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安塞腰鼓 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安塞腰鼓 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5 11:55:51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
3.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淳朴悠长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视听效果及震撼力,传达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和激越饱满的生命激情!有一篇散文,直接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掘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文字的魅力!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世纪80年代,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而当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丧失希望,他们一次次用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宣泄生命的激情,表达永恒的精神追求。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海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响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不由怦然心动,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瞳仁( tóng ) 恬静( tián ) 亢奋( kàng )
晦暗( huì )束缚( shù fù )羁绊( jī bàn )
蓦然( mò )冗杂( rǒng )严峻( jùn )
磅礴( páng bó )戛然而止( jiá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氛围。
第二部分(5-27):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的赞歌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戛然而止的寂静。
六、合作研讨,指导朗读
1.让学生就近成立六人小组,分组商讨朗诵方案并进行组内试读。
2.各小组之间交流朗诵方案,确定最佳方案。
3.教师引导学生研讨:
(1)第一部分应满怀期待之情,读得沉稳些,中速而不乏力量。因为第一部分写的是腰鼓表演前的准备,腰鼓尚未敲响,后生们正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2)第二部分整体要读得激越、昂扬、饱满、快而有节奏感,刚健有力。这是根据腰鼓表演的特点和文章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3)第三部分朗读时要读出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轻声。因为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腰鼓表演突然结束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大脑仍在回想刚才火烈的表演,心灵仍沉浸在表演的激情之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场面上一片寂静。
七、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这一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鸡啼”?
7.西北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2.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摻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江南更多的是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村寂静。
7.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八、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描写。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使景物、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
①静态描写:如“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②动态描写: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描写后生们热烈奔放、沸腾不可遏止的生命状态。
③实写: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描写现实的人、景。
④虚写: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联想中的景物属虚写,但更美丽、奇特,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2)议论和抒情。
课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议论句如“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抒情句如“好一个安塞腰鼓!”
2.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激昂的排比:对仗工整、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是句子内部的排比;“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使人叹为观止”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第9—11段是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2)生动的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常把喻体提前,既增强了表现的力量,又使句式富于变化。
(3)强烈的反复: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第二部分反复出现了四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九、本文主旨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表现了黄土高原后生们独特的阳刚之美,歌颂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冲破束缚,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十、文本特色
1.富有诗意美
本文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激情昂扬、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表演,展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身上所蕴含的强大生命活力,意境雄浑,蕴含诗一样的激情。语言上,多用短句表现内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直抒胸臆,铿锵有力;大量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首先,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有非常生动的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有动态描写,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实写,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有虚写,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其次,课文穿插了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如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再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安塞腰鼓!”,在这个抒情句中,“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是议论,揭示了安塞腰鼓的特色。
课后作业
1.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途。(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学习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
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淳朴悠长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视听效果及震撼力,传达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和激越饱满的生命激情!有一篇散文,直接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掘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文字的魅力!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世纪80年代,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而当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丧失希望,他们一次次用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宣泄生命的激情,表达永恒的精神追求。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海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响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不由怦然心动,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写作背景
瞳仁( ) 恬静( ) 亢奋( )
晦暗( )束缚( )羁绊( )
蓦然( )冗杂( )严峻( )
磅礴( )戛然而止( )
tóng
tián
kàng
huì
shù fù
jī bàn

rǒng
jùn
páng bó
jiá
读清字音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27)
第三部分(28-30)
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氛围。
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的赞歌和力量的赞歌。
写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戛然而止的寂静。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整体感知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这一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整体感知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整体感知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摻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整体感知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更多的是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整体感知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村寂静。
整体感知
7.西北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1)描写。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使景物、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表达方式
静态描写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描写后生们热烈奔放、沸腾不可遏止的生命状态。
表达方式
动态描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描写现实的人、景。
表达方式
实写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联想中的景物属虚写,但更美丽、奇特,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表达方式
虚写
(2)议论和抒情。
课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议论句如“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抒情句如“好一个安塞腰鼓!”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对仗工整、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是句子内部的排比;“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使人叹为观止”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第9—11段是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修辞手法
激昂的排比
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常把喻体提前,既增强了表现的力量,又使句式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
生动的比喻
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第二部分反复出现了四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修辞手法
强烈的反复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表现了黄土高原后生们独特的阳刚之美,歌颂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冲破束缚,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主旨
本文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激情昂扬、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表演,展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身上所蕴含的强大生命活力,意境雄浑,蕴含诗一样的激情。语言上,多用短句表现内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直抒胸臆,铿锵有力;大量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
富有诗意美
文本特色
首先,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有非常生动的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有动态描写,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实写,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有虚写,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其次,课文穿插了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如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再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安塞腰鼓!”,在这个抒情句中,“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是议论,揭示了安塞腰鼓的特色。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文本特色
1.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途。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学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
3.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学习重难点
1.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淳朴悠长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视听效果及震撼力,传达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和激越饱满的生命激情!有一篇散文,直接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掘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文字的魅力!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世纪80年代,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而当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丧失希望,他们一次次用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宣泄生命的激情,表达永恒的精神追求。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海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响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不由怦然心动,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三、导读理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这一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鸡啼”?
7.西北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明确:1.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2.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摻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江南更多的是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村寂静。
7.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自我检测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一个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突出后生充满活力的样子,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B.“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排比,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C.文章运用对比写法,把江南的柔媚与黄土高原的粗犷厚重作对比,说明只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安塞腰鼓,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D.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突出安塞腰鼓强大的感染力。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 )热了,使恬( )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jiàn(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 )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1)给文段中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恬( )静 晦( )暗
zào( )热 飞jiàn( )
(2)文段中意思为“极度兴奋”的词语是___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1)“但是”“看”单独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每组中哪一句更好,并说说为什么。
①A.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②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①中,______句更好些,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②中,______句更好些,因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尾是以静衬动。
2.答案:(1)tián;huì;燥;溅
(2)亢奋
(3)排比
解析:(1)此题考查音形转换,注意按汉语拼音规则恰当注音,注意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晦”不要误读为“méi”,“燥”不要误写为“躁”。
(2)此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和识记。注意“亢”要书写正确。
(3)画线句运用了三个“使……变得……”的句子,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安塞腰鼓喷涌出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3.答案:(1)“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单独成段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完成了从静到动的过渡;“看”是一个动词,单独成段可以突出以下场景的震撼人心,表达作者激动的心情。
(2)①B;这样写,强调了鼓点像“骤雨一样”,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鼓点急促的特点。②A;“立即”强调了速度快,突出了腰鼓的热烈、奔放,展现了力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1)独字或独词成段,主要起强调作用,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主要事物。结合语段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2)仔细品读,找出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在用词和语气上的差别,反复品味,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