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 文学、文化常识(共9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 文学、文化常识(共9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5 23:4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7张PPT)
专题五 文学、文化常识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是安徽中考语文试卷的一大亮点和新点,也是考查的趋势。2019年考查古代交通工具、古人送别习俗和古诗格律知识,2020年考查了古建筑、名人的“字”和戏曲角色。2021年考查古典乐器,2022年会继续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题型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考生需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考点一 重要文学常识
类型一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1.先秦
(1)先秦诗歌。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雅为乐歌,又分《小雅》和《大雅》;颂为祭歌。《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传统,被尊为“五经”之一。《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后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等人所创作的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后世称此种文体为“骚体”“楚辞体”。
(2)儒家经典。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历史散文。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共35卷,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历史散文巨著。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司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共33篇,分为12国的“策论”,有许多讲究劝谏艺术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即选自《战国策·齐策》。
(4)诸子。
【老子】名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至圣”。《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现存《墨子》53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世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共7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荀子】名况,字卿。推崇儒家思想,又提出“性本恶”的观点。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篇》等最有代表性。
2.两汉
【史记】作者司马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璧”。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3.魏晋南北朝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合称。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志人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饮酒》等。
4.唐代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著有《王子安集》,其中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孟浩然】号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品有《出塞》《从军行》等。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有“诗佛”之称。其代表作品有《竹里馆》《使至塞上》等。苏轼赞其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属浪漫主义豪放派。
【杜甫】字子美,[2020年考]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名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与高适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品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有“诗魔”“诗王”之称。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刘禹锡】字梦得。诗文俱佳,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秋词》等。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为《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江雪》等。
【李贺】字长吉,后世称“李昌谷”。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诗鬼”。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代表作品为《阿房宫赋》《泊秦淮》《赤壁》等。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咏物诗大家,代表作品为《夜雨寄北》《贾生》《锦瑟》《无题》等。
5.宋代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豪放派】宋代词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为“苏辛”(苏轼、辛弃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著有《苏东坡集》。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辛弃疾,字幼安,[2020年考]号稼轩,著有《稼轩长短句》。
【婉约派】宋代词学流派之一,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词风婉转含蓄。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代表作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老学庵笔记》。
【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代表作品为《正气歌》《过零丁洋》,有《文山先生全集》。其爱国情怀,激昂动人。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前后共1362年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6.元明清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四大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简称,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
类型二古代重要文体
1.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又称“杂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2.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内容简短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如《陋室铭》等。
3.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写法不拘一格。如《爱莲说》《马说》等。
4.书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
5.序
“序”也作“叙”或“引”,类似今日的“引言”“前言”。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也可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唐初,亲友离别之时会互相赠言规勉,于是又有了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
6.表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如《出师表》等。
7.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它起源于秦汉,盛行于晚明。小品文题材广泛,有的描写风景,有的杂记琐事。如《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等。
考点二 重要文化常识
类型一人物称谓
1.人物姓名
(1)称字。[2020年考]
(3)称绰号。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都有绰号,“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等。
2.年龄称谓
襁褓(qiǎnɡ bǎo)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始龀 刚换牙,指七八岁。如:《愚公移山》中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
.
.
.
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 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 女子十五岁。
束发 男子十五岁,泛指青少年。
加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
.
.
而立 三十岁。如:《<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十而立”。
不惑 四十岁。如:《<论语>十二章》中的“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 五十岁。如:《<论语>十二章》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耳顺 六十岁。如:《<论语>十二章》中的“六十而耳顺”。
古稀 七十岁。
黄发 指老人。旧说是长寿的象征。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耄耋(màodié) 指老年;高龄。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
期颐(qīyí) 一百岁。
.
.
.
.
.
.
.
.
.
.
.
(3)对亲属的敬称。
【高堂】古时称父母为高堂。
【泰山】旧时称妻父为泰山。
【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先妣】对已故母亲的敬称,又称“先慈”。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府(称对方的宅邸)。
【贤】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等。
类型二古代官职
1.古代官职名称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与闻朝政,为皇帝亲信重臣。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元代废除。
2.表示官职变动
(1)表示授予官职的常用词有辟、除、举、察、荐、授、征等。重新启用,任以官职称“起”,恢复原职务称“复”。
(2)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有擢、升、加、拔等。
(3)表示降职的常用词有谪、黜、迁等。
(4)表示罢官的常用词有免、罢、去等。
2.历法
(1)历法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
【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如:露从今夜白。(九上《月夜忆舍弟》)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二十四 节气 春季(2—4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5—7月)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8—10月)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11— 次年1月)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如: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九上《醉翁亭记》)
(2)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年为一个循环。
类型四教育科举
1.古代学校与老师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以后各封建朝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而得名。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到明朝,科举考试已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 类型 院试 (童生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试 地点 县/府/州 京城/各省 礼部 金殿
主考官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委命大臣)
参考 条件 童生 秀才 (监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 身份 秀才 (进学)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称号 案首 解元 会元 一甲前三名:状元(鼎元)、榜眼、探花
二甲三甲第一名:传胪
考试 时间 三年两次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注: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
类型五古代礼俗
1.政治礼俗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2.生活礼仪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则标志着成年。举行加冠礼的年龄为20岁。后代虽废冠礼,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3.节日习俗
节 日 时 间 习 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社日节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 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左右 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香袋、挂艾草和菖蒲、驱“五毒”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穿针乞巧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拜月、观潮、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冬至节 公历12月21—23日 祭祖、吃饺子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祭祖、守岁、吃团圆饭、贴春联、挂灯笼等
4.送别习俗
送别时间 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地 点 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方 式 饮酒作别。[2019年考]如:劝君更尽一杯酒。
(《送元二使安西》)
音乐相伴作别。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折柳相送。[2019年考]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
设帐送行。
【箫】[2021年考]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
【五十弦】[2021年考]原指瑟,也泛指各种乐器。如:五十弦翻塞外声。(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类型八古代文娱
1.汉字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徽墨和歙砚、广东肇庆的端砚、浙江湖州的湖笔。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和使用方式而归纳出来的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字体】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讲究“蚕头雁尾”。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清楚,更便于书写。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2.娱乐活动
【戏曲】[2020年考]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
3.古代诗歌知识[2019年考]
见专题四考点一。
4.对联知识[2019年考]
见专题四考点二。
1.下列对古代相关文学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礼记》是西汉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关于礼的阐释之书,是儒家“五经之一”。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的传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解析】A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C项,《水浒传》是一部小说;D项,《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B.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C.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由秀才去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D.社,土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解析】C项,“考中者称为‘进士’”说法错误,参加乡试的中试者称为“举人”。
3.(2021·长沙)下列有关传统节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B.“七夕”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C.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说很丰富,如“嫦娥奔月”等。
D.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D
【解析】“吃汤圆”“观花灯”是元宵节习俗。
4.(2021·湖南邵阳)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B.“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的“阴”指的是汉水的南面。
C.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子夜》《四世同堂》《春蚕》。
D.古人利用圭表实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又称夏至。
C
【解析】《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老舍。
5.(2021·云南昆明)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3分)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
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C.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D.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
C
【解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作品。
6.填空。(4分)
(1)“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现在竞赛中保住上次的冠军称为“   ”。
(2)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尺牍”是   的别称。
(3)“孟夏草木长。”“孟夏”指夏季的第   个月。
(4)古琴常为桐木所制。“临岐理桐丝”中的“桐丝”指
   。
 琴弦 
 一 
 书信 
 卫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