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3 庖丁解牛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课文后得到的启示。
难点: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来看看下面的成语
“运斤成风”、“涸辙之鲋”“朝三暮四”“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踌躇满志”“贻笑大方”“螳臂当车”
1.请你说出跟这些成语都有关系的一个人名。(庄子)
2.讲讲其中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四、题目解读
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六、全文分析
1.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
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是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庖丁象征着自己。我们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3.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4.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5.《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明确:
说理方法 举 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6.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通过对庖丁解剖全牛过程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八、写作特点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解牛的动作,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合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庖丁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3.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等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声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声响,读起来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同“响”
(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空隙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一词多义
(1)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分割,剖开)
②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
③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2)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宗族,家族)
④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灭族,刑及全族)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间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间,其间)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量词,用于房间)
⑤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
(4)道
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天道,自然的规律)
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事理)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5)为
①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②怵然为戒(动词,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连词,因为,因此)
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
(2)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无厚入有间(厚度)
(3)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每月)
5.文言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
布置作业
《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善于通过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对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请你恰当地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描写军训时起床情景的文字,200字左右。
课后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踦:依靠。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
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见其难为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视为止,行为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膝之所踦”的“踦”应解释为“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2.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给。B.动词,做。C.介词,因 为。D.动词,叫作,称为。
3.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很难下刀;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B项,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4.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发于硎”应是“于硎发”。(共38张PPT)
庖丁解牛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请你来看看下面的成语
“运斤成风”、“涸辙之鲋”“朝三暮四”“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踌躇满志”“贻笑大方”“螳臂当车”
1.请你说出跟这些成语都有关系的一个人名。(庄子)
2.讲讲其中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新课导入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学习目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写作背景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剖开、分割,宰杀。
庖丁解剖了全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题目解说
踦( ) 騞( ) 砉( )
謋( ) 卻( ) 軱( )
硎( ) 窾( ) 怵( )
间( ) 向( )
读准字音
yǐ
huō
xū
huò
xì
gū
xíng
kuǎn
chù
jiàn
xiǎng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层次结构
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是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庖丁象征着自己。我们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 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本文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通过对庖丁解剖全牛过程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中心思想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写作特点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解牛的动作,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合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庖丁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3.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等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声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声响,读起来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1)砉然向然
“向”同“响”
(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空隙
通假字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1)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分割,剖开)
②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
③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一词多义
(2)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宗族,家族)
④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灭族,刑及全族)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3)间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间,其间)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量词,用于房间)
⑤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
(4)道
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天道,自然的规律)
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事理)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一词多义
(5)为
①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②怵然为戒(动词,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连词,因为,因此)
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
一词多义
(1)名词用作动词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
(2)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无厚入有间(厚度)
(3)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每月)
词类活用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
文言句式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小试牛刀
A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名词作动词,踩。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小试牛刀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批大郤
小试牛刀
C
解析:A项,向,同“响”。B项,盖,同“盍”。D项,郤,同“隙”。
3.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下面是几个古人的名字,选出和“庖丁”的命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师襄 B.轮扁
C.乐毅 D.优孟
小试牛刀
C
解析:
C项,“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A项,《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B项,“轮扁”是《庄子·天道》中的人物,“轮”就是用刀斧砍木做车轮的木匠,表明职业,后世用作名匠高手的代称。D项,“优孟”,“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小试牛刀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遵循“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3)庖丁解牛釆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牛刀
未尝见全牛也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单元 1.3 庖丁解牛 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课文后得到的启示。
难点: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同“响”
(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空隙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一词多义
(1)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分割,剖开)
②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
③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2)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宗族,家族)
④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灭族,刑及全族)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间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间,其间)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量词,用于房间)
⑤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
(4)道
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天道,自然的规律)
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事理)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5)为
①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②怵然为戒(动词,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连词,因为,因此)
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
(2)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无厚入有间(厚度)
(3)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每月)
5.文言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四、学习课文
1.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
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是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庖丁象征着自己。我们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3.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4.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5.《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明确:
说理方法 举 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6.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自我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视为止,行为迟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所见无非牛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苛政猛于虎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以身翼蔽沛公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人参与,所评选出来的人物也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中共中央文明办受此启发,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出了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辛弃疾、关汉卿、鲁迅等“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依据自己对庄子的理解,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讲究文采,评价准确、得体,不少于100字。
示例:
选择人物:司马迁
颁奖词:身陷囹圄,缘于赤胆忠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和正直书写了中国三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选择人物:庄子
颁奖词: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莫不”古今词义相同,没有一个不,无不。B项,“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C项,“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D项,“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2.答案:D
解析:A项,介词,替、给/介词,被;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转折连词,可是/表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3.答案:C
解析:只有前两种对比,没有“‘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4.答案:(示例)九万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这怎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解析:撰写颁奖词,首先要注意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令人钦佩的事迹,简要概述,人物事迹不宜作详细交代,点到为止;其次,要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要体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思想品质等,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最后,颁奖词要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同时尽量做到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