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梳理古代耕作工具的发展演变?
(1)演变: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
(2)分类:
石器农具 特点 质地坚硬,比竹、骨、木器更为坚硬。
制作 ①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②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磨制;需要专人制作。
青铜农具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 世界: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之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②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梳理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演变?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之后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梳理古代畜牧业工具的发展演变?(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
4、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1)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历史上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从木、石、蚌、骨等质的耕作工具到青铜铸造的耕作工具再到铁制工具,经历了由粗到精的演进历程。金属耕作工具的发明,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并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灌溉工具的进步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从汲水灌溉到使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再到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更多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5、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的历程体现出怎样的变化?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什么特征,并分析其因素。
农具材料:木、石、骨、蚌制农具铁农具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耒耜锄耕铁器牛耕
农用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特点:通用性广、材料以木石竹为主节省金属、轻便灵活、结构轻巧、不断创新
因素:劳动人民的智慧、政府重视推广、注重经验总结和传承
6、梳理古代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纺织工具、陶瓷工具、冶炼工具)
7、古代的劳作方式主要有哪几类?
(1)农业家庭式劳作
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遍。
拓展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
拓展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积极: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2)消极:具有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后期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易形成安土重迁、小农意识等观念。
(2)农业庄园式劳作
特征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表现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①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
②手工业作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拓展3: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传男不传女,具有独占性。
(2)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竞争激烈;落后的宗法观念。
(3)影响:这种传承有利于保证工艺水平,但影响技术的推广与交流,从长远来看,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业的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农民自身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