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本试卷共8页25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材料题的作答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 B.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神经递质的合成 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
2.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B.白蛋白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C.白蛋白减少,O2运输能力减弱 D.白蛋白增多,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3.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条件反射
②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③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④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
⑤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会减小或者不出现
A.①②③⑤ B.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4.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5.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b端与感受器相连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很可能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d、e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指针发生相同的偏转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点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6.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两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70 mV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
B.电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导
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突触a、b的传递过程出现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后膜有关
7.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8.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 A E 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的生理变化。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信息分子 A是神经递质,E是胰岛素
B.人体内信息分子B的分泌量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C.信息分子C是抗利尿激素,图中发生的生理变化①是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
D.信息分子D是细胞因子,图中发生的生理变化②是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9. 某成年男子,智力正常,但身高只有88cm,其身材矮小的最可能原因是幼年时缺乏(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
10.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肝细胞
11. 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 ”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 TSH
B.下丘脑通过释放 TRH 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 T3 和 T4
C.甲状腺分泌的 T4 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 TSH 的释放
D.长期缺碘会影响 T4 的分泌
12.随着天气变冷,甲、乙两地爆发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为研制相应的疫苗,某药物研究所从甲、乙两地分别提取病毒样本(甲地:m型病毒;乙地:n型病毒),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观察到机体内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首次产生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
B.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C.实验中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
D.研究人员在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记忆细胞
13.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此做出的贡献。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让我们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避免出现输血后的肝炎,也使得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得以迅速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丙型肝炎检测的依据之一是检测血浆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B.侵入肝细胞的丙型肝炎病毒,需要依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将其清除
C.针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复制
D.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病毒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14.假设图中A、B、C、D四个芽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B.根部顶端优势与横向运输有关
C.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B>C>D>A
D.A处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根尖
15.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的向地生长现象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促使芦苇长高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D.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16.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 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 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为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 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4 D浓度/ (mol·L 1) 0 10 15 10 14 10 13 10 12 10 11
生根平均值/条 2.0 3.8 7.2 9.4 15.1 20.3
A. 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2,4 D浓度是10 11 mol/L
B.一定浓度的2,4 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 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D.相同浓度的2,4 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17.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但未必会改变基因频率
B.1:1的性别比例最利于种群的数量增长
C.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环境因素都是光照
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次生演替
18.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雄伟壮丽,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营养结构复杂。某科研团队以其中的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个样地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其中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 (株/公顷) 占比(%) 密度 (株/公顷) 占比(%) 密度 (株/公顷) 占比(%)
胡桃揪 94 92.16 8 7.84 0 0
白桦 138 34.24 125 31.02 140 34.74
红松 60 4.22 307 21.57 1056 74.21
A.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白桦种群和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稳定型和增长型
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423株/公顷
C.在自然演替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D.在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减少,这说明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与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有关
19.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其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或食入受污染的不洁食品有关,其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痢疾杆菌、寄生虫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诺如病毒利用丙酮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B.诺如病毒与痢疾杆菌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C.痢疾杆菌与寄生虫二者的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不相同的
D.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呕吐、腹泻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
20.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 无
A.种群A、种群B和种群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生态系统中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
C.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值介于10% 12%之间
D.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__,B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这时膜外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图中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4)如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时的电位,在图中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
22.(共12分)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23.(12分)新冠病
毒感染人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__________细胞,乙为_________细胞。
(2)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号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过程1产生的___________(填物质)作用。
(3)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________________(写出过程2),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
24.(共14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右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除去双子叶杂草。
(2)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组是___和____
①培育无子番茄②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③用木瓜催熟柿子④棉花摘心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
(3)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较少,生产实践常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某学校高二某班学习小组探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扦插枝条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为激素类似物甲在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作用;
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共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
(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________法。
(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
(3)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酵母菌数量(万个/mL) 32 ? 762 824 819 821 820
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计数时应选择_________(无色/蓝色)的酵母菌。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A B B D B C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D C D C C B C D D D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
(1)正(1分) 负(1分) Na+(1分) K+(1分)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3)相反 (4)如图
22.(每空2分,共12分)
(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体液运输
(2)③.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④.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⑤. 等于 ⑥.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23.(每空2分,共12分)
(1) 辅助性T 细胞毒性T
(2)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 细胞因子
(3)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24.(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
(1) II(1分) d(1分) (2) ② ⑤
(3) 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抑制 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25.(每空2分,共12分)
(1)抽样检测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3)稀释 无色 128万个/mL(没单位不得分)