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单提纲 —2022高中统编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单提纲 —2022高中统编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5 09:58:19

文档简介

第9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三)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
(四)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法制”改为“法治”。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
2、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改革开放以后
1、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即“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3、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4、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 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