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
2.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二战。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复苏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1)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2)表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措施: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食物配给制。
(3)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1)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2)特点: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体制:
(1)特点:集中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4. 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良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疆化、改革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新中国的发展:
(1)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后,都把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
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 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战争与经济危机时,各国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国贸易)。
2. 解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1)1947年,23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1995年元旦,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3. 影响:(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2)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3)经济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
(4)贸易手段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商务逐渐兴起。网购与快递
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 背景:20世纪初经济大危机时,各国滥发纸币、货币贬值、汇率战,造成金融混乱
2. 解决:(1)1944年7月,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194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
(3)1945年底,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WB)成立,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3. 核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4. 作用:稳定了二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美国霸权。
5. 崩溃:20世纪70年代,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
6. 新发展:
(1)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如证券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2)不同金融机构相互融合,如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走向融合,促使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