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在柏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在柏林》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6 10: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柏林
奥莱尔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梳理小说情节,理解设置悬念的作用;品味小说语言,理解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作用;理解小说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点】
品味小说语言,理解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做《在柏林》,作者奥莱尔。这是一篇小说,在本单元另外两篇小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读一篇小说首先需要关注它的人物。那么这篇小说具体写了哪些人物呢?(板书:人物)
文章不长,我请四位同学分别读1-4小节。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认真圈划文中出现的人物。
四位同学朗读,并点评。
二、品读语言,了解人物的反常表现。
1.你们找到了文中出现的哪些人物?
预设:妇女和孩子、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一个老头、三个儿子
追问1:第一节最后一句出现的这个“老头”和前文中的“老兵”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的。
追问2:其中哪几个是主要人物?
生: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板书)
追问3:你是如何判断主要人物的?
生:反复出现的人物。
2.我们先来看老兵,文中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兵?
预设一: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板书:头发灰白、后备役)
追问1:这是对于老兵的什么描写?
生:肖像描写。
追问2:从这句肖像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头发灰白”看出年纪大,关注“后备役”注释了解到老兵随时准备应征入伍。
点评:哦,他是要奔赴战场。(板书:奔赴战场)一个头发已经灰白的老人,竟然还要准备上战场,这个举动?有些奇怪/反常。(板书:反常)
3.其他人物有反常举动吗?
预设一:老妇人在独自沉思……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又重复起来。
追问1:非常好,这是对于老妇人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追问2:为什么说她的动作反常呢?
生:反复地数“一、二、三”,而且数得很大声。
追问3: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生: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板书:虚弱)
追问4:她的精神状态如何?
生:神志不清
点评:一个虚弱多病、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大声、重复地数“一、二、三”,她不是在数数,而是在发疯。(板书:奇特)
4.两个小姑娘有反常举动吗?
预设: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追问1:非常好,里面有两个关键的词“指手画脚”和“嗤笑”(板书:指手画脚、嗤笑),分别是对小姑娘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
追问1:什么叫“指手画脚”?
生:很轻率地对着指指点点,很不礼貌。
追问2:什么叫“嗤笑”?
生:结合课下注释,讥讽地笑。
点评:两个小姑娘竟然能如此没有礼貌,很反常。
追问3:如果你们看到这样一位虚弱多病的老妇人,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觉得很奇怪
追问4:哦,看到她的行为会觉得奇怪。仅仅只有奇怪吗?
生:觉得她很可怜,很同情她。
点评:对,同情。由此可见,两个小姑娘不仅没有礼貌,还没有同情心。
追问5:他们是故意这样做的吗?
生:不是。
追问6: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不假思索地笑,不假思索说明她们笑之前完全没有思考。
点评:哦,她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要懂礼貌,要有同情心,这叫无知。
三、梳理情节,理解人物反常表现的原因。
5.作者为什么要写她们的反常举动?难道是为了批评她们吗?
预设:不是。
点评:那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关注故事发生的背景。
追问1:这两个小姑娘笑了几次?
生:两次。
追问2:第一次嗤笑后有没有人制止她们?是谁?
生:一个老头。
追问3:这个老头之前认识她们吗?
生:应该不认识的。
追问4:你们如果有这样不礼貌的举动时,谁会最先出来制止你们?
生:父母
追问5:那为什么是一个不认识的老头去制止她们?
生:她们的父母在战争中去世了,不在列车上。
点评:哦,你读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战争。这个故事是战争背景下发生的。
6.你们是如何读出来,故事发生时正在进行战争的?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划相关内容。
预设一:战时后备役。
预设二: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预设三:阅读提示,这篇小说写于1915年,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追问:非常好,你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了课文反面的阅读提示。我们在读课本的时候不仅要关注课文,还要关注阅读提示、注释等等内容。很棒。那么除了阅读提示,正文中还有没有提示你故事发生背景的语句?
预设四:“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追问1:很好,你关注到了文章第三节,这是关于哪个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是对老兵的语言描写。
7.很好,请大家拿起课本,我们一起来朗读老兵说的这段话,看看他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信息?
全班朗读,适当点评。
预设:他们的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
追问1:“他们”是指老兵和谁?
生:老兵和老妇人。
追问2:我们之前说老妇人举止很奇特,反复在数“一、二、三”,她究竟在数什么?
生:在数她的三个儿子。
追问3:她为什么会神志不清?
生:因为失去三个儿子太伤心了。
追问4:他们坐这列火车是去干什么?
生:送老妇人去疯人院。
追问5:为什么一定要送她去疯人院?没有人照顾她了吗?
生:没有了,老兵自己也要上前线了。
8.读完这段话,我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刚才我们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常表现?有没有同学能够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老兵、老妇人、小姑娘会有这样的反常表现呢?
举例:因为战争使得健壮的男子几乎没有了,所以他头发灰白也要准备上前线。
预设:因为战争使得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死了,她非常伤心,所以疯了。因为战争使得两个小姑娘的家人都死了,学校也不能去了,所以她们不懂礼貌,很无知。
点评:概括地说,这些人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常表现,都是因为战争。(板书:战争)
9.我们关注到,老兵说的这段话到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为什么作者不在一开始就清楚地告诉大家呢?非要等到第三节,文章快要结束才说?
预设:设置悬念
追问1:非常好,这叫“设置悬念”。为什么要设置悬念?有什么作用?
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追问2:很好,前面用一系列反常表现,引发你的好奇,你想要知道为什么,就要继续读下去。还有吗?当你前面正在同情这位虚弱多病的老妇人,读到后面突然明白她是失去了三个儿子才疯了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更加同情她。
点评:这里设置悬念不仅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进一步增强读者的情感,让我们对老妇人更加同情。
10.读到这里,同学们心情如何?
预设:难过、悲痛,很同情老兵和老妇人。
追问1:我们可以想象到,老兵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心情如何?
生:更加难过、悲痛的。
追问2:文中哪些细节能够表现这种十分悲痛的心情?
生:“刚刚失去”,一定还很悲伤。
生:“可怜的夫人”。
生:“总得……啊!”使用了语气词和感叹号,有强调的作用。
追问3:非常好,你关注到了文中的语气词和感叹号,这里是想强调什么呢?什么叫“总得”?
生:强调他不得不,必须送老妇人去疯人院。
点评:很好,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老兵是悲痛万分的,请一位同学再次朗读第三节,注意体会老兵的心情。
再次朗读,揣摩老兵的情感,适当点评。
追问4:同学们刚才重点关注了老兵的话的内容,有没有人注意到他是何如说出这段话的?
生:“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追问5:为什么说话前要“挺了挺身板”?这个动作表明了老兵怎样的态度?
生:因为他太悲伤了,所以要自己先稳定情绪,才能说完下面这段话。
生:因为之前两个小姑娘在嘲笑他的妻子,所以他要很认真很庄重地向她们解释。
点评:很好,老兵虽然悲痛万分的,但他在说话时很庄重很克制,非常坚忍。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节,注意既要读出老兵的悲痛万分,又要读出他的克制和坚强。
再次朗读,揣摩老兵的情感,适当点评。
四、领悟主旨,体会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11.我们听完老兵说话之后感觉十分悲痛,车厢里的人的反应是怎样的?
预设: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追问1:什么叫“静得可怕”?
生:非常安静。
追问2:为什么会“静得可怕”?人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听到老兵说的话,想到他们一家的经历,感觉很同情他,所以静得可怕。
追问3:人们仅仅只是想到老兵一家的遭遇吗?只是同情他们一家吗?
生:人们听到老兵说的话,不仅想到了老兵一家,还有自己以及身边其他人的遭遇,感受到战争很残酷,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所以静得可怕。
追问4:非常好,人们“静得可怕”恐怕是对老兵一家的遭遇深有感触,所以内心十分悲痛。这是车厢里第一次安静下来吗?
生:不是。
追问5:还有一次是在哪里?
生:第一节末尾,车厢里平静了。
追问6:这里的“平静”和结尾的“寂静”有区别吗?什么区别?
生:“寂静”比“平静”更加安静。
追问7:第一次“平静”是因为什么?为什么结尾的时候会更加安静?
生:第一次是因为老头狠狠地扫了一眼,所以两个小姑娘“平静”了;第二次是人们对老兵的遭遇、战争的残酷深有感触,所以“寂静”。
点评:很好,第一次是因为受到老头动作的威慑所以安静,第二次是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从心底里真正地安静下来了。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它让人死亡,让人疯狂,让人麻木无知。(板书:死亡、疯狂、麻木无知)
12.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战争是怎样的态度?
预设:反对
点评:反对的程度还不够,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叫控诉,或者说批判。
13.那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人物的反常表现了吗?她想要表达什么呢?
预设:通过人们的反常表现表达战争是很残酷的,人们应该反对战争。
点评:非常好,这就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14.我们再来关注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叫“在柏林”,可是全文都是写在火车的一节车厢里发生的事情啊,能不能把标题改为“火车上”或者“车厢里”?这样改好不好?
预设:不好
追问1:为什么不好?我们刚才说车厢里的人都会战争的残酷深有感触,只是车厢里的人这样吗?
生:“火车上”“车厢里”只是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柏林”写出了不只是车厢里的人对战争的残酷深有感触,全柏林的人都对战争的残酷深有感触。
点评:非常好,“在柏林”比“火车上”或者“车厢里”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追问2:我们关注课下注释,作者奥莱尔是哪国人?
生:美国人。
追问3:柏林在哪里?
生:德国。
追问4:为什么她要写“在柏林”,而不是“在华盛顿”或者巴黎、伦敦这些地方?
追问5: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是哪次战争?
生:阅读提示中写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非常好,请大家圈划阅读提示中的第一句话。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争发起国,即便是发动战争的国家,它的人民也要承受如此深重的灾难。由此可见,战争真的太残酷了,
对所有卷入其中的人们都会带来伤痛。所以作者为什么要写“在柏林”?还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表现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战争的控诉。
五、课堂小结。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学习这篇小说的过程,我们首先找出了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反常表现,然后结合他们的处境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反常表现,最后综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得出了文章的中心,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一单元,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读小说的,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学会阅读小说。
【作业设置】
1.
文中提到了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第一次是第①段中“不假思索地嗤笑”,第二次是
第②段中“再次傻笑”。“嗤笑”和“傻笑”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
思考:列车驶出车站时本应加速,小说开头为何用“缓慢”一词?作者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