的方法,你能快速的求得,下列物体的长度吗?(出示练习题)简要说明、讲析。
小结 好了,同学们,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你学会了吗?你能用一个式子,简单的说一下,没有刻度0的断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吗?我们先选定断尺上任意靠前的一个刻度,与准物体的左端对齐,尺子放正后,观察并确认物体右端对准的刻度,两端刻度做减法,即可求得所测量的物体的长度。用式子表示出来就是:末端刻度 - 前端刻度 = 物体的长度(相应文字出示)。末端刻度也就是右端刻度,前端刻度也就是左端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