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26 19: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昆虫
青蛙


成分
生产者
初级
消费者
次级
消费者
三级
消费者
四级
消费者
第一
营养级
营养级
第二
营养级
第三
营养级
第四
营养级
第五
营养级
1.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
特点:①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________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
消费者级别为n时,其营养级级别为n
② 生产者
+1
起点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③食物链的特征
④食物链不包括 和 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思考讨论: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掉大部分能量,其余能量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流到第五营养级时,余下的能量很少(即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甚至不足以养活一个种群,因此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形成的原因:
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食物网的特点:
①在食物链中只有捕食关系,在食物网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③如果一条食物链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所以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是生态系统 的渠道。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思考讨论:分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4. 猫头鹰能占有几个营养级
2.请写出最长的食物链。
1.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3.猫头鹰与蛇存在着什么关系?
竞争与捕食
9
第三、四、五、六共四个营养级
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上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思考2:
1.大鱼全部捕杀,短时间磷虾的数量变化?
海豹数量变化?
虎鲸数量变化?
增加
减少
基本不变
2.较长时间内虎鲸、企鹅、磷虾的数量变化?
虎鲸数量增加;
企鹅数量减少;
磷虾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小鱼乙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流动的含义及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生命观念】
2.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图解和数据分析,学生阐述能量流动的特点。【科学探究】
3.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思维】
4.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社会责任】
学习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 能量流动某一营养级的模型构建及理解。
【问题探讨】
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身边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方案1
方案2


一部分
吃鸡蛋
一部分
讨论: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转化”
“散失”:以 形式散失
“输入”
源头: 。
起点:从 开始
总值: 。
“传递”
途径: 。
形式: 。
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热能
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
热能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 能量流动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3、科学方法
个体水平
群体水平
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能量流经一个种群的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如果将这个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则左图可概括成下图形式,从中可看出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如果将一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
整体,那么左图将概括为何种形式呢?
能量输入
种群
能量储存
能量散失
能量输入
个体1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个体2
个体3……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总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②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③分解者利用
残枝 败叶
呼吸作用
①热能散失
未利用
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1%
(同化)
99%
散失
4、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模型构建

5.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哪些?请简单归纳一下
初级消费者
摄入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次级消费者
摄入
呼吸作用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遗体残骸
初级消费者
同化
分解者利用
粪便
呼吸作用
散失
...
1.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括在初
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吗?
不包括
初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思考:
3.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有哪几个去向?
被分解者利用
呼吸作用散失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未利用(活体、石油煤炭)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生产者)
生产者
(植物)
呼吸作用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呼吸作用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呼吸作用
分 解 者

呼吸作用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呼吸作用
注意:
(2)箭头由粗到细:
(1)方框从大到小:
随营养级的升高,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太阳能
(3)能量去向: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②定量定时:
a.自身呼吸消耗;
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a.自身呼吸消耗; b.流入下一营养级;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注意:书写能量流动图解的格式,起点必须是太阳能,要反应出3个去向。
太阳能



生产者
464.6
植食性动物62.8
62.8
肉食性动物12.6
12.6
呼吸作用
122.6
96.3
18.8
7.5
分解者
14.6
12.5
2.1
微量
未利用
327.3
293
29.3
5.0
塞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
未利用指的是既未呼吸消耗,也未
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讨论
1、用表格整理数据:
2、计算“流出”能量占“流入”的百分比?
464.6
62.8
12.6
62.8
12.6
13.52%
20.06%
能量传递效率=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林德曼得到的数据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不逆转、不循环)
原因:①生物之间食物关系是不可逆转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再利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原因:①呼吸散失、被分解者利用;
②未利用。
①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②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③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
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要点: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1、能量的最终源头: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3、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
4、能量沿营养级逐级传递,
5、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来源:
去向:
【能量流动过程小结:】
6.能量流动的终点:
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的形式散失
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同化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呼吸消耗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级都会散失、遗弃
7.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物量金字塔:每一级体积代表生物量值
(所容纳有机物的总干重)。
数量金字塔: 每一级体积代表个体数。
能量金字塔: 每一级体积代表所得到的能量值。
三、生态金字塔
第四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直观反应——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物量、数量金字塔一般正置,偶尔会倒置。
数量金字塔
小鸟
昆虫

某湖泊能量金字塔示意图
生态金字塔:
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按照营养级顺序排列。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间作
沼气工程
多层育苗
立体农业
畜牧养殖
桑基渔塘
1. 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如:间作、套作,蔬菜大棚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
2.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
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如:沼气工程,桑基渔塘。
3. 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
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如: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确定载畜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起点:
来源:太阳能
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途径: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不循环,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 )
意义: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课堂小结】
3、在市场上,肉为什么一般比蔬菜贵?
蔬菜属于生产者,而肉属于消费者,由于能量传递的效率只有10%~20%,也就是说要得到1千克的肉至少要消耗5千克的植物;所以相同重量的肉比蔬菜贵。
1、食物链为什么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因?
一、能量流动的特点实例分析: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每流经一级都要丢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链越长,流量流失就越多。因此,食物链到第五营养级以后,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当营养级级别达到四、五级时,都必须依靠多条食物链才能满足生命对能量的需求。否则这些生物将无法获得足以维持生命的能量而被淘汰,同时,随营养级别的升高,能量的递减必将造成生物的个体数量逐级减少。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小结)
1.单向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沿着______由___营养级流向____营养级,不可_____,也不能_________;
食物链


逆转
循环流动
(1)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掉一部分能量。
(2)各营养级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3)各营养级生物都不能全部被下一营养级捕食,各个营养级能量都有一部分未利用。
原因:
2.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原因:
(1)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转;
(2)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无法再利用。
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包括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消费者,包括蜘蛛、田螺、鱼(如泥鳅、黄鳝)、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分解者,包括多种微生物。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的昆虫和鸟等。一般而言,植食性的昆虫和鸟等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例。
组成成分:
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探究实践】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生态工程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3.次级消费者有肉食性鱼、青蛙和蜘蛛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的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4.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有水稻秸秆、粮食(如玉米)、饼粕等。
分析和处理数据
1926年,一位生态学家研究了一块玉米田的能量流动情况,得到如下数据。
1.这块田共收割玉米约10 000株,质量为6000kg。通过对玉米植株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计算出其中共含碳2675kg。
2.据他估算,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通过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共2045kg。
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多少?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多少?
3.1kg葡萄糖储存1.6×104kJ能量。
4.在整个生长季节,入射到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为8.5×109kJ.
=
2675×180(C6H12O6)÷72(C6)
6687.5kg
1.07×108kJ
6687.5×1.6×104kJ
=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2045×1.6×104kJ=
3.272×107kJ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多少?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多少?
1.07×108kJ+
3.272×107kJ=1.3972×108kJ
3.272×107÷1.3972×108=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多少?
1.3972×108÷8.5×109=1.64%
【思维训练】
分析数据
处理数据
根据计算结果,画出能量流经该玉米种群的图解,图解中应标明各环节能量利用和散失的比例
【典例】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 *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
C. 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15.6%
D.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kJ/m2y
D
2.5
14
注意:
1.输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输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
3.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则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在食物链中分析: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表):
①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
现实 问题 思路求解
D营养级净增重M 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量Y
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量Y
A营养级净增重N D营养级最多增重的量Y
D营养级至少增重的量Y
Y(20%)3=M
Y(10%)3=M
N(20%)3=Y
N(10%)3=Y
②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例如,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 ×c%。
【方法技巧】
能量流动中的最值计算
①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网中分析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
【典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 kg的草,则这1 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C
注意: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两个个体或两个种群之间。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约为10%~20%。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
(4)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全部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
解析:摄入量减去粪便量才是同化量。
(5)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
(6)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


×
【易错辨析】
×

【典例】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物种甲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表示物种甲同化的能量
B. E表示物种甲呼吸散失的能量
C. C表示物种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A中的能量包括物种甲粪便中的能量
B
摄入量
同化量
用于生长……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同步训练1:在由“草→鼠→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鼠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鼠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鼠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流入狐体内并被同化的能量
解析 鼠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被狐摄入。被狐摄入的能量中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剩下的被狐所同化;由于鼠的同化量等于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因此鼠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
B
同步训练2:如图表示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括号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为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应在B处加上标有呼吸作用的箭头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n-a
C.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n-a-b
D.B为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总能量
同步训练3:下面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门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同步训练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C
A
【典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 kg的草,则这1 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C
注意: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两个个体或两个种群之间。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约为10%~20%。
【同步练习】如图为某农场的年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103 kJ/(m2·y),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B)同化的能量为(16+2)×103 kJ/(m2·y),传递到第三营养级(C)的能量为3×103 kJ/(m2·y),所以其能量传递效率为3×103/18×103×100%=16.67%.
16.67%
【方法技巧】 巧用“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分析:
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 A1 ) ,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
W1=A1+B1+C1+D1;其中B1 为未被利用的能量(现存在植物体), C1 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热能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未被利用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典例】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 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2)
D.W1=D1+D2
A
呼吸散失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未被利用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典例】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摄入量
同化量
用于生长……
呼吸消耗能量
分解者分解的能量
A.图甲中m1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m2表示各营养级散失的热能
B.图乙中的c表示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遗体残骸和它粪便中的能量 D.图乙中的b=d+e+g+f
 A
【同步练习】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等生物,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表所示[能量单位:kJ·(km2·a)-1]。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
生物种类 草 兔 狐 狼
所含能量 9.9×109 1.5×109 0.9×108 0.7×108
【典例】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
A 2.0×108kJ
B.2.32×108kJ
C.4.2×108kJ
D.2.26×108kJ
A
A
E
B
C
D
易错警示:能量传递不是以个体或种群为单位,而是以营养级为单位。
【典例】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 kg,最少消耗水藻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kg。若小鱼的食物30%来自虾,70%来自水藻,则小鱼增重0.1kg最少消耗水藻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kg。
[解析]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求最少消耗水藻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如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求最多消耗水藻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如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10%计算。
25
100 000
4.1
30.7
A
变式1:右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
A.900 g B.500 g
C.200 g D.600 g
变式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鸟的食物为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若保证养活同样多的鸟所需的互花米草数量与原来的数量之比为(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
A.9∶7    B.8∶5
C.11∶3 D.3∶8
[解析] 由题意知图示共有食物链为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虫→鸟,互花米草→鸟;设鸟从上一营养级获得同化量为a,则原来互花米草的数量为:2/(3a)÷20%+1/(3a)÷20%÷20%=35%/(3a);改变食物比例后,则所需互花米草的数量为:1/(2a)÷20%+1/(2a)÷20%÷20%=30/(2a)。则保证养活同样多的鸟所需的互花米草数量与原来的数量之比为30/(2a)÷35/(3a)=9∶7。
A
【网络构建】
分解者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当堂训练】
1.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同化1 kJ的能量,丙最少需同化的能量为(  )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A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
注: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能量利用率
C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  )
A.100 kg
B.312.5 kg
C.25 kg
D.15 k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